| 文 · 本刊记者 李钰
说起新华教育,估计不少人都对这几句广告词留有印象,“学电脑就来新华,厨师就选新东方,学汽修选万通”。几句简单的广告语,浓缩了新华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的精华。
创建于1988年,经受公办院校和其他民办教育的双重挤压后,新华教育并未从民办职业教育的舞台上消失,相反发展为国内民营教育机构的佼佼者,并且成为职业教育舞台上的一个焦点。
为什么新华教育集团能在职业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与新华教育集团网络运营部部长兼电脑事业部副总经理万直权的访谈中,他向《中国新时代》杂志解读了其中的缘由。
《中国新时代》:长久以来,公众认可公办院校,对民办院校则戴着有色眼镜。作为一家民营教育机构,是如何改变公众的这种传统认识的?
万直权:改变公众对我们的认识,是新华教育在早期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首先是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和就业,通过成功就业、快速改善新华毕业生生活的实例,达到口碑宣传的效果。其次是将新华教育的教学、就业等情况,通过广告宣传的方式,深入到广大家长、学生心中。目前来看,公众对民办职业教育的认识已明显改观。尤其当公办大学的很多学生成了失业军,而新华职业教育却有很高的就业率,让家长们能清楚地判断是否应该选择民办学校,选择新华职业教育。
《中国新时代》:您提到广告是新华教育的重要宣传手段。前些年,我们经常在各大电视台看到新华教育广告的身影,但最近很少看到,是不是现在不做电视广告了?请问新华教育当前的营销是怎么做的?
万直权:新华教育除了职业教育还有学历教育,因此在宣传上,除了大众媒体的选择,还要符合现代媒体的发展方向。现在很大一部分人看电视的时间并不多,特别是现在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对互联网的喜爱远远高于电视。因此新华教育目前在电视和网络上的广告宣传投放正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整合。
在网络营销上,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如参与搜索引擎竞价,所有的搜索引擎上都有新华教育的身影;迎合流行的视频营销方式,在优酷、土豆等平台上投放自制节目和活动视频,作为专题宣传;在腾讯平台上,针对初高中生的营销,也做了一些考量。当然移动搜索上也少不了新华教育的宣传。另外,集团每年还举办活动类营销,如校庆活动、新专业发布会等。从整体来看,学校的活动、电视媒体及互联网媒体三大渠道,都在做整合营销。这种整合营销是与时俱进、动态调整的。
在整合营销中,除了注重媒体宣传的数据分析外,新华教育还非常注重质化访谈,就是对新招的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入的访谈,了解他们为什么选择新华、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以及他们担心什么。他们的回答会给营销带来很多启示,因为同理心很重要。像用户一样思考,是整合营销,特别是网络营销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当然,所有成功的营销背后的支撑,是新华教育高质量的教学和就业。
《中国新时代》:您多次提及新华教育重视教学和就业,请问就业情况如何?
万直权:新华教育的教学和就业实行的是“校企合作”。学生入学成班后,会有经过学校严格筛选的相关企业入校展示其基本情况,由学生选择毕业后想去哪家企业就业,然后重新编排分班。从教学第一天起,合作企业就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也针对性地安排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中间,还会安排学生去企业内部实习。新华教育对学生就业的考虑,并非在毕业时,而是一开学就考虑和确定了。若有企业在学生毕业时来新华招聘,那肯定一个人都招不到。
《中国新时代》:企业想与新华教育合作办学,要符合什么条件?在校企合作模式中,新华教育又要做哪些工作呢?
万直权:对于合作企业的选择,新华教育的要求比较严格。首先,这个企业必须经过学校的筛选,它的理念和工作内容与新华教育相符;二是必须向新华交纳一定保证金,按照学生人头数计算,大概一个学生需1,200-1,500元;三是需给教学提供相关的教学设施和设备。
在校企合作中,新华教育除了充分认证企业资质外,还要提供适合企业教学的设备和环境,如在电脑学校配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让学生边学边做,也就是让学生“学中做”。还要解决实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做中学”,学校配备了各专业实训中心。
《中国新时代》:在定位教育机构之前,新华教育集团更应被称为民营企业。您认为民营学校与大型企业达成合作,并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
万直权:关键是要对企业负责。无论是要求学生在上学期间配合企业,还是在学生工作后对学生回访和跟踪,学校都必须对企业负责。因为这种合作是双方面的,学校千万不能以为这些企业招不到人,就离不开学校了,甚至求着学校了。在合作中,学校需要企业带来市场需要的技术。因此双方的合作必须互相尊重和负责。
政府对民办学校与企业合作政策支持的缺失,则是校企合作中的难点。在欧洲发达国家,很多政府都出台了校企合作的专门立法,用法律措施确保合作顺利进行,政府在学校、企业及学生中间承担协调作用。但是我们国家目前并没有类似的法律对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新华教育的校企合作,都是学校和企业直接联系,中间没有第三方机构来促成,校企双方都无法从政府得到积极的政策支持。因此合作进行得比较艰难,但我们一直在坚持做。我们甚至想在推动政府就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上做一些贡献。
《中国新时代》:现在职业技术类学生就业情况这么好,是不是意味着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呢?
万直权:打造未来世界经济的引擎和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势必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职业技工来推动经济的腾飞,这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所在,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我并不认为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春天。
是否春天,主要要看办学人自己。不能说现在职业教育好了,就一窝蜂地都来做职业教育。这么多年下来,很多跟新华一起办职业教育的人,都从这条道上消失了。中国的未来要靠职业教育,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职业教育。
《中国新时代》:您认为新华教育的办学、经营模式,对其他想进入教育领域的企业有何启示?
万直权:我觉得企业发展的好坏,最关键的是企业文化。这一点是很难完全模仿的,需要时间的积淀。新华教育的企业文化是讲情讲义讲规矩,这些已深刻地成为老员工的一部分,新进员工在这种氛围中也能深切感受到。二是做职业教育必须静下心来,不能浮躁,更不能把职业教育作为产业来做。我们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办教育不要想着赚钱,教育办好了,想不赚钱都难。”因为教育办好了,即使教育本身赚不了多少,国家也会给你支持。所以要沉下气来,投入热情和爱来办学。
《中国新时代》:新华教育集团发展得这么大,有没有打算上市?未来的发展计划是什么呢?
万直权:一直以来,都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不上市呢?我们有个理念,做教育,不能搞得太商业化,一切要慢慢来。对于上市,新华教育不反对,也不着急。
关于未来的发展计划,我的看法是,要启动国际化办学之路。一是引进来,把国外好的职业教育机构引进来,展开国际合作,如法国的厨师学校、德国的汽修教育及美国的IT教育等。引进来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别人先进的职业教育机制和模式。二是走出去,尤其是新东方烹饪,这项可能优于电脑和汽修,更容易走出去。
在国内职业教育发展中,我们始终保持着如履薄冰的感受,随时反省自己的教学和就业,怎样可以做得更好。同时反思营销方面,哪些机会抓住了,哪些失去了,怎样才能提高。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新华教育集团的目标——办中国最好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