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覃爱华
(作者系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 责任编辑/吴文仙)
长征精神孕育形成于整个长征过程,而贵州因为在红军长征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长征精神的主要发源地。
作为国民党在南方的反动统治中最薄弱的区域,贵州很早就成为红军转移的目的地。1930年4月中旬、5月上旬,为避敌重兵“围剿”,红七军及红八军(10月合编为红七军)一部分别从广西进入贵州荔波,榕江、从江等县。12月中旬,红七军约7千余人经贵州黎平县水口地域北上中央根据地。
由于在湘鄂边和洪湖苏区反“围剿”中失利,红三军于1934年5月中旬进入贵州务川、沿河、德江等地,创建了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为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红六军团于1934年9月20日由黎平进入清水江流域,于10月24日在印江木黄与红三军胜利会师。两军会合后开辟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的转移准备了新的战略方向。
1934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到达湘黔边境。根据敌情及贵州情况,党中央决定采纳毛泽东的意见,改变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西进敌人兵力较薄弱的贵州,从而迎来中国革命的生机。1936年1月7日,进行战略转移的红二、红六军团从玉屏重入贵州,从黔东转战黔西北,开创了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进入贵州,并由挫折开始走向胜利,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抉择。
为解决当时军事和组织问题,长征进入贵州的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鸡鸣三省会议、苟坝会议等。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错误领导,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
我们党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是在贵州境内恢复发展的;我们党以遵义会议为起点,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遵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战胜敌人的围攻和党内的分裂,取得长征胜利的关键节点。
红二、红六军团召开的盘县会议,确定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方向,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同样成为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1934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红六军团9000多将士从剑河大广到石阡甘溪,一路血战,突破敌人重重包围。担任掩护任务的红五十二团激战困牛山,弹尽粮绝,宁死不屈,100多红军战士跳岩牺牲。
1935年元旦刚过,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的指战员克服困难险阻,强渡乌江天险。1935年2月底,与敌人在土城青杠坡激战,揭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2000多红军将士血染了这片土地。
1936年2至3月,红二、红六军团与敌重兵在黔西北展开乌蒙山千里回旋战,红军将士创造了一个个战争奇迹。邓萍、夏曦等一批红军将领,还有数千名红军战士忠骨埋在黔山秀水,他们的英魂与长征精神永驻。
红军长征过去70多年了,长征精神辉映下的这段历史已变成一部厚重的红色档案。图为当地军民开展继承红军精神再现四渡赤水活动。(付树湘/摄)
中央红军长征时间共一年零两天,在贵州约四个月零二十天,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时间近一年,在贵州共3个月,长征足迹遍及贵州62个县,红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蠃得了贵州各族人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贵州各族人民积极参加革命根据地建设,为建立和保卫红色政权,为红军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16000多贵州各族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各族群众拿出粮食、被服等支援红军,使红军兵源和物资得到了补充;救护和掩护红军伤病员、为红军带路、提供情报、船只等,使红军能够克服天然障碍顺利前进。贵州各族群众对红军的支持,是红军转战贵州并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也是孕育长征精神的红色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