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宙:乡情里的“精神家传”

2013-08-20 01:18任玉梅
当代贵州 2013年6期
关键词:港币安顺联谊会

文Ⅰ本刊记者 任玉梅 图Ⅰ本刊记者 张 丽

慈善像一粒种子,种在三代邓家人的血脉里,不断生长,最终长成邓小宙心底最宝贵的“精神家传”。

生于香港,长在国外,28岁前从未回过故乡的邓小宙,1984年第一次回老家贵州安顺时,陌生中感到几分亲切。“对这里,我有着很浓的乡情。”他说。

对贵州省政协常委、香港邓氏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香港贵州联谊会会长邓小宙来说,这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来自血脉中的家族传承。

三代人的“精神家传”

1月27日,初冬的下午,阳光和煦。邓小宙站在安顺市一中“羲之图书楼”前,面对父亲当年捐建的“邓廷琮·张友杰图书馆”,百感交集。

中午,邓小宙刚去祖坟上拜祭了爷爷和父亲。这样的拜祭,是他每年必须进行的一种“仪式”,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告诉天上的亲人,自己一定会将家族的教育慈善事业延续下去。

慈善,正是先辈们留给邓小宙的最重要的“精神家传”。

邓小宙的爷爷邓羲之,是清末民初安顺富甲一方的知名士绅。他看重文教,乐善好施,曾大力资助并参与编纂《续修安顺府志》;作为安顺救济院院长,他收养了很多孤儿并教他们谋生的技艺;他创办了老家大用镇最早的新式初、高两级学堂以及普定县建国中学,并为安顺县立中学(今安顺市一中)捐建“羲之图书楼”。

邓小宙的父亲邓廷琮,早年因战乱流落香港,后来靠着勤俭诚实和比别人更能吃苦的精神创办了自己的国际航空货运公司,并被推选为香港航空货运协会会长。

功成名就后,邓廷琮没有忘记家族传统。2000年,他出资500万港币在香港注册成立邓廷琮教育基金会,每年资助100名黔籍贫困大学生。

“2001年,父亲回到阔别53年的家乡,看到安顺教育相对落后,便捐建了四所希望小学;他还捐资250万元为母校安顺市一中重建‘羲之图书楼’,并每年为学校30名贫困高中生提供助学金。”在父亲的带动下,邓小宙和哥哥邓小宇也先后在老家大用镇捐建了两所希望小学。

“父亲一直认为教育对国家很重要,是立国之本!”邓小宙说。

2008年,邓廷琮去世后,悲痛万分的邓小宙在整理父亲的电脑资料时,发现父亲在生命最后两年写下的文章《没有虚度的一生》以及很多受资助学生寄来的照片和信。“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悲哀的故事。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他们说自己在最绝望无助时遇上基金会,才有机会继续念书,改变一生。更有一些学生说自己已经工作了,虽然工资不高,但希望每个月捐一点钱给基金会,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就像基金会当年帮助他们一样!”

这一切,都让邓小宙更加理解了父亲为何乐于伸出双手,帮助别人。此后,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出任邓廷琮教育基金会主席。

担心自己“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和工作,却继承不了他对基金会的那份感情和热爱”,邓小宙倾尽全力推动基金会发展。在他的呼吁和募集下,目前基金会的基金已增至1500万港元,资助对象也从安顺扩展到贵阳、铜仁、毕节、黔东南等地。

“在专业上,我们更倾向于资助师范和外语专业的学生。因为教师能为贵州培养出更多有用之才,而有更多的人懂外语,才有利于贵州与外界的接触。”邓小宙说。

邓小宙还将父亲生前以个人名义资助的高中生,正式纳入基金会的资助范围,并将基金会每年资助的人数从100名增加到140名,资助领域从教育扩展到医疗。“贵州很多地方我都去过,发现越贫穷的地方,医疗条件越差,这也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领域。”

截至目前,基金会已累计捐款1100余万港元,捐建多所学校、图书楼,资助1500余名贫困学生。现在,很多受资助的学生都已毕业,开始走入社会,服务国家。这让邓小宙很欣慰,他感到自己“终于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父亲一生都在不停地付出,从不问收获,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教会了我怎样拥有一个丰富的、没有虚度的人生,让我明白什么是心灵的快乐。现在,基金会规模越来越大,这让我很开心。”邓小宙说。

打造“在港黔人精神港湾”

2008年,邓小宙被推选为香港贵州联谊会会长。虽然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会员们的“任命”。

“作为联谊会的创办者之一,父亲曾连续三届担任联谊会会长,为黔港交流倾注大量心血。”邓小宙说,“如果我拒绝当会长,就像是拒绝了父亲一样。”

上任之初,联谊会的会费只有几万元港币,为了更好地维持会务运作,邓小宙号召理事、监事及副会长们积极捐款。而他自己,则捐出其他人捐款的总和30余万元港币。2010年,连任会长后,他又率先捐出10万元港币作为会费。

这样的慷慨,依然出自家传。

早在联谊会创办之初,邓廷琮便把自己在海景中心大厦办公楼的第8层让出一半,以每年1元港币的租金提供给联谊会办公。后来,邓小宙把联谊会搬到了条件更好的九龙油麻地砵兰街,依然拿出自家办公楼的半层楼,年租金同样只象征性地收取1元港币。

在这“1元港币”中,邓家父子以相同的方式传承着对家乡的爱。这种爱,在香港贵州联谊会无所不在——2008年贵州凝冻,联谊会向家乡捐助港币30多万元;2010年贵州大旱,又捐了37万余元港币……截至目前,联谊会已累计为贵州捐款数千万元港币。

“我们这些在港贵州人都有着很浓的爱国、爱乡情结,希望能为家乡多出一点力。”邓小宙说。

与此同时,联谊会还向在港老乡和会员提供新移民辅导、职业介绍、医疗优惠、法律咨询、旅游优惠、访老探病、扶贫济困等各种帮助。

这些帮助,用邓小宙的话来说,都是“联谊会应该为会员做的”。“我们并不要求会员能为联谊会做什么,而是要求联谊会能为会员做些什么。希望联谊会能成为会员们在香港的家,一个充满乡情、关怀和爱心的家。”

现在,在港贵州人总数已有上万人,其中很多都是到香港读书的大学生。邓小宙认为,在提供经济帮助的同时,他们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归属感。

为了打造“在港黔人精神港湾”,并把这个港湾传承下去,近年来,联谊会增设了青年部,常年到香港各大高校招募贵州籍学生入会。在邓小宙看来,这些青年学生,正是“联谊会未来的接班人”。

贵州需要更主动地打开山门

从2003年开始,邓小宙相继被选举为贵州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十届、十一届省政协常委。作为一名来自香港的省政协常委,他一直深切关注着贵州的发展。

“我最关心的还是民生问题,特别是农业。”在邓小宙看来,贵州土壤贫瘠、土地破碎,推进大规模农业现代化有一定困难。同时,农民缺乏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发展理念。“因此,需要政府更多地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特别是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是城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比如,与国内相比,国外的助学贷款利息更低、还款期限更长,就是为了更方便学生。”邓小宙说。

近年来,贵州与港澳台以及国外的互动不断增多,但邓小宙认为,贵州还需要更主动地打开山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寻觅更多合作机会。

“贵州不能坐等别人找上门,必须更主动地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走进贵州。并且贵州与外界的交流,不是见一两次面就够了,必须深化对外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国内外媒体的合作,扩大宣传力度。在网络时代,媒体的辐射能力超乎想象,而且网络宣传的成本更低,更适合贵州。”邓小宙说。

猜你喜欢
港币安顺联谊会
别开生面的“迎新春联谊会”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福建省海外妇女联谊会捐款超1.4亿人民币支援抗“疫”
嘉德(香港)春拍收获3.72亿港币
香港苏富比春拍录得37.8亿港币
换新钞
索罗斯又来了
2015年慰问老专家新春联谊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