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晓 和大自然共呼吸

2013-08-19 02:24
数位时尚·环球生活 2013年6期
关键词:新西兰艺术家艺术

晨晓,华裔画家,原籍中国,出身于浙江名门望族和书香门第,根据家谱记载为中国大理学家朱熹、陈协(岳飞军师既岳飞第五子亲家)之后, 1988年由澳大利亚移居新西兰。毕业于奥克兰大学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专业研究生。晨晓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居住的二十多年年中,系统的学习了西方的艺术思想及绘画流派。同时游历及驻足过全球四十几个国家,全面学习和体验了西方社会的艺术体系和审美思维,在长期的海外生活积累总结的过程中,以东方人的人文思想,直接汲取西方唯心主义教育, 在艺术上逐渐形成了以探索东方元素与西方唯美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两者结合交融,在他的绘画中充满了东方意味和西方唯美主义精神。

艺术应被雅俗共赏

一个艺术家只有被大众接受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对晨晓而言,早年被抛离传统艺术教育轨道造的“空白”到后来成为他的优势。他远离象牙塔,内心贴近大众,知道草根民众的心中所想,虽然具有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却不仅仅将自己的画封闭在“艺术圈”的探索领域里,他为大众而画,画他们最常见的事物和风景,题材似乎毫不取巧,却在对画中事物的独特艺术表达方式自然展示出一种幽默洒脱的人生态度和智慧,正是这种态度决定了的他的风景画里有一种特殊的情境,一种一以贯之的欢乐情趣,和对世界,对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正因为如此思想境界和生活态度,成为了新西兰人所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家。

对中国人而言,阅读晨晓的画还会因为他画中空间的呈现,空白的运用,及贯穿他画中的写意风格感觉亲切,这种东方精神集中体现在他的油画山水中。

晨晓在艺术上探索中国当今社会的唯物主义理论与西方的唯心主义审美心理的关系。并以新西兰人的审美情趣作背景,以唯美表现主义的手法描绘新西兰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当代思想及情感。其作品的受到新西兰艺术界的主流艺术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李安曾这样赞赏章子怡:“祖师爷天生赏口饭吃。”而晨晓出生书香门第,据闻还是朱熹后代,天生便有艺术风骨。家里的前辈当时全部在日本留学,学习蚕桑养殖和制丝技术,回国后有了自己的蚕种场和丝织厂。后来父辈们为了搞实业救国,还办了蚕桑讲习所和蚕桑学校,后来演变发展成为现今的浙江理工大学。家中叔辈和表兄众里在书画方面有较高造诣者众多,以致他在画艺方面多少受到影响。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好赶上文革,动荡中没有机会读书,初中毕业就被迫辍学了,只能回家自学绘画。由于家中有着万卷藏书,其中不乏经典古籍和画册,家里也有的是老师,所以他自讽为“学无常师”。

出走异国的自由画家

因为父辈们大都出国留学过,在国外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和思想。晨晓从小就受父辈们的思想和西方绘画风格影响。后来又去了美术培训班学习素描、水彩,后来又经历 “85新潮”。

“其实当时有些盲目,对当代艺术的概念很模糊。但由于并没有太多想法,自己又没进过美术学院,就很自然的跟风学人,莫名其妙地就卷了进去。虽然之后在艺术上也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但是总感觉在边缘上,于是慢慢想要离开,正好又赶上出国潮,所以觉得出国是最好的选择。这一走就是整整26年。”

1986年刚到澳大利亚,生活很艰难。最初的两年,晨晓在悉尼歌剧院街头画肖像。1988年他辗转来到新西兰,但没有一个安定的居所,艺术根本无从谈起。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艺术精神语言也需要转变,晨晓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品质,同时在这期间中要尽快转变国人传统思维和审美习惯。

90年代初期,他一边画画,一边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很快就有了一些积蓄,并且拿到了新西兰的护照。而后他才开始了漫长的周游世界之旅,去到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想看看世界的艺术中心是什么样的。那时候晨晓认为美国是当代艺术的发源地,也有很多朋友都在纽约,于是就投奔他们去了。到了才发现中国艺术家生活得很不容易,许多人怀着当大画家的梦在苦苦挣扎,很多人因为撑不下去放弃了艺术创作。于是晨晓决定回到新西兰,寄情于山水花鸟之中。

晨晓认为西方世界里普遍意义上的审美,是非常看重艺术的形式感,包括看重色彩、构图、艺术的纯粹性。

“他们讲求色彩的感染性,色彩与环境的关系等等。而且西方画家都追求的是一个普遍性,为大众画画,现代西方人需要的是阳光、海滩、面包,如果太观念、太具思想性,他们反而不太接受。他们希望在家里享受轻松愉快的生活,不希望将一个很严肃的主题性绘画作品挂在家里。所以我觉得‘普遍性很重要,所以我还是画我自己喜欢的画,画大众喜欢的画,做一个为大众接受的小画家。”

《环球生活》对话晨晓

Q:出身江浙名门世家,家族文化对您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A:巴金笔下的《家》,就是我们家族的原型。根据家谱记载我为朱熹后代,是浙江的丝绸世家,书香门第。家族字画古籍收藏盛丰,家族长辈中有两位画家,自幼耳濡目染,喜欢绘画。文革时期我丢了学业,却阴差阳错的完成了与同时代大多数人革命主义和唯物主义教育截然不同的文化训练和继承。后来移居新西兰,以传统东方人文思想,直接汲取西方唯心主义思想,兩者贯通交融, 迅速为西方主流艺术市场所接受。后来慢慢发现,我的画中充满中国文人画精神,我想这和西方社会的普世唯心主义精神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Q:游历世界各地,多达六七十个国家,宽阔的视野对您的艺术创作有哪些启发?您认为您的作品形成中,哪个地域的特色文化给你的影响最大?

A:全世界有两个本护照是全球通行不用签证,一个是瑞士,一个是新西兰。在经费充足,语言畅通的前提下,我一有钱就有全世界走,并不是观光式的旅行,而是到当地深入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扎进去。我常常在山里一个人徒步行走。20年前,一个人开车从阿根廷到巴拿马到墨西哥到美国,沿着亚马逊河走,横贯整个美洲,历经十几个国家。在非洲也是一个人一部车,横穿非洲大陆。旅途历经的种种困难和危险数不胜数。那是种给我一片自由天空就要飞的状态,对创作非常有帮助。至于影响,每一种经历都是独特的,每个国家和文化都有不同的影响。

Q:在新西兰,您是唯一一个以华裔艺术家身份进入西方主流画廊的画家,您认为西方主流艺术市场接受您的作品的关键在于哪里?

A:关键是中国是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国家教育意识形态,西方是普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西方说上帝创造人,我们说劳动创造人。在中国1949年之后所有的艺术家,跟49年之前的是不一样。我在小学启蒙阶段几乎没有受到政治教育,我所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文化。真正在国外有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只有民国时期出去的赵无极、朱德群等这批人。49年之后就是断层,我们的唯物主义教育,到了国外,要想融入西方主流文化,实在太艰难了。我的作品能畅销,一方面长期在国外生活,深入当地文化,能够讲他们的语言,更重要的是我的精神世界和作品面貌,跟西方文化是相通的。

Q:《56个龙图腾》景观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您当时构思创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A:对我自己而言,这是我的一件宝贵作品。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大型景观作品都会受限于创作经费、环境和机会。当时中国苏州政府要赠送一座苏州园林的牌楼给新西兰中国城。没想到市政管理局不批,理由是太古老了不符合当代城市的唯美唯心的精神世界。正好中国城是我和女儿设计的,他们找我帮忙。我就重新设计了这么一组中华文化象征的雕塑作品,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从蛇到龙的演变过程,56个民族的图腾柱,将牌楼与中国城大环境和谐共融,我的新方案一个星期就通过审批,《56个龙图腾》作品也得以诞生。

Q:这次时隔26年回国办巡回展览,同时也是慈善之旅,感觉国外和国内的艺术家有哪些不同吗?你对自己在艺术领域的成就还有哪些期待?

A:这次有24个巡回展,分布在24个城市,预计4年。我会把展览的这批40幅画全部捐赠给中国的绿色事业,为中国的环保和慈善尽力。幼时虽然锦衣玉食,但少年和青年时却历尽苦难。我写过一本英文版自传体小说《我承认我历尽艰辛》,但在我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世界的爱,欢乐热烈的色彩成为,对人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我性格也转变得更阳光开朗,与中国大多数艺术家的苦闷纠结的心理不一样。我画我喜欢的,我喜欢我画的。我只负责画出好作品,我的不希望成为供在殿堂里的所谓精英艺术家,没几个人欣赏自娱自乐。我想成为吴冠中这样的艺术家,寻找一种普遍性,让普通大众看得懂买得起真心喜欢。生活即艺术,艺术亦生活,“艺术介入生活”,是对自己的期待吧。

猜你喜欢
新西兰艺术家艺术
新西兰央行宣布降息 拉开发达市场宽松序幕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发达国家”吗?
新西兰地震震出上万只超级大鲍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为什么南北半球的季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