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co
彭湃的家乡在湖南汨罗,那里是屈子行吟离骚流传之地。大学毕业后,彭湃曾任教于浙江,在江南安逸恬淡的生活中,使他沉浸水乡文化如痴如醉。虽然当下中国正经历着迅猛而粗野的城市化进程,此江南已非彼江南,但与此相关而历经久远发展起来的人文环境,在整个中国文化中依然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
汨罗江畔,江南小镇,一如南方特有的绵绵细雨汨汨流水,无汹涌之势,却蕴涵着淡雅柔美、从容矜持的无穷意味。当彭湃拿起画笔重新开启艺术梦想之时,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和士大夫气质的园林山石,进入彭湃的生命。早期的园林和山石系列,“试图通过氛围的营造去探寻江南园子背后隐秘的时间和故事,类似舞台布景的构图表达人文经典的远去,表达现代人置身园中的疏离和失落。”
《环球生活》:您早期创作是关于江南园林和山石,这在80后艺术家中颇为少见。为什么从这里开始?
彭湃:这是生活经历给予我的机缘。大学毕业后在浙江工作期间逛遍了江浙有名的园子,最开始用水彩画写生式的描绘,到北京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尝试把它当一个阐述内心文化情怀的点放入创作,尽管不深刻但尊重了内心。
《环球生活》:您的作品线索是什么?
彭湃: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也许永远不会有终点的线索:空间和时间。在山石的创作中,从石头的纹理和质感进入微观视界。物质本身呈现出来的相貌和状态是最纯粹的,也最有冲击力,最具独特的抽象美感。比如涟漪乍起的水面,树木的年轮,斑驳的砖墙,枯萎的树枝……空无一人的画面,里面都是生命的痕迹的和时间的记录。
《环球生活》:你的写实技法非常精致,但好像并不留恋于“物”的构图和微观的再现。
彭湃:是的,我关注的是具象图式下隐藏的情感气质,关注更深层的精神意识。物非无情物,这些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又往往被视而不见的普通之“物”。在曾经的记忆中,带给我们无边遐想和少年轻愁,转瞬即逝,或正在慢慢消亡。反观当下人们的生存焦虑和功利忙碌,我们对自己的存在和幸福,是否也如此?此物非彼物,此时非彼时。时间一刻不停地在逝去,但它也可以凝聚于一物之上。
《环球生活》:近期新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彭湃:用具象的手法关注有抽象意味的物相的表达。构建个人独特的绘画语言、风格和思想体系。
“难以捉摸的形迹,在一片灰白的背景上撒欢的游走,那是时间流逝的形状也是生命放肆的足迹。我以最大的热情与尊重描绘一堵安静的白墙和爬山虎生长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很奇妙,除了具象的画面流露出禅一样的气息让人浮想联翩、怅立当庭,还有那些爬山虎的残枝、足迹和印痕排列组合出独特的抽象秩序,把我们正常的视觉经验干扰了。面对一个熟悉的场景很多观众端详良久竟不能识,我只是一脸坏笑的在边上让人猜一猜、再猜一猜,如同显摆一个小魔术般得意。具象的物竟欺骗了我们共有的经验,那这具象也许不是真相。真相在于我的意图,用具象的维度、忠实的描绘、微观的陈述来呈现抽象的宏观的逻辑。”
这是彭湃对作品《行迹》的描述,而在他的新作品《物象》里,艺术家则尝试用具象的手法关注有抽象意味的物的表达。这里具象和抽象的关系其实是相互转换的,说它具象是因为艺术家以最大的尊重去还原真实,说它抽象是因为作者的视角关注是物的表面呈现的种种奇妙秩序。
《环球生活》:从园林山石到水纹木轮草痕,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如何解读你最新的《物象》系列?
彭湃:比如我画白墙上爬山虎的残枝、足迹和印痕排列组合出独特的抽象秩序,我们正常的视觉经验被干扰,面对一个熟悉的场景很多观众端详良久竟不能识。具象的物欺骗了我们原有的经验,这具象也许不是真相。真相在于我的意图,用具象的维度、忠实的描绘、微观的陈述来呈现抽象的宏观的逻辑。
《环球生活》:当代艺术直面商业和时尚的影响,有些青年艺术家热衷跨界艺术,你怎么看这种潮流?
彭湃:当代艺术与商业和时尚的碰撞不可避免,也无需回避,青年艺术家们追随跨界艺术的潮流更无可厚非,但独立性至关重要。我不排除未来的某个时间也会拓展自己的艺术形式,但保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守和信仰弥足珍贵,否则就不是弄潮而是随波逐流了。
《环球生活》:在你身上能感受到传统人文气质和对当下时代的安静思考。你是如何平衡艺术和生活,理想和现实?
彭湃:在我看来把艺术当生活,把生活当艺术会使事情变简单,模糊了边界之后你的个人气质会不自觉的浸润作品,作品的成长也丰满着生活,之后反倒不去纠结于是理想在指引现实还是现实绑架了理想,我觉得糊涂着让我更能坚守。
《环球生活》:绘画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不做艺术家,你会从事什么工作?
彭湃:目前来看,绘画于我就是生活,每天睁眼一直到天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画面前,安静、享受、慢条斯理、孤僻甚至无奈几乎是我白天的全部状态。不做艺术家也许我能当回老师,但确实不想,到底能从事什么工作其实一直是我的焦虑,我时常问自己我只是一个会画画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