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莹
【摘 要】湖北宜昌正处在跨越发展的黄金十年、关键五年,要加快推进经济总量、城市发展、发展方式、社会建设四大跨越,努力实现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三大目标,全面构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综合实力、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和保障体系。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宜昌特大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推动宜昌由大城市向现代化特大城市跨越。
【关键词】建设;特大城市;重大设施;经济实力
宜昌正处在跨越发展的黄金十年、关键五年。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三峡后续规划、武夷山区域发展规划和湖北全面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这些重大机遇正在宜昌产生叠加效应,也为宜昌加快发展、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200平方公里特大城市”科学建设、快速建设,全面构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综合实力、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把宜昌建成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昌盛之地。
一、先行布点重大设施,从战略高度掌控新区拓展的重要节点
一般来讲,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有道路系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设施、居住建筑等方面。其中,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城市功能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建设的聚核点和支撑点,布局好这些设施,也就实质上解决了新区乃至整个城市发展的方向问题、骨架问题和定位问题。重大公共设施是确定城市交通走向、级配的决定性因素和前置条件。只有先行对重大公共设施进行布点,才可能合理地、科学地对城市交通体系进行架构,并拉动周边土地升值。纵观青岛等城市的新区建设,都是将重大公共设施作为新区建设的“引擎”,先行布点、先行建设,发挥了重大的先导作用。宜昌要依靠集中建设大型项目撬动新区建设,如能先行布局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那么“十二五”新区拓展方向问题将迎刃而解。基于宜昌要在“十二五”期间建成“200平方公里特大城市”框架的紧迫性,建议“十二五”期间的新区拓展可考虑“南北对拉、分片集中、项目定位、道路引领”的战略,即东北方向在东山四路沿线(即东山四路以南-城东大道以北范围内)布点行政服务中心及体育、医疗等主要大型设施,迅速搭建起北部新区框架;在西南方向江南大道以南布点文化、新的商业中心等设施,迅速搭建起南部新区框架。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对新区拓展和交通组织具有突出的引领、核心、主导作用。目前,我市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呈散点分布,整体档次较低,在规模、品质及拉动发展等方面与特大城市的差距还较大。建议对市级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重新“洗牌”,通盘考虑,坚持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原则,突出拉动新区拓展、缓解老城区压力,来重新建设市级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大剧院、新博物馆等)、城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及新区医院、学校、商业设施等重大公共设施项目,以形成项目集群优势,并迅速聚集新区人气。
二、优先谋划交通问题,前瞻地科学地构建未来城市交通体系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现在,交通拥堵已成为普遍的“城市通病”。建设“200平方公里特大城市”必须把交通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未雨绸缪地、高屋建瓴地构建整个城市未来的交通体系。城市交通系统主要包括:城市外围交通系统,主要解决城市之间的联系问题;快速交通系统,主要解决各区及各大组团之间的联系问题;路网系统,主要解决核心区域的内部联系问题;公交系统,主要以公汽、轨道交通形式解决大众在区域内的中短途出行问题;步行系统,主要解决市民步行通道及人车分流问题;静态交通系统,主要解决车辆管理等问题,其核心是停车设施的规划、设置和智能化管理。在研究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要同步科学合理调整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进一步完善多中心格局,以分散人流、车流。
1.关于构建快速交通系统的设想。城市的快速交通主要体现为城市快速路、地铁及轨道交通、BRT系统(快速公交系统)等形式。从青岛、烟台、常州三个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以后,交通流量和出行特点都大大有别于100万规模现状,因此“200平方公里特大城市”必须全面考虑未来城市交通形态和构成,特别要借鉴其它城市的教训,从战略的高度谋划好快速交通系统,从根本上避免未来严重的交通拥堵。按照新版总规的设想,宜昌未来的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由轻轨、地铁、快速路构成。就快速路而言,目前我市仅东山四路在实施,并具备较好条件。建议在下一步规划中,结合宜昌城市形态特点,着重考虑快速路和轻轨相结合的快速交通体系。长短结合来看,快速路应是宜昌当前城市快速交通的主要选择。综合兼顾城区交通现状,较好的模式是利用现有过江通道、高速公路形成“三纵四横”的快速路网,即翻坝高速、三峡专用公路、东山四路;庙嘴长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艾家大桥(规划)和宜昌公路大桥,并在“三纵四横”重要节点增加上下匝道,对外出行及跨区交通基本可以解决。建议新城区快速交通形式主要考虑干道交叉口立交及高架模式;考虑老城区的道路红线宽度、建设成本、街道景观效果、道路两侧商业价值等因素,建议老城区主要通过交通管制和完善人车过街分流来减缓交通拥堵问题。第二,慎重选择BRT。BRT系统在常州的效果比较突出,主要原因为:一是具有非常好的用地资源,道路红线控制得非常宽。常州的道路多为双向8车道再加两个慢行车道,有的甚至达到了双向10车道再加两条慢行车道。二是长距离线路更有利于突显BRT的运行效果,其一号线长23.77km,二号线全线长21.5km。宜昌的三条纵向道路中只有东山大道基本具备设置BRT的条件,沿江大道的人流量比较小,夷陵大道的宽度不够。沿江大道长约16km,红线宽度为40米~50米,全线可以勉强形成8车道。若东山大道考虑BRT快速公交系统,整个老城区的交通组织需重新作大的调整,与其相联的一批横向道路只能单行,同时有关路口需作立交改造。综上所述,建议老城区慎重考虑BRT,在新区可予以适当安排。
2.前瞻性地解决停车难问题。现在,停车难已基本遍及国内外所有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有的城市已十分突出,并开始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青岛建有320处社会停车场,近4万个停车位,但停车依然困难,特别是行政中心附近停车场严重不足。青岛、烟台、常州目前都在大规模建设停车场,但设置方式却都只能是“见缝插针”。三个城市除了地面停车外,在大型广场下、绿地下均考虑设置有停车场,青岛还专门修建了一些独立的停车楼。因此,宜昌应在大规模拓展新区前谋划好停车场问题。首先要编制完善的停车专项规划。停车问题将是影响我国今后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宜居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市必须尽早编制城区停车专项规划,要为今后的发展预留空间、预留容量,要有一定的提前量。其次是要提高停车位配建比例。按照国家畅通工程的考评要求,每100辆机动车应该拥有45个停车位,国际通行的停车位与机动车之比为1.15~1.3:1的标准,对于这两个指标目前我市均相距较远。相形之下,烟台的经验非常超前,他们要求新开发的楼盘必须达到一户两个停车位,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建议对我市停车位特别是居住区的停车位配建比例进行合理调整,将标准提升至住宅不少于1个/户,商业不少于1个/100平方米建筑面积,城中村改造及经济适用房项目不少于0.6个/户,商业不少于0.6个/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以满足基本停车需求。为了提升地面绿化及景观,鼓励建设地下停车场和停车库。第三是要持续解决老城区停车问题。近年来,我市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逐步解决老城区停车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老城区仍然要大力度地因地制宜地修建各种类型的停车场、停车楼。
三、先造环境再造新城,高标准打造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系统
建设特大城市必须坚持先造环境再建城的理念,功能、生态、环境必须和谐发展。山水是宜昌的重要特色,在大建设时期要更加注重保护好城市天际线,保护好改造好各类水体。新区拓展不是简单的马路与建筑的叠加,环境建设一定要先行,要把营造环境作为核心,统筹新区的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系统。要高标准规划设计相对独立于旧城区的新区功能及环境系统;坚持道路引导城市发展,做到综合建设开发、管线全部下地;要突出重点地同步建设公共绿地,要形成综合公园、主题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化相互配套的公共绿地体系,要充分发挥主题公园拓展性强的作用,推进新区快速拓展;要结合宜昌的地形特征,合理地保留、大胆地开发有关山头;要下大力气将东山四路打造成一条连贯五个区的生态长廊,积极探索将宜莲公路(夜明珠路)打造成旅游旅游景观大道(大连35公里的滨海景观大道,不仅丰富、完善了旅游线路,也增添了新的城市景观);新区的供水、供气、供热、垃圾、污水项目一定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努力做到“一步到位”。
四、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势头迅猛
宜昌是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北省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全市实现GDP2140.69亿元,居湖北省第二位,中部同等城市第三位,全市的人均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额等核心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二,仅次于武汉市。2012年,宜昌预计生产总值超过2500亿元,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总量与速度、结构、效益、生态环境的协调进一步改善。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宜昌特大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推动宜昌由大城市向现代化特大城市跨越。当前,宜昌经济发展正从工程推动型,向内生驱动和产业驱动快速转变,已形成了多点支撑,多极增长的产业发展态势。随着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科技等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宜昌产业“双千双百”和“2211”工程的推进,宜昌将有更多的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和百亿企业、百亿园区,宜昌已打下了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
总之,建设“200平方公里特大城市”,要把宜昌放在全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中去定位,要大视野、大手笔、高标准谋划,要坚持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市场运作、精细建设的原则去实施。我们相信,在宜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到“十二五”末,建成“200平方公里特大城市”框架的任务一定能实现。强大的产业发展后劲,将助推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促进宜昌腾飞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郑祖武.中国城市交通[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2]陆化普.解析城市交通[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3]黄建中.特大城市用地发展与客运模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汪馥郁.企业发展与创新思维[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