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星,蔡 魁,王栎清,史煜瑾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因而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这些涌入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被称为“外来劳务工”或“民工”,也有人称之为“农民工”[1]。当下,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力量,对城市乃至全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2]。
宜昌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交汇过渡地带,是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三峡工程所在地,近年经济发展极其迅速,GDP增长速度居湖北省第一,综合实力仅次于武汉,居全省第二,已成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于是周边农民走出重重大山,到城镇谋生时,宜昌城区便成为他们重要的选择之一[3]。据《三峡宜昌网》的数据统计,1995年,宜昌城区登记的暂住人口为17.94万,而2012年暂住人口则突破了50万人。可见,近年来宜昌市流动人口迅猛增长,农民工阶层已经成为宜昌城区人口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宜昌市区由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和夷陵等五个政区构成,调查发现,宜昌市区的农民工多聚集于伍家岗区。
伍家岗区面积69.25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办事处、33个社区居委会、一个乡、16个村委会。伍家岗区是宜昌市的工业区,有各类企事业单位300余家,工业产值占全市城区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这就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同时,宜昌火车东站和长途汽车站等各大交通中转站均坐落在伍家岗区,为农民工的往来交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伍家岗区内大公桥小学、宜昌七中等中小学均为打工子弟学校,为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而宜昌城区内相当大一部分的农民工聚集于伍家岗区。
宜昌下辖三市(当阳、宜都、枝江)、五县(秭归、远安、兴山、长阳、五峰)。调查发现,宜昌市的农民工主要来自于宜昌下辖各县市和周边县市,源于本省的流动人口数量更是占绝对优势,外省流动人口则以重庆、四川、河南为主。相比北京、武汉等大城市流动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宜昌市的农民工在来源方面呈现出相对单纯的特点。
我们在伍家岗区的各街道办对外来人口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2012年宜昌市伍家岗街道办事处数据)。如表1所示,我们调查的五个社区共24607名流动人口,源自湖北本省的有16306人,约占总量的70%。源自外省的流动人口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重庆(5064人)、四川(568人)和河南(560人)。这三个省市尤其是重庆来宜务工人员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地缘关系。它们与湖北省比邻,尤其是重庆、四川与宜昌同属西南官话区,在气候、方言、风俗等方面都极为类似。距离家乡近,方言、风俗也相近,使他们更容易融入宜昌这座城市。
表1 宜昌市伍家岗区各办事处流动人口数据统计
有研究表明,农民工在选择就业地时,容易呈现扎堆现象,自然在一些流动人口密集的地方会出现同一家乡的大批流动人口。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外地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这时,他们当然更倾向于选择一个熟人更多的社区。身体上他们虽然是流动的,但血缘和地缘关系对他们的影响却是温暖而稳定的[4]。
近来新闻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指以80后为主、喜欢城市、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工作更换频繁、更倾向于消费的农村青年。然而宜昌市的流动人口,即农民工阶层,则多是中老年人,呈现出年龄偏大的特点。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的特点,是与宜昌市城市特征密切相关的。宜昌市属于二级城市,与上海、北京、深圳等特大城市相比,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不大。宜昌市的农民工阶层多是迫于生存压力而不是比较利益而离开家乡土地的,这部分人受教育水平低,使他们无法寻找高薪职业。他们的工作多是凭“身体”吃饭的低级工种。比如调查中有一家菜贩描述自己生活时说“晚上十点多就要去接菜,凌晨两点多才回来,早上五点多又要起来”。还有的被采访对象是从事环卫工人等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但薪酬低的行业。
宜昌市农民工主要为打工人员和个体经营户。打工人员主要在伍家岗区内的各个工厂、企业中打工,工作相对较为稳定。而个体经营户则分为流动摊贩和店铺经营。流动摊贩主要在城区各个地区摆摊,依靠卖小商品为生,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收入极不稳定。店铺经营者为农民工阶层中生活较为优越的组成部分,生活稳定,收入较高,居住环境也相对较好。
整体而言,宜昌市农民工阶层生活相对于城市其他阶层,生活的稳定性和居住环境都要差些,社会保障措施也不够完善。他们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改善自我社会经济地位能力较弱,属于城市内的弱势群体[5]。
宜昌市的农民工主要来源于本省和本市的农村人口。这里距离家乡近,流动方便,文化差异小,因而定居宜昌的意愿较强。同时,由于宜昌市的流动人口年龄偏大,对于稳定生活、固定居所的意愿也更高,加之需要考虑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更倾向于定居宜昌。然而,随着宜昌市文明城市建设和卫生城市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加之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重新规划布局的原因,那些看起来不那么“体面”,甚至“影响市容”的卖菜摊、早餐店不断被取缔或者是被划归到一定片区,这就加剧了城市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
近年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宜昌对于那些长期在宜务工人员更具吸引力。他们不愿再回到家乡,想在宜昌扎根。一位来自云阳的务工者在访问中说“不想回去,我们那里都是恶山”。然而长期的居住并没有带给他们合法的户籍,一纸“暂住证”显得特别无情。然而他们却不想回去,毕竟这个呆了十几年的城市、亲历了它的发展、而且其经济社会条件又比家乡好得太多,正如有人说“他们是再也回不去的一群,他们是没有未来的城市人。”[6]
因此,他们更重视子女的教育。宜昌市的大多农民工都期待子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采访中,伍家岗乡就有来自鸦雀岭镇和小溪塔地区的两户农民工家庭,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选择在市区定居。虽然做的是小生意,但我们发现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我们在走访时留心观察了一下他们家庭的内部设施,发现他们大多给孩子配备了电脑。对教育的投入和渴求子女通过教育不再吃父辈的苦,成为他们辛苦劳作的巨大动力。
宜昌作为湖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北省西南部较为重要的流动人口聚集地。有研究表明,宜昌市农民工聚集的原因主要有:(1)人口流动限制政策的放松;(2)农民工创业成功案例的鼓励;(3)城乡贫富差距大[7]。本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宜昌市农民工阶层的特征进行分析,概括出如上四点。至于宜昌市农民工阶层特征的形成原因,本文概括如下:
首先,宜昌市的特点主要是定位于旅游城市、水电之都,加上新近提出建设特大城市的“十二五”规划,使之成为追梦之城。这个本属于中等城市的宜昌,一方面比不了已有的特大城市对五湖四海年轻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其自身魅力也越来越得到加强,所以来这里打工的农民原以中老年为多,以本省及周边地方为多,相信未来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年轻化,地域来源越来越多样化。
其次,宜昌定居的农民工多来自周边地市年龄较大的农村人口,他们在宜昌的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但也比较艰苦。调查区内的农民工多从事体力劳作,生活艰苦,内部结构很复杂,精神文化生活较为简单,维权意识薄弱,对于街道办的依赖性极强,属弱势群体。
近年来,宜昌市针对农民工等边缘人口出台了很多政策,譬如子女入学、经商、工、生活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但是根据调研显示,这些工作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工的生活条件,但却没能从本质上改变农民工处于城市边缘的现状,没有明显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建议政府在着力改善农民工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更应加强工作,为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和便利。
[1]詹 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2]栗志明.浅论社会边缘人群的界定[J].内江科技,2007(11).
[3]文 婧.宜昌市发展循环经济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0(10).
[4]费孝通.乡土地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罗 霞.城市边缘人:被社会忽视了的群体[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01).
[6]袁 剑.奇迹的黄昏[M].香港:香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7]杨 军.宜昌城市化初探[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