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兵,陈惠仁
(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70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因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血液病。血小板数目减少,寿命缩短,更新率加速,骨髓巨核细胞异常增多是本病主要临床特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部分ITP发病可能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1]。我院血液科近年来对ITP患者给予激素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血液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6例ITP患者,诊断均符合张之南《血液学诊断及疗效标准》,14C呼气试验检测Hp均为阳性,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其它血液病、消化性溃疡等均已排除在外。10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5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8.5±7.3)岁,血小板计数(12-45)×109L-1;对照组53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37.4±7.1)岁,血小板计数(11-49)×109L-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给予强的松治疗,强的松1mg/kg.d-1,连续服用3个月。研究组给予激素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奥美拉唑20mg/次,阿莫西林1.0g/次,克拉霉素0.5g/次,2次/d,连续服用7d;强的松用量同前。治疗期间忌口辛辣、油腻食物,戒烟、戒酒,注意休息。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治愈(血小板计数正常,没有出血情况)、有效(血小板计数>30×109L-1,出血情况有所好转)、无效(血小板计数<30×109L-1,有出血情况)。治愈和有效计为总有效率。②复发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和化验检查有无反复。③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水肿、血糖升高等。
1.4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4%,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n(%)
2.2 复发率:随访1年,研究组复发率为1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8%,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复发率对比 n(%)
2.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有1例出现头晕,2例出现恶心,对照组有2例出现头晕,但症状轻微,未影响治疗过程,停药后好转。
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研究结果显示血小板数量减少和体内产生大量针对自身血小板表面Ⅱb/Ⅲa抗体有直接关系[2]。另外,ITP患者还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Th1/Th2类细胞因子含量比率增高是其主要特点,因此目前临床上治疗ITP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反应为主[3]。
多项研究已证实,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常见病关系密切。近年来,Hp感染引起的胃肠外疾病受到了重视,Hp感染引起的生物学和免疫学改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被广泛关注[4,5]。多项研究显示,Hp感染导致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特征改变与血液系统疾病关系密切[6]。Gasbarrini等于1998年首先提出了ITP发病与Hp感染有关,18例患者中有11例Hp感染阳性,经过抗Hp感染治疗后,其中8例患者Hp感染得到了根除,同时血小板数目明显增加,自身免疫抗体也消失;而Hp未根除者血小板计数没有明显改变[7]。Ando等研究发现61例ITP患者中有50例Hp阳性,对其中29例Hp阳性患者进行Hp根除治疗,27例患者疗效显著,血小板计数得到显著提高。另外,多个报道显示,对ITP患者给予根除Hp治疗可以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我院近年来对ITP患者常规给予检测Hp,发现ITP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人群,这也从侧面说明Hp感染与ITP发病关系密切。治疗上我院对于Hp阳性患者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根除Hp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4%;随访1年,研究组复发率为1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8%,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1] 李小倩,张日.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现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6(4):664-666.
[2] 周文营,董慧敏,陈洪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及其意义[J].广东医学,2012,30(7):977-978.
[3] 瞿文,伍星,王珺,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T细胞免疫状态[J].天津医药,2012,40(4):389-391.
[4] 董秋萍,罗兵,郭爱军,等.3种上消化道疾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检测及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17(2):208-210.
[5] 杜培泽,孙聪毅,王心宽,等.抗幽门螺杆菌对胃淋巴瘤的治疗作用(附7例报告)[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7(4):242-243.
[6] 谈丰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3-64.
[7] 王娟,王立哲,张语桐,等.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乙肝病毒感染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1):1081-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