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俊
(江苏省水利防汛物资储备中心,江苏南京 210029)
防汛工作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做好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思想准备。要做到常备不懈,首先就要做好防汛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它直接关系着防汛工作的顺利进展,是各项防汛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与发展,江苏省的防汛抗洪物资储备与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物资储备有着品种多、数量大的特点,目前,江苏省省级已经储备了价值近亿元的防汛抗洪物资。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省省级防汛抗洪物资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财政指标下达物资品种和数量,由各地自行储备。这种模式造成大量的省级防汛抗洪物资都分散在全省各地,管理松散,调拨困难。在汛期时,物资储备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事故。所以,防汛抗洪部门在经过大量调研、分析基础上,根据国家水利部颁发的《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结合江苏省自身的省情实际出台了《江苏省省级防汛抗洪物资仓储体系规划》,同时提出了“集中储存、统一管理、高效调度”的防汛抗洪物资储备管理工作方针。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先后建成了“两个中心、八个基地”的全省防汛抗洪物资储备管理格局,“两个中心”即以苏南、苏北为中心;八个省级防汛抗洪物资储备仓库基地根据地理、气候特点分别分布在全省各地。物资储备仓库的位置选取都是在充分、合理地考虑原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结合防汛抗洪形势和地理位置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这样,通过建立物资储备管理体系,既改善了原有防汛抗洪物资储备分散、仓库储备条件比较差、不能够及时调拨的管理现状,又形成了布局合理、管理集中、快速调拨的有利于全省物资储备及长效发展的战略格局。
《物资仓储体系规划》建立和实施,既体现出了物资的规模效应,又便于物资储备能够科学、高效管理和有效监控。尤其是夏季汛期时,新体系的应急调度体现得更为快速高效,切实地起到了保障功能。如:石料、沙土等较难调拨和运输的物资在易出现险情的地段附近都进行了适当的储备,极大程度地改善了物资储备“管理松散、储备量小、调拨缓慢”的现象[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实力的不断提高,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每年都在持续加大防汛抗洪物资储备成本的投入力度,2002~2003年共投资0.4亿元防汛抗洪物资资金;2004~2006年,用于防汛抗洪物资的投资超过了0.5亿元,可见,逐年加大的物资储备力度已成为防汛抗洪抢险的强有力保障。截止到2010年,江苏省省级防汛抗洪物资储备共有块石近30万t、编织袋1000余万只、木材 2500 m3、彩条布 256 万 m2、土工布110万m2、钢丝笼5万只、救生衣近5万件、冲锋舟70艘、橡皮船 38艘、灯具1112只、移动灯塔10只、发电机14台套、钢管610 t、装配式围井9940片、水子堤6000 m、滤垫近20000块;木材1500 m3、应急灯1000只。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在汛期使用的防汛抗洪物资呈逐年递增趋势,财政几乎每年都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补贴防汛抗洪物资采购。近年来,江苏省在采购增补防汛抗洪物资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创建出新的防汛抗洪物资采购模式,从以往的单一物资合同采购到各地方自行组织招标采购,发展到现在的政府集中统一进行物资储备采购。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现行的政府集中统一物资采购模式,不仅规范了物资采购程序,并且保证了资金充分利用,有效地杜绝防汛抗洪物资采购中的不正之风[2]。
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需要,政府对防汛抗洪、抢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各级政府在抗洪抢险中,要快速反应、快速处理、办法得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险情迅速控制。长期以来,我国的防汛抗洪抢险工作主要是以人工为主,依靠当地广大群众的参与,抢险效率低下,措施单一,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更大险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长,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组织群众性质的抗洪抢险队伍难度加大。所以,应尽快转变观念,从原有的以群众性抢险为主的防汛抗洪物资储备转变成为以专业防汛抗洪抢险为主的物资储备,并储备如装配式围井、挡水子堤、土工、滤垫等新型的防汛抗洪抢险物资,采用新技术的防汛物资有着操作简单、装配高效的特点,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防汛抗洪抢险的效率[3]。
防汛抗洪物资储备管理需要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汛情的前提下对人力、物力和资金进行科学、合理调配。长期以来,我国的抗洪物资储备配置都是源于以往的经验管理,对物资数量批配、管理规范、科学调度、信息传达等重要因素都缺乏考虑,这为管理者在汛期时的重大决策带来了巨大困难。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计算机技术为防汛抗洪物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发和升级防汛抗洪仓库物资管理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在内部局域网上应用具有盘点、出入库、调库、数据审核和文件审批等功能的防汛抗洪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实现了仓库物资日常管理的精确化、规范化,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防汛抗洪物资储备管理业务模式,使日常对防汛抗洪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存期、破损、统计、分析等的管理工作变得简易可行、精确无误,既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提高了物资储备管理工作效率。二是建成全省防汛抗洪物资管理调度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直观了解和掌握物资储备的动态情况,实现对全省防汛抗洪物资的动态查询、统计,并为汛期的物资调度提供决策依据。物资管理调度平台可以与国家相关机构的数据库对接,从而实现国家、省和基层一线的仓库数据互通,使全省防汛抗洪物资工作真正跨入信息化阶段[4]。
为全省的防汛抗洪物资管理能够科学、合理、可持续地发展,江苏省针对省级防汛抗洪物资的储备、调用等管理工作出台了《江苏省省级防汛抗洪物资管理办法》,对防汛抗洪物资储备的各项工作职能、管理职能、物资调用、物资采购、成本管理等进行明确规定,同时出台《江苏省防汛抗洪物资管理细则》,详细规定防汛抗洪物资管理程序,对保管要求较高的防汛抗洪物资的包装、存放都进行了详实的规定。
在现有对防汛抗洪物资保护、人工、仓库等相关管理费用按照总成本的7%进行拨付的基础上,对防汛物资管理成本实行精确化管理,并进一步从严执行汛前检查制度、防汛物资管理岗位责任制等,为防汛物资管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物资的保管保养是物资储备工作的核心内容,应当针对各种不同的防汛抗洪物资特点、性能,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仓库存放条件,对物资采取科学的保管保养措施,切实做到物资存放完好无损。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防汛物资保管应当达到“三清”、“两齐”和“三一致”,即:存放物品的数量清、质量清、规格清;仓库环境整齐,堆放整齐;物资的财账、卡、实物互相一致。防汛抗洪物资要达到合理存放,确保防汛物资不会因保管不善而出现损坏、废弃的现象。此外,应当合理确定物资的存放位置,并将防汛物资的存放地点与编号统一起来,输入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以便于管理、查找和调库。
要着力健全防汛物资储备调用和管理制度,对防汛物资实行专仓储备、专人管理,建立台帐,帐物相符,并做好正常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对超期、变质、不能使用的物资和设备及时进行处理,及时进行补充更新,确保物资和设备处于良好待用状态。当前,从全省级防汛抗洪物资的储备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的物资都属于采购时间已久、老化严重不能正常使用,且实物与台帐不相符,所以,应做好防汛抗洪物资的清仓盘点工作,确保仓库内所调出的物资能切实发挥作用。防汛仓库保管员要定期对物资进行盘点,检查实存数与账面数是否相符,有无超储备年限物资,有无损坏、锈蚀、变质、鼠咬等现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足量的防汛物资是防汛抗洪的可靠保障,相关部门应当严格按定额要求足额储备防汛物资,并建档立卡,同时还应组织动员易发险情地段的群众储备相关的防汛物资,以备抢险急需。要按照“以人为本、讲求实效、保障急需”的要求,进一步储备防汛物资品种,规定防汛部门必须储备袋类、土工布、黄土、砂石料、块石、铅丝、桩木等主要防汛抢险物资,以应防汛急需。防洪工程重点必须按照国家防汛物资储备定额标准储备防汛物资,电力、交通、城建、石油、通信、供销、卫生、民政等部门要参照相关定额标准,结合行业防汛应急抢险实际需要,进一步补充防汛物资储备,尤其要将停电、停水、停信息和夜间抢险需要的物资作为必需品储备。
随着现代化防汛技术的发展,防汛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工作要实行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以便迅速、准确了解库存物资的详情,进行情况分析,满足现代化防汛的需要。同时,各水管单位要不断探索物资管理的新方式、新方法,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和战略观念,既要搞好管理又要搞好经营。储备的物资在确保防汛需要搞好相应管理的前提下,应结合市场情况进行吞吐更新,盘活资产存量,减少储备损失,实现保值增值。笔者认为,只有加强防汛物资储备规范管理,严格定额足额的储备防汛物资和资金,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强化物资储备的存放和保管,才能够有利于保障防汛物资的供应,切实满足抗洪抢险工作的需要。
[1]孙 勇.省级防汛物资储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水利.2007(07).
[2]白文杰.卢龙县防汛物资的储备与管理[J].河北水利.2010(11).
[3]常献春.防汛物资储备及安全管理[J].河北水利.2010(07).
[4]马志东,袁木林.浅谈防汛物资储备安全管理工作[J].吉林水利.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