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宸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93)
作者:熊宸(1990-),男,硕士,城市规划专业。
近四十年来,在人类社会迅猛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对能源的巨大消耗,直接导致了诸如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而碳排放大户的建筑业作为对地表自然性态影响最大的人类社会活动,其对能源的依赖众所周知。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第一次让人类意识到当前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生态、节能、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主旋律,现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是最早感受到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面影响的国家之一。早在18世纪,英国建筑业界就开始思考如何改善城市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率先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1990年制定了世界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绿色建筑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本文在简要回顾绿色建筑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英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轨迹和英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BREEAM,以期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有所启示。
绿色建筑的理念肇始于人类社会为解决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所做出的种种努力。19世纪上半叶,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次革命在对人类社会进步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出现了对自然环境充满侵略性的破坏。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Howard)在米尔(John Stuart Mill)的政治经济学、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社会科学及赫胥黎(T.H.Huxley)的进化论影响下,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1]。这一设想主要针对当时伦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出现的自然环境破坏、人居环境恶劣等方面问题,提出了建设“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2]。霍华德的设计思想及实践对缓解因工业化导致的城市环境恶化,促进城乡交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的学说被后继建筑师们认为是英国生态城市的历史渊源。
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后,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提出“向自然学习”的口号,他认为建筑设计及城市营造应当回归自然,反对设计中空中楼阁的倾向,提倡建筑当因地制宜适应当地气候与自然环境,采用简单朴实的设计风格。拉斯金察觉到了当时工业化背景下建筑业对自然严重的破坏力,并于1849年出版了《建筑七灯》。他提出的思想被一些建筑理论工作者誉为“绿色精神”,可以说他崇尚自然的设计精神正是绿色建筑兴起的重要思想根基[3]。
在近代建筑规划领域,为解决城市问题除了上述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流派以外,另一派则是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光辉城市”(radiant city)”为代表的理性功能主义流派,强调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来解决城市问题。这两派思想在影响了20世纪城市规划发展的同时,也为日后绿色建筑的兴盛奠定了两种思路:前者以自然式设计(natural design)和被动式设计(passive design)为指导;而后者以主动式设计(active design)或混合式设计(hybrid design)为基础,推动了高技建筑(high—tech architecture)、智能建筑(intelligent architecture)的产生和发展,代表人物有日本的丹夏健三、黑川纪章、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等[4]。
英国由于自身国土面积较小的地理特点,以及较早完成城市化进程等原因,对环境问题甚为关注,是绿色建筑发展较早的国家。英国绿色建筑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1960-1970年代理论酝酿时期,1980-2000年代实践探索期而形成目前较为成熟的绿色建筑体系。1960年代约翰·佛雷策和阿历克斯·派克率先研究建材的热性能、暖通设备的能耗效率并提出“自维持住宅”(Autonomous House)—住宅并不与煤气、上下水、电力等市政管网相连,而是利用太阳、风和雨水维持自身的运作,并影响了马来西亚杨经文及英国罗伯特和布兰达·维尔夫妇等人[5]。英国于1965年首次在设计规范中引入了外围护结构的 “热传导系数”[U value,单位W/(m2·K)],以控制新建住宅的热损失。1970年代两次能源危机后,英国建筑界更为关注建筑节能问题并运用一系列被动式太阳能技术建设了一批节能小区。节能建筑虽不符合当代绿色建筑的定义,但对节能建筑的研究和探索为之后绿色建筑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进入21世纪后,英国政府积极推广各项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如伦敦市政大楼、布莱顿朱布丽图书馆,并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伦敦国际建筑节能展览会。此外,借助经济和政策手段对绿色建筑进行扶持,利用公共财政建立了长效而实际的节能激励机制。如对使用绿色技术的建筑给予审批上的便利及减免土地增值税、发放低息贷款等经济补贴。2001年,政府拨款数十亿英镑,责成能源公司提供节能锅炉、节能灯泡等电器以提高居民家庭能效。2006年制定了“低碳建筑”计划,对安装太阳能蓄热、小型风力发电、地热和生物能源等装置的家庭项目给予一次性的财政补贴,以家庭为单位促进绿色建筑发展。2006年出台的《可持续住宅法规》其评估内容之细致竟连住宅外防盗等的开关控制和瓦数都有要求。
在英国,建筑业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50%并消耗40%的原材料。预测至2016年,全英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比例将从10%增长到12%,高于世界大部分国家,何况英国又是一个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及建成环境的绿色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英国未来竞争力,英国早在1990年就由英国建筑研究院发布了世界首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价法(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其内容是对英国已有及新建建筑进行包括运营管理、能源使用、建材、水、土地利用、污染等九大部分的评估及指导,以期让建筑在品质、安全性、内部舒适性及能耗、碳排放等方面取得平衡,减少建筑对地区和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BREEAM目前已是英国绿色建筑市场上应用最为广泛,权威度最高,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初版的BREEAM是用来评估办公建筑的环境表现,之后又衍生出商业版(“1991新建超市及购物中心”)、工业版(“1993新建工业建筑”)、学校版、住宅版(“1995 新建住宅”)、监狱版、医院版、生态住宅版(“Ecohome”—与英格兰民政部及各地方政府合作下编制,用作英格兰可持续住宅建设的规范)、定制版(对不能划为已有分类的建筑量身定做评估体系)以及国际版等总计十五种版本,并每年更新以能应对工程技术的发展及相关环境立法的变化,从而保持其作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领头者的地位。
BREEAM评估体系不仅对建筑单体进行定量化客观的指标评估,并且考量建筑场地生态,从科学技术到人文技术等不同层面关注建成环境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它既是一套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也为绿色建筑的设计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引导。BREEAM也因此成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较权威的国际标准之一并影响了后来美国的LEED评估体系(1996年)、加拿大GBTool评估体系(1998年)以及欧盟的 SEA(2001)评估方法。
BREEAM的评估过程由持有通过英国建筑研究院(BRE)培训及考核后颁发评估证书的专业人员及机构来执行。评估员及评估机构将根据各建筑的分类,选择对应版本的BREEAM,各在项评估环节综合考察从项目的选址、备料、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改造、报废拆除及再利用等整个建筑寿命周期中各环节的环境性能,依照是否达到各评估条款进行打分,最后将评估报告提交BRE审核,经过约15 d的审核后会发予相应绿色等级证书(“通过”、“好”、“很好”和“优秀”四个等级)。各项目的评估费大致在2 000英镑到10 000英镑[6]。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及不断更新,BREEAM体系已经处于较成熟的阶段并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在2005年,BREEAM获得东京世界可持续建筑会议最佳程序奖。截至2008年,全球范围内已有110 808幢建筑完成了BREEAM认证,其中1358幢为英国本土以外建筑,并有超过70万幢建筑已申请了认证。BREEAM也于2010年进入了中国,当年已完成两项商业地产的评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英国绿色建筑已经度过炒作概念的时期,步入了相对成熟有效的实际操作阶段。通过建立完善的绿色法规体系、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保证了绿色建筑的质量及社会推广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对技术的重视也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通过高等教育、短期培训及社会大环境塑造等渠道,在业内及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绿色设计理念、原则和技术知识,众多公众参与活动激发起广大民众对绿色建筑的认可和热情。
借鉴上述英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经验,观之当代我国绿色建筑界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绿色建筑”还停留在远离大众的神秘噱头阶段。近几年,我国社会虽已掀起节能环保的浪潮,但因相关具体政策和激励制度的缺失,从开发商到使用者还未能充分理解和参与到绿色建筑中,部分进行绿色认证的建筑往往也只是在项目业已建成后展开,仅为取得“绿色”二字而认证。二是将绿色建筑等同于高成本、高技术的建筑。英国绿色建筑发展已趋向自然简单化、低成本化。作为高技术建筑代表人物的福斯特已意识到他设计的伦敦瑞士保险大厦 (小黄瓜)本末倒置了高科技与绿色设计间的关系,其设计上的失误—建筑通体为玻璃盒子,才导致需要巨额投入配备通风采光及再生能源技术。我国在未来发展绿色建筑时更要注意这点,谨慎对待耗资巨大的高技术绿色建筑。最后,当建筑规划从业者意识到绿色建筑 “不是为了时髦而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诺曼·福斯特),当居民培养起良好的环保意识,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也终将进入新的篇章。
[1]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John R.Zhe Senen Lamps of Architecture[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Ins,1989.
[4]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5]廖含文,康健.英国绿色建筑发展研究 [J].城市建筑,2008,(2):9.
[6]Thomas Saunders.A Discussion Document Compar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s For Buildings[M].Glasgow:BREEAM,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