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敏菊,冯康,孙淮宁
(淮南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安徽 淮南 23203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和计算机衍生产品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社会生产还是科研过程中计算机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必要且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在高校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成为高校必修课之一。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从原来的少数人掌握到普通公民皆会使用,计算机也从高端产品转变为日常生活的电器,城镇居民家庭一般皆有,这些变化都要求高校计算机教学应随时而变。然而,近十年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近些年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皆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须大胆的改革,从教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方式上作了较深刻的研究①李剑波:《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3期,第77-79页。-⑧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9期,第171-172页。。但这些研究都针对单方面如教学模式或课程体系等进行,事实上,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不管在体系和模式上皆需作根本性的改革,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应进行系统的而不只是单方面的改革。
本研究建立在综合分析现阶段师范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并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及其课程进行初步的设计,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世界,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发展都非常迅速,而且还在加速之中,与之配套的计算机相关技术知识也飞快更新。然而,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更新不可能满足相应的要求,因此,在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相关专业开设的许多计算机课程显得很不合“潮流”。这样就导致此现象的发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一般为低年级)学生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可能较新,但在学生毕业后此知识就显得落后了,等师范类专业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就发现其在高校所学的这些计算机基础知识更为落后,已不适用了。另一方面,计算机作为当前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可能不学习。所以,应该进一步优化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以使学生通过在大学的学习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其走入社会、融入社会的需要。
当前计算机和计算机文化已渗入普通家庭的生活之中,与多年前不同,现今一般能够认识字不需要太高学历的人群就掌握了许多计算机软件的用法,许多小学就开设计算机课程,初中和高中更不用说,如果大学还是进行原本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学习office等基础软件,就存在问题了:首先,很多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此类知识,从而认为大学课程“不过如此而已”,从而放松自己,这导致学生学习态度出现问题,影响此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点本人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已深有体会,一些从城市高中考入大学的学生,由于已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当上这些课程时,认为自己会,不认真学习,从而使得这些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在计算机方面成绩处于中下等,而且整体课程的成绩也不甚理想。因此,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适时进行修正和完善。
近十几年的高校扩招,大幅度的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施加了较大的冲击。首先,学生数量的剧增,使得其教学配套设施设备相对不足,特别是对于计算机教育来讲,每个专业都要进行学习,因此导致每个学生上机实践不足,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招生的数量剧增,学生各自的计算机基础不一样,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放大了原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由于学生的过多,很难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性指导,如何协调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对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进行更新和进一步优化;第三,招生的扩大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一项硬性指标,如何在当前计算机职业教育盛行、计算机知识普及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发展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高校应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当前高校教育和就业形势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一味地进行应用软件的教学 (如office、Windows、Photoshop等软件)是不合理的。首先,应用软件升级很快,教学的内容在学生毕业后可能用不上或已落后,利用高校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价值较低的知识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时利用率,得不偿失;其次,应用软件的学习难度不大,入门非常简单,而熟悉程度与使用频率和时间成正比,单靠课堂教学是不起作用的,利用课堂教学学习此类计算机知识不合适,完全可以利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此类知识的学习;最后,高校扩招后学生多,专业多,学校不可能投入过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上,而课堂教学课时有限,也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上,因此,在师范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过多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教育效果往往还比不上那些计算机技术或职业学校,这点在当前是普遍现象,过多进行此类教学纯粹是“扬短避长”。
众所周知,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基础在计算机诞生到现在的几十年内基本没有发生改变,主要还是布尔代数、电子电路和数字电路等等,在今后的不短时间内也不会发生根本上的改变,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侧重于此类知识的教学,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此类知识寿命长,可持续性强,不像一些软件,这几年使用较好,过几年后可能被新的完全不同的软件代替,而这些知识是经过验证的自然科学知识,符合自然规律,即只能持续进步和完善,而不会被推翻,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学生在高校学习到这些知识完全可以为今后的自学和进入社会中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此类知识涉及普通物理学、电子技术、数字电路、布尔代数、高等数学、高等代数等知识,而这些资源正好是高校的长处,职业性学校不管是师资、实验条件还是学生基础方面都不满足条件,这样一来,正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高校的资源利用率;第三,此类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把握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技术的本质和核心,虽然学习此类知识并不能直接进入实用,但是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自学,特别对于师范类高校中师范类专业,这些专业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而对于中小学来讲,最重要的是更深地了解计算机,给他们最正确的和最清晰的概念,为其今后的高层次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这点的重要性远大于教学生应用软件的应用技巧。因此,对于师范类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侧重于硬件和软件基础教育。
具体来讲,计算机基础教学可包括课堂教学和自学、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可包括几部分:二进制相关知识和布尔代数中相关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和数字电路中相关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及其功能、原理简介(介绍主要的几个,其它作为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收集和学习相关资料),操作系统原理中基本概念及windows操作系统(后部分利用课堂简要介绍后作为自学知识处理),office应用 (课堂简要介绍后作为自学知识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知识,其中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自学知识都需要进行综合考核,以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电脑或学校的机房进行自学,这样就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课时利用率。
不同的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专业应用知识不同,例如随意数学和力学专业来讲,可能学习Fortran语言较好;对于一般理工科专业来讲,学习Visual Basic软件较好;对于会计类专业来讲,学习Foxpro软件较好,等等。在对不同专业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大纲进行特色教学,特别是进行案例式教学时,应结合该专业案例进行教学。
一般来讲,计算机基础教学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软件两个部分。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也应侧重于应用基础教学,如土木相关、机械专业有很多应用软件,但其基础软件可为AutoCAD,这个软件学习后,许多基于此平台上开发的软件只需简单的了解一下即可使用,而且,一些新的大型软件如Pro/E等等,其操作步骤明显可以看到AutoCAD的影子,因此,可以利用此基础软件进行教学即可。由于不同行业的应用软件有很多,升级和更新换代很快,但一般某个行业软件都是基于某个平台或某几个平台开发的,只需学习这些基础的通用平台软件,基本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一般来讲,大学教育系统性较强,然而,随着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致,课程专业性越来越强,某个专业的课程往往由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首先,当前一般专业只有培养计划,其中只有系统的课程体系,但如今教材建设远跟不上专业发展,虽然课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选用的教材并不满足这个条件,不同课程选用不同系列或不同出版社的教材,这样就导致有的知识点在两本教材中都予以讲授 而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却在这些教材中都缺少等现象;其次,有些课程属于中性的课程,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某些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中存在许多实例或案例,有的还是“案例式”教学,而由于基础课授课教师并不一定是本专业教师,许多院校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老师进行授课,因此,可能很多实例或案例与其授课专业无关甚至基本都无关,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对此类案例的学习效率进而对该课程的学习效率都有所降低,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时利用率,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考虑该专业的特色,配合该专业的培养计划,与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非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课程不管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远少于计算机专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非计算机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和知识点是应考虑其协调性和系统性,避免知识的“孤岛”效应,例如,如果办公软件学习office系列,其操作系统应学习windows而非unix,即课程之间应该互相协调、不能冲突,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包含系统的内容:硬件基础概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编程语言、数据库基础、专业基础软件,如可开设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基础及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 word/excel/powerpoint+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包括数据库开发基础知识)+office access+专业基础软件(如AutoCAD)或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基础及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 word/excel/powerpoint+C程序设计+foxpro数据库开发+专业基础软件(如AutoCAD),等等,让该专业的学生掌握硬件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和windows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基础知识和应用及开发、计算机语言、专业基础应用软件这一知识系统。
综上所述,应对其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让计算机基础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新的计算机教育应包括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个部分,此两个部分的教学应皆侧重于基础理论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凸显专业特色,而且,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之间、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协调、相辅相成,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