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晓红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迅猛发展,制造业产量已排美、日、德之后,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国,中国成品出口也同样居于世界的第四位,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加工模式也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全球制造业基地转变,这种转变带动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紧缺。所以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职教质量,提速职教改革成为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我国的高职院校情况复杂,任务艰巨,职教队伍基础薄弱。随着社会的发展,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高职院校而言,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工作重心由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提升为主转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中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1995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中第一次在政策上明确提出,它标志着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
在2004年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即有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合格;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取得实际效益;主持或主要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安装,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经过了多次修改,从双职称、双证书到现在的多元化评定,拓宽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在评价上更侧重专业实践及应用性研究。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培养培训出发,引导激励“双师型”教师对自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个人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形成“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使之成为教学“核心力量”,实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的综合优化。这两方面互相影响,相辅相成。队伍结构的优化有赖于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透露,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已累计为国家输送两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1.充足的教师数量保证
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高等学校教育框架基础之上的,处于专科学历层次。近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点普通高校总数的60%[1]。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已成为共识,加大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教师总量基本满足现有规模的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已达58.6%,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的24.5%以上。
2.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教研教改,专业教师与生产第一线保持密切联系,在了解企业先进技术,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结合学院的课程改革、专业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活动,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形成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力量。
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不断增多,立项数量日趋增加,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成果丰富,理论著作取得了较高成果。
3.较强的政策引导
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2011年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数的47.7%。
从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开始,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快,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确定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高等职业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所有这一切,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营造了宽松的政策氛围,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已初步完成规模发展,将要面临的是提升内涵与质量,形成品牌与特色的问题,而当前高职院校队伍的现状与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师资队伍在专业布局、效绩考核、人才引进、继续教育等方面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
1.专业结构方面
高职院校中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通过职业资格考证获取“双师型”资格的,缺乏连贯和较为系统的企业、行业工作经历或锻炼经历。实践动手能力、现场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远远不够,与社会需求的丰富实践经验、精湛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有较大差距。
兼职教师是我国高职学院教师队伍构成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在“双师型”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目前各校对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不科学。许多院校关注兼职教师的学历声望,关注专业课兼职教师聘任,忽视了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些兼职教师虽然具备了本专业较高的技术水准和实践能力,但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培训,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对教育教学规律不太了解。同时兼职教师大多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本身也承担着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造的任务,在教学方面精力分散,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也缺乏深入了解,时间上、精力上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2.绩效考核方面
“双师型”教师绩效考核,应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实践指导、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能力上,其目的是通过绩效管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虽有改革,但对实践经历、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的考核较为薄弱,仍然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及质量,使“双师型”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而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
另外,专业兼职教师聘用难,流动性大,授课时间难以按照常规教学计划进行确定,使高职院校对其缺乏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和约束机制。
3.人才引进方面
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未建立从行业、企业一线岗位专门技术人才进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引进渠道。
为了适应高职院校迅速发展的需要,引进了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大多数没有生产第一线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教育部2004年人才培养水平高速公路方案中明确指出:师资队伍结构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优秀标准为35%,合格标准为15%。为了达标,很多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和财务放到了提高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上,人才引进方面,优先考虑高学历者,忽略了企业实践经历、科研开发等能力考量。
另外,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从工矿企业引进人才的渠道并不十分畅通,而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大多是业务骨干,很难补充到职教师资队伍中来,从而加大了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
4.继续教育方面
在继续教育方面,目前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设了很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但与高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相比,在继续教育培训方面存在不足。
一是教师进修制度不完善,对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师专业发展关注不够,缺乏完善的培训计划。二是培训机会不均等,培训渠道不够宽泛,培训体系不够系统。三是培训经费紧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的实效与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勇于创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操作能力。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以及能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亲自动手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并具有一定的开发新技术、新项目并使之应用实践的能力等。
(二)教育教学能力。掌握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熟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了解本行业职业岗位群对人才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能以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内容,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网络技术及仿真模拟等技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科研服务能力。积极参加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注重科研与现场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职业道德素质。“双师型”教师要遵守教育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还要熟悉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具体内容及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另外,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高职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优质课程建设、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团体的广泛合作,个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群体优势,才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
(五)行业职业素质。教学中能够关注行业发展变化趋势,了解工作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的要求和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够用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1.校内培训
营造良好氛围,应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进行“双师型”人才培养,利用校内的各种实训场所和条件对教师实行技术能力和技术理论培训,组织老教师和新教师结成师徒关系,促进中青年教师持久地学习技术技能。
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学校应组织教师研发或改造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训设施利用率和效益,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档次。同时使教师在研发或改造过程中,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工程技术能力,搜集大量前沿发展信息资料,满足在专业教学中及时更新知识的需要。并且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该类设备原理、性能、安装、维护、保养等方面的认识,提高指导学生开展技术转化,推广和应用综合能力,使专业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挂职锻炼
为了培养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建立校内外教师技能培训基地,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特别是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学习,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了解相关专业技术对用人的基本要求,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工艺及发展趋势,采集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鼓励挂职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研发和运用,为企业创造效益。
学校根据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相关课程,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企事业单位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
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人力培养模式改革是主线,校企合作是基础,工学结合是抓手。
1.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校企深度合作,不仅限于校方合作,要与系、教研室、教师等各个层面的合作,学校利用先进实验实训设备为企业改造、研发、创新服务,企业也可向学院赠送资产设备,提高学校为企业的科技服务能力。
校企合作要建立例会制度,经过市场调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安排专职教师深入到工矿和科研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等,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积累教学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利用与企业联合开发,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拓展。
2.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有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健全师资队伍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积极拓宽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途径,通过招聘、企业推荐等形式,积极引进相关企业、行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做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本行业情况,使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与教学内容结融合,让学生了解本行业最新信息,了解社会发展对从业人员素质新的要求和能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兼职教师有效地缓解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状况,使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不仅要安排好他们的教学工作任务,还要安排好教学研究任务。安排兼职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完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考评机制,学校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应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权重影响,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1.建立“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要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标准。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标准不同与普通高校,是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制定符合“双师型”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审的详细标准和内容,设置单独的评审机构,采用更加合理、科学的评审办法,应突出实践经历、突出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突出为企业服务产生的成果,充分体现“双师型”教师的特点。
将是否具有“双师型”方面的素质作为专业教师评审的重要条件,以引导教师自觉向“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去努力。
2.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考核和激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特别是吸收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来。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基础能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办学体制和教学模式转变,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1]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EB/OL].http://de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0/17/18317935_0.shtml.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崔永华,张旭祥.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4]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