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曾宪波 张华英
2013年2月25日清晨,王岭村的一位家长早早地来到佛子山中学。今年春节,他从200多公里外的务工城市回老家,除了与家人团聚,还有一件“大事”要办,那就是把孩子转回佛子山中学就读。原来,2011年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慢慢让人们对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初中刮目相看。当年,这位家长因为不理解学校推行的课改,才把孩子转到了另一所学校。而如今家长态度的明显转变,让校长胡军和全校教师坚定了稳步推进课改的信心和决心。
放眼望去,除了校园面积算得上“大气”之外,佛子山中学似乎没有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一条煤渣铺成的400米跑道,一栋墙面斑驳的四层教学楼。校园里最显眼的建筑,要数去年才交付使用的教师周转房。把这所学校与外界连通起来的,是校门口的一条马路。顺着这条马路,汽车开行30分钟才能到达高楼林立的天门市城区。
走进教室,看到谈吐自如、落落大方的一群群孩子,记者被孩子们学习的激情所感染,开始对这所典型的农村学校的非典型“落差”刮目相看。
课改初期,佛子山中学的教师们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班上几乎“乱成了一锅粥”。有说悄悄话的,有做小动作的,有吃零食的,也有看小说的……一节课上下来,教师就象电视剧中插播广告似的,每隔几分钟都要强调一下纪律。六(四)班数学教师方国元每天都在担心:这样的课堂会不会“糟得很”?
开弓没有回头箭。方国元一边放手抓课堂纪律,一边沉下心来钻研教材。他在精心设计和耐心的引导中逐渐抓住了学生。一个月以后,学生慢慢适应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起来了,他们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并获得了应有的知识。方国元在他的教学后记中写道,“对于学生在获得知识时由质疑、争论到感悟、明确、掌握;由争先恐后地展示、交流到更多学生都明白的过程。我认为课堂越热烈越好,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
只要走进课堂,就会发现:教师把一节课的问题引领呈现出来后,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及组内或全班展示后,大多问题都可以学习明白,教师再重点点拨。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为了调动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性,综合文科教研组长李红雄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方案,奖惩分数细化,分数有上线和下线;评价因人而异,每个同学的个性、成绩不相同,对一贯积极的要进一步鼓励,而对态度消极的同学则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大加赞许;开展小组竞赛,各小组内部形成活力,组与组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表现优秀的成员评为小组本周学习明星,分数最多的小组则评为明星小组;激励形式多样化,教师对学生的鼓励采取多种形式,有时采用口头语言,“好”“很好”“有创意”等,有时则“竖大拇指”“拍手欢迎”“点头示意”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也让他们尝试到了学习的快乐。
李宪文老师在课堂改革中,以小组建设为切入点,进行了多次探索。首先确定每组8或9人,结对而坐;其次按成绩把全班学生分成A、B、C、D四类,又把每一类按成绩分成两小类,两小类之间自由结成对子;然后建组,A与 B、AB与C、ABC与D自由结组。在座次上,A与C并排,A与B对角坐,目的是兼顾平衡,捆绑前进。李老师还写下了这样的小组建构原则:异质同组,同质结对;对子同性,自选同桌;6人一组,梯次间隔。
这些看似简单的每一步,背后却充满了太多的不易。“要在物质贫瘠的条件下调动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惟有‘真刀真枪’地实干才行。”胡军在这里担任校长已有三年,当过多年语文教师的他,对此深有体会。
事实证明,把课堂交给几十人主导远比一个人的表现更加精彩,避免了反复炒“冷饭”的枯燥与低效的同时,教学方式的改变也让旧的知识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2年11月18日,胡军在佛子山中学体育节颁奖会上激情洋溢,“‘两操一舞’比赛只是体育节的序幕,体育节也只是我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一个开端。今后还将开办艺术节,陆续开展音乐、美术、文学等多方面的活动。我们希望把学校生活的每一天都变成一个个快乐的节日!”简陋的操场上,一双双亮闪闪的眼睛盯着他们年轻的“校长哥哥”,坐得端正而整齐。
为了抓住孩子们的心,佛子山中学平均年龄49岁的教师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策略:六年级和七年级每周开展3节艺术活动课程,阅读、绘画、音乐也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这让他们不再“偷偷摸摸地玩耍”。葫芦丝社团、美术社团、学校图书馆……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后,佛子山中学的艺术社团很快“办了起来”:简陋的教室里几张木桌摆在一起,铺上桌布,孩子们再自己动手剪剪贴贴装饰一下墙壁,活动室就出来了。配备的画板和石膏模型吸引了学生,他们还定期举办小型画展,定期评选学校的“明星小画家”;图书馆组织开展的读书交流会、读书汇报演讲、读后感、写作竞赛等活动,为爱好读书的学生提供一个个平台;王少雄老师演绎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给荒芜的校园增加了一抹亮色,不仅吸引了46个学生报名,连校长胡军也悄悄地加入了进来,现在还能流利地吹上几曲。这些来自各个村子的孩子们,被社团活动牢牢地给“抓”住了,为了保证能心无旁骛地去活动室上课,他们不得不首先完成语文、数学、外语等作业。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学会了交往和尊重,也学会了沟通和理解。
原来“心里很不踏实”的教师们,从孩子们焕发出来的活力中,找到了课改的信心。
雷园老师刚带七(4)班时,常常接到家长告状:一个叫李芷君的学生,经常打架骂人,甚至还和教师发生过冲突,这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与李芷君不在一个班上。雷园了解情况后,安抚完告状的家长,又很快找到李芷君,了解她的家庭情况。这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做生意,家里只有奶奶和弟弟妹妹。雷园没有批评李芷君,而是经常把她带在身边谈心,还请她负责班上的清洁卫生管理,并和班上的小组长们开了几次“秘密会议”,希望大家能多一点宽容,帮助李芷若找回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芷若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佛子山中学办公室的一份家庭调查资料显示,许多来自留守家庭的孩子们,家庭贫困。长期和父母的疏离,让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更加叛逆。怎样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喜欢上学校,从而慢慢爱上学习?身为家长的胡军,常常去找教师们讨论。他们最终达成共识:要接受学生的“不完美”,以爱感化他们,点亮一盏农村孩子希望的灯。
与学生相处,佛子山中学的教师们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贴近了学生的心。课间聊天,饭后散步,让学生和自己一起上网看电影、查资料,了解外面的世界……在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中,教师们和学生走近了许多。孩子们从开始的“吊儿郎当”,到主动帮助他们喜欢的教师做事,再到“愿意看书,愿意学习”,雷园老师看见这些变化,感觉很美妙。
2010年前,佛子山中学仅有的几个年轻教师也将近四十岁。为了改变教师队伍的结构,天门市教育局局长黄延平想着办法,送了12位通过湖北省统一招录的资教生过来,要求他们在佛子山中学扎根工作;2012年将湖北省启明星计划首先落实到了这里,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门市实验初中的数学学科带头人邹琼枝老师送来支教。这些举措,无疑给这所偏远中学的校长胡军打了一剂“强心针”。
26岁不到,一张圆圆脸的雷园老师,最开始从家乡武汉来到佛子山中学时,白天在操场外看见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晚上四处茫茫然,一片黑寂,很不适应,“当时每天都想早一点离开。”
从最初兴奋劲过来后的胡军,看着好不容易进来的年轻教师的精神状态,彻夜难眠。胡军一个一个地找教师们谈心,常常一聊就到了大半夜。这项庞大的工程在争论和争吵,又逐步的认同中,佛子山中学校委会统一了思想,“只有课改才能找到出路”。2011年9月,佛子山中学全面启动课程改革之旅。
2013年3月20日,八(1)班的一节语文课上,八人一组的孩子们讨论得激烈而热闹。质疑、对抗、解答、交流……学生很专注,丝毫没有被进来听课的教师所影响。在全班交流“我有一个梦想”时,6个小组的学生争相举手,当天的值日班长落落大方,他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发言少、胆子小”的同学。“野草在田野里疯长,村子里很难看见青壮年了。为了生活,他们离乡背井去了外地打工。看着这衰败的一切,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农村乡镇的镇长。我要学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用知识和技术武装农村,让每一个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我要当一名记者,用我的笔记录新闻里的人和事……”这些稚嫩的憧憬,在孩子们心中长出了一棵棵小苗。上课的教师周霞说:“学校实行课改两年来,我了解到那些以往在小学阶段很不自信,甚至从不发言的同学,也在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带动下侃侃而谈了。”她的学生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感慨:“我喜欢这样的课堂。在激情中学习,在质疑中明理,在挑战中进步,课堂由我们主宰,学习变得不再单调。”
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天门市教育功臣”“天门名师”等荣誉的邹琼枝老师,2012年9月怀着满腔热情,带着4人的启明星团队走进佛子山中学,一心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在这里大显身手,不曾想到的,却被佛子山中学的课改深深震撼:身处偏远落后地区的佛子山中学在校长胡军的带领下,正在实施高效课堂改革。虽然很艰难,但他们却做得坚决、执着,甚至痴迷,这让邹老师感动的同时又很困惑。她曾引以自豪的能使所带班级在同类班级和学校中升学率遥遥领先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邹老师在她的教学后记中这样写道:全落后了!多年来高高站在讲台上的我被迫“下台”了,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原来由我一手设计的一节课正好讲完的内容,却让学生自学展示中完不成任务,我完全掌控不了;原来平静无声、坐姿挺直的课堂,现在充满了学生的声音,随着一个个聚焦点的变换,学生全部“动”起来了……我的大脑真的有种撕裂般的疼痛。
冷静下来的邹琼枝老师,开始研究学情,反思得失,组织启明星教师交流教改体会。遇到问题及时请教佛子山中学的教师们,甚至与胡校长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让她和启明星团队的教师们很快寻找到传统教学与高效课堂的切入点。
在佛子山中学课改行动的参与者之中,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仅致力于培养孩子们在学校的“幸福感”,也开始了从原来的“这仅仅是一个工作而已”到现在的“认真做,还真有意思”的变化。这是值得庆幸与期待的改变。
距离2011年9月24日越久远,这个日子的意义就越清晰。那一天,怀着忐忑不安甚至各种复杂心情的佛子山中学的每一个人,跟着他们的校长胡军,加入了一场“不知未来”的课改实验。而如今,佛子山镇的家长不再“把孩子往外面送了”,甚至周围乡镇的学生也慕名而来。
“农村学校的教育改革,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光明。从佛子山中学的孩子和老师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和成绩。但万里长征,我们只走了第一步。”不擅言辞的胡军已把佛子山中学当成了他最重要的另一个家。在他办公室外面就是一片金灿灿的油菜地,这个在农村长大,从课堂走出来的校长,谈到乡村教育改革,目光执着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