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翔,赵 欣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当前,西藏正处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正在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单一农牧业走向多元经济共同发展,从自然保护为主走向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解决温饱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1]这些变化凸显了提高西藏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培养出适应西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虽然西藏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方面,总结了不少自身的特点和经验,同时也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但是,目前西藏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不能满足藏区人民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在促进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形势下要求西藏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截至2011年,西藏全区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所,中等职业院校7所,全区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12475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9767人。西藏全区拥有职业教育教职工数1083名,其中专任教师837名,另聘请兼职教师209名。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西藏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无法满足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多样化,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因地制宜与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地实现接轨。
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西藏表现得也比较突出。尤其受到宗教的影响,一些职业如铁匠、屠夫、制瓷等被认为是最低贱的工种,备受歧视。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广大的农牧民地区,至今仍然恪守着藏传佛教“不杀生”、“不惊动山神、水神”等教旨,这些宗教习俗严重阻碍着西藏职业教育的普及。[2]从对参加职教师资培训的教师访谈中了解到,西藏当地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较低,人们普遍对职业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普通教育优于职业教育,重视本专科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中高职学校的录取分数不高,入学率偏低,造成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不高且生源数量不能保证,这对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办学模式没有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与现代社会接轨,办学模式的陈旧也成为制约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各地区对口支援下,西藏职业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在实际发展中,并没有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应有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西藏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在这样的经济水平发展状况下,西藏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办学资金主要来自国家和对口支援的省市,造成了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自主性较差,发展速度缓慢。
西藏长期发展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大力发展生产力,促使西藏各民族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必然需要大批熟练的劳动者和各行业的专门人才。西藏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数较多,但专业门类却很少,并且覆盖范围狭窄,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很少。县级职教中心开设的专业大同小异,普遍是民族绘画、编织缝纫、木工等“老三样”[3]25。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西藏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多重在开设与传统技艺相关的专业,然而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并没有与时俱进地发展其他能很好促进经济发展的专业,如汽车、机械等专业。专业布局与社会需求的不紧密衔接,造成的后果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就业,这就大大减弱了西藏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阻碍了西藏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西藏地处祖国边陲,信息相对闭塞,自然气候条件恶劣,工作条件差,且有语言障碍,造成内地很多优秀的师资力量不愿意去西藏发展,而现有师资力量有限,不能满足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整体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农牧区师资尤其短缺。西藏自治区人口的80%分布在农牧区,人口分布最广的农牧区,由于经济水平落后,教学条件艰苦,职业教育学校稀少,在校生稀少,在职教师严重缺编,大部分都是代课老师。
从总体来看藏区职业教育教师学历达标率低,且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较少。究其原因,其一,职业学校教师待遇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易流失。其二,由于师资力量短缺,新补充的年轻教师又缺乏经验。
职业教育师资的结构性失衡,影响着职业教育整体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对教师有“双师型”素质的要求。西藏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占44.44%,专业、实习课教师占48.84%。这跟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理比例4∶6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4]35藏区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文化课教师所占比例大、“双师型”教师紧缺、专业课教师紧缺、实习实训教师不足的问题。其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普通中学和行政部门的人员,有工科背景的教师占少数,既有工科背景而又懂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这一现状已成为制约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培训时间短
培训时间普遍较短,一是因为参加培训的教师多为在职教师,离岗时间不能太长;二是因为培训基地培训任务较多,培训教师有限。由于培训时间短,走马观花的参观学习并不能很系统地培训相关专业技能,故系统性较差。且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自不同专业,在短时间内只能统一培训,他们不能学到自己专业所需知识。
2.培训内容与西藏地区职业教育脱节
培训内容多为教育教学相关内容,很多教师都参加过此类培训。培训内容是按照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提出的,对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并不适用。西藏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因此其职业教育发展也是立足于农牧业发展的,在培训过程中相关培训内容基本为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承担培训的教师不是专业教师,也不了解西藏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对西藏职业教育进行过实地考察,因此只能传授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培训过程中所获知识并不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因此培训更多地停留在形式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培训方式单一和缺乏后续的指导
培训方式多为理论授课,参观访问实训基地、先进职业教育园区。培训方式单一,并不能激发参加培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教师与培训基地没有有效地沟通,以便进行后续指导,并没有在实质上提高藏区师资队伍的能力。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以富民为主题、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完善以初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中等职业教育为骨干、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区内外办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1]在政策引导下,西藏职业教育应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多层次”即偏远地区重在发展初等职业教育,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重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人才特色的高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全方位”即从招生规模、教育结构等方面优化西藏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多元化”即多元化办教育,在国家扶持和其他地区对口支援的基础上发展当地校企合作,全藏区联动办职业教育,以战略眼光对待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培养职业人的社会活动,充分表现出市场性和行业性,面向社会,依靠社会,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按社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使得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使得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促进西藏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西藏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紧紧围绕市场设置专业,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为藏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避免出现盲目跟风、不切实际地建设所谓“热门专业”等情况。在教材的编排和使用上,尽快编写藏汉双语教材与适应本土文化的教材。在使用全国统一教材的同时应增补适合西藏经济发展及地方特色的教材。通过适路对口的专业设置,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出口与需求的零对接。
西藏职业教育教师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是有其内部原因的。针对学历偏低可以高薪引进高学历教师,特别是有工科背景又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则要通过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来实现,鼓励年轻教师晋升职称,由骨干教师带头开展学术研究,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在解决职业教育师资短缺方面有如下建议:一是西藏职业教育应当借助现代化远程教学手段,将发达地区的精品课程引进来,一方面可以缓解师资短缺状况,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国家政策资金扶持,高薪引进优秀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稳定的教学队伍。还可以通过对口支援西藏职业教育建设,如定期派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进藏援助。此外还可以鼓励藏区优秀学子回藏任教,支援家乡教育事业。
“双师型”教师的短缺,应该说是全国职业教育发展都存在的问题,而西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短缺尤为严峻。就这一问题而言,对在职专业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到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对在职教师专业能力较差的情况可以鼓励教师继续接受专业技能学习,或联合企业引进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此外还可以通过定向培养或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
国家从1999年就提出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到现在近13年的建设中,提高了职业教育师资水平。西藏自治区职教师资虽然也到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但由于各种原因,师资水平的提高有限。西藏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而对藏区教师进行培训无疑是解决现存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1.延长培训时间
在职教师可以选择寒暑假参加培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教师紧缺无人代课的现状,还可以延长培训时间。西藏地处偏远,教师集体外出培训时间难统一,因此可以就近选择藏区高校进行培训。可以聘请专家入藏培训,这样让培训更有针对性,且比较容易协调时间。此外还可以利用现有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进行校本培训。
2.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其特点,因此培训基地在开展培训时应到西藏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西藏职业教育师资的现存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培训。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开展有挑战性、有刺激性、有目的性的培训。另外,可以对参加培训教师做适当分类,如机械专业教师、农牧专业教师分类,在统一进行教育教学相关培训的基础上,可以再按分类参加专业技能的培训。
3.开展培训的后续指导工作
培训责任到人,对于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教师应承担起为藏区师资队伍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责任,在培训结束后应做好后续指导工作。可以通过远程教学,开展后续指导工作,也可以到藏区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指导。
[1] 西藏教育.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EB/OL].2011-3-25.http://www.xzedu.com.cn/dongtai/info/20110325095435.shtml.
[2] 卓玛穷达.西藏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8.
[3] 李明文.加快西藏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25.
[4] 洁安娜姆.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藏发展论坛,2010,(4):25.
[5] 牛治富.西藏跨越式发展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6] 范友悦.西藏职业教育发展初探[J].观察与思考,2007,(6).
[7] 高红梅.关于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