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李昌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镇江)
2013 年2 月8 日,中国统计学会发布了《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报告》,江苏综合发展水平首次跃居全国各省区首位。然而,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特别是江苏欠发达地区(主要指苏北地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多。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与控制,将会影响到江苏“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及江苏总体经济的和谐发展,并进一步阻碍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整体现代化发展进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优化格局,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2013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更高层次促进区域协调”列为工作重点。这些纲领性文件使得加快苏北振兴步伐这一目标在江苏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中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事实上,区域经济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在区域产业经济活动上。要推进苏北地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寻找优化其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当前,苏南产业正在从整体上进行着一场升级换代式的革命,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而苏北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较低,市场潜力较大,因此可以依靠这些优势加快承接其他较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作为苏北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2012年第六届苏北投资贸易洽谈会项目集中签约重大项目共计50 个,签约金额291.43 亿元。其中,产业转移类项目39个,合计金额278.55 亿元人民币、1.7 亿美元;科技合作类项目11 个,合计2.17亿元。上述事实说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苏北要在更高水平上集聚各类发展资源,更大力度承接先进产业转移,努力推动苏北实现跨越发展,进一步缩小与苏南经济的差距,这也是建设和谐江苏的关键所在。
(一)产业转移。百度百科(2013)认为: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但事实上,人们对产业转移的内涵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表述,产业转移的概念还可作更广义的理解。为便于研究,本文所指的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地区将某些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一种经济现象。
(二)江苏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受历史及现实因素制约而长期形成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通称,本文所称的江苏欠发达地区主要指苏北地区。经过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和数据对比发现,江苏欠发达地区的主要表现为:地区经济实力薄弱,财政收入较少,人均GDP 低,吸引外资难度较大,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存在不足等。宿迁是江苏省建地级市最晚的城市,也是江苏经济基础最弱的地方之一,为便于研究,本文所指的江苏欠发达地区是以宿迁为例的。
(一)宿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江苏省委、省政府自2001 年开始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确定苏州与宿迁南北挂钩合作。两市挂钩合作以来,在苏州各级政府的积极帮助下,宿迁抢抓机遇,主动承接,南北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多年来,宿迁共承接苏州各类转移项目509个,总投资515 亿元,实际引资金额173亿元,累计实现税收近11 亿元,带动就业近20 万人。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宿迁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明显,经济运行质态提升。2012 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06.7 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达333.3 亿元,增长2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8.1 亿元,增长30.7%;实际到账外资超过5 亿美元,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余额双双超过千亿元,分别增长26.3%和31.9%,8 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首位。
(二)宿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面对日益增加的成本和市场压力,我国新一轮的区域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正加速转换升级,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2010 年出台的《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宿迁作为全省唯一的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苏北地区特别是宿迁市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更加灵活的改革举措加快发展”。为此,宿迁积极创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活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的软环境,形成了富集生产要素的“洼地效应”。另外,与宿迁南北挂钩的苏州在向宿迁的产业转移方面给予了极大帮助,把共建工业园区作为两市结对帮扶的载体,帮助宿迁实施招商引资和园区管理。这些都为宿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产业转移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传统型项目,产业结构调整不足。宿迁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承接转移的项目集中于加工业。从近年来宿迁在苏北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引进的项目种类及数量看,工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科技含量还不够高。而过分偏重产业链低端工业,不仅会限制当地产业的升级及转型,而且易对当地环境带来破坏,从长期来看更会限制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原有经济基础薄弱,受制约因素偏多。由于宿迁经济较为落后,基础较为薄弱,导致其市场化改革进程滞缓,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在资金方面,相比苏南地区,宿迁各地区的资本配置和流动显著缓慢,投资总量规模偏小,发展资金短缺,这导致了资金对经济长期增长的支持能力不足,使当地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另外,在市场因素方面,宿迁城镇化水平较低,居民收入偏低,市场较为狭小,购买力不足,这也给经济的长期发展形成了阻碍。
(三)劳动力质量较低,缺乏人才。宿迁虽然劳动力丰富,但大部分属于较低端的低素质劳动力,缺乏拥有专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更加缺乏研究性人才。尤其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不足,高等院校较少,高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这为当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限制。这也间接使得当地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延滞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四)相对优势并不明显,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虽然宿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优势并不明显,产业从转出地向转入地转移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和考虑,逐步进行。而现今区域间的竞争越发激烈,来自苏北其他四市以及其他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和国家的压力也使得宿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面临更大的竞争,并不存在绝对优势,较难在竞争中取胜。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在将地区产业转移的发展作为分析对象的时候,也应该从和与谐两个方面来考虑。以宿迁承接产业转移为例,在谐的方面,要深入分析先进省市区或国外有代表性的、可借鉴的促进产业转移的典型案例,注重借鉴和学习其先进做法和经验等;在和的方面,要注重产业转移发展的自发演化特征,也即在新的、复杂和不确定的状况下,注重其自身的创新和发展,比如激励产业转移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发挥聪明才智为发展贡献力量等。针对宿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快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培养支柱产业。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注重宿迁本区域产业体系的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前应当从企业、行业、产业三个层面上做好产业规划,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在产业选择上,既要依靠区位优势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迅速提升经济,更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产业与技术同步转移。应借鉴广东肇庆高新区从破败农场蜕变为国家级高新区的经验,树立“提升比转移更重要”的理念。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做好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尤其要加大力度培养本区域的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宿迁的优势产业,这也有助于提升宿迁的核心竞争力。
(二)拓宽承接产业的区域范围,争取金融更大支持。借鉴盐城与上海共建盐沪合作开发区的做法,宿迁应树立“泛区域”意识,主动融入长三角,依托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资源,承接其产业转移,促进自身经济快速发展。要进一步放开视野,拓宽渠道,利用多种平台多层次地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应当深化宿迁的区位优势,积极发挥当地企业作用,加强跨地区企业间的产业转移与合作,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使宿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能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要积极争取省政府明确支持宿迁进一步强化金融改革试点,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宿机构扩大对宿迁融资规模。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进一步开放市场,积极引入“三外”资金,做好利用外资的规划。
(三)大力创造和谐的投资环境,拓宽人才引入和培养渠道。首先应当积极发挥政府在政策、体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使转入产业能有序地“转”。通过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构建和谐的投资环境,并与苏南等地区政府加强合作与交流,增强产业联动,引入优质的发展项目。要探索建立共建园区选派干部前后衔接与滚动发展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提高选派干部的经济待遇等相关待遇;针对人才匮乏的困局,一方面可以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鼓励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也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同时加大劳动力的培训,发展当地教育事业。
(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做到经济可持续,更要强调社会可持续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当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限制那些可能对宿迁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项目,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的片面增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推进“生态宿迁”建设,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1]席酉民,韩巍,葛京等.和谐管理理论研究[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魏晓卓,盛永祥.和谐理论视角下的江苏产业转移研究[C].江苏科技大学第十九届青年教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
[3]宿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我市承接南北产业转移的实践与思考.2012.
[4]佚名.宿迁承接产业转移初见成效[EB/OL].2012.12.6.
[5]江苏省统计局.民营经济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EB/OL].
[6]毛广雄,王洪海.苏南产业转移对苏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5.
[7]党元丰.国内外产业转移背景下的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