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夏邑彭氏家族看明代南北社会互动

2013-08-15 00:49李永菊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江西移民

李永菊

(河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河南郑州 450008)

本文以河南夏邑县彭氏家族为研究对象①,主要利用在民间搜集到的家谱和传说资料,希望通过这些更为详细的资料去寻找有血有肉的历史,试图从区域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明代中原地区的著姓望族在基层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以期加深对明代南北社会文化互动等问题的认识。

一、夏邑彭氏家谱简况

夏邑彭氏家谱共有三个版本,一是清乾隆时期彭家屏所撰的《栗山世祀》,二是民国五年编修的《彭氏家谱》,三是1996年重修的《彭氏大族谱》(涵盖上述两个版本的内容)。与商丘地区的绝大多数家谱一样,彭氏家谱也是存放在老百姓的家中或祠堂内。彭氏家谱的三个版本目前均存放于夏邑县城彭承良家中,彭老先生还亲自担任了1996年续修家谱的校对工作。

彭氏家谱不仅有丰富的人物传记,还有设祀条约、立族籍砧基簿引以及夏邑彭氏与江西彭氏的来往书信等丰富资料。其中,《彭氏大族谱》所记载的“彭不薄金”的故事反映了彭氏融合到当地社会的过程。《栗山世祀》记载的夏邑彭端吾分别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万历四十二年和天启五年(1625)三次托人在江西置办祀田的活动,为我们了解明后期南北社会互动提供了很好的个案。

二、明前期彭氏移民的土著化过程

江西冷水塘人彭仲宽,生于洪武甲戌年(1394),永乐己亥年(1419)去世,年仅26岁。彭仲宽去世时,留下二子,长子彭悠远,刚刚四岁;次子彭悠久,还在襁褓之中。彭仲宽的妻子艰难地生活了近20年,正统戊午年(1438)离世。母亲去世后,由于经济拮据,彭悠远在江西冷水塘入赘当地张家,彭悠久则迁徙河南夏邑,成为夏邑彭氏始祖。

夏邑彭氏始祖彭悠久被称为饮和先生、久塘公,明成弘年间,久塘公始迁居夏邑司道口。在此之前,久塘公去了很多地方,但觉得风水不好,而到了夏邑司镇,“襟黄流而带芒阜(芒砀山),地脉雄厚,有先王之遗风,遂卜筑焉”[1]94。

关于移民如何融合到当地社会的问题,可从彭氏前两代的移居故事窥见一斑。据传说,久塘公初到夏邑,发现云中有一座金桥,他大喊道:“金桥!金桥!”便带着妻儿向金桥的另一端奔去,刚进庄子,雨下大了,就找个车屋住下。在车屋不远,住着一个姓金的大财主,家里很富裕,人称金员外,这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两只幼虎爬上了门前的一对旗杆。第二天醒来,员外打开门,看见两个幼童正攀着两个旗杆,恰好应了梦。这两个幼童就是久塘公的两个儿子中美公和中孚公。金员外认为此二人日后必大贵,遂要求结金兰之好。久塘公也猛醒悟,认为金桥原来就是以金氏作桥,走向光大彭氏之路,于是就答应与金员外结为金兰。自此之后,久塘公就在夏邑司道口定居下来,开了个酒铺。金员外在经济上、社会交际上给了他很多帮助,后来还把久塘公聘为家塾教师,彭氏渐渐在夏邑站稳了脚跟[1]196。是为“彭不薄金”的第一个故事。

彭中美兄弟参加乡试,但当时的考生必须报清上三代的履历,然此时久塘公迁到夏邑才30多年,他们仅能报一代人,江西的事情没有人能够替他们作保。所以,兄弟俩只好回去,返家的途中,在一个庄上借宿,庄前有个老人把他们领进了一个高门楼里,叫他们写了祖上三代的履历,说愿意为他们担保。这个老人姓金,官居布政使司,这个庄子名叫金牌坊,归夏邑管辖。后来,彭中美中了举人,此后彭家与金家就成了世交。由于受到金布政使司的提携之恩,彭家就嘱咐后人绝不能薄待姓金的。代代相传,“彭不薄金”、“金不为奴”便作为家训流传下来[1]197。是为“彭不薄金”的第二个故事。

这两则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彭氏作为外来移民,为了在夏邑站稳脚跟,与当地有势力者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扩大了社交网络,是在当地有势力者的帮助下才发达起来的。他们作为外来移民,在当地发展较为顺利,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一点从“天赐醴泉”的故事可以看出。久塘公的酒铺生意经营得非常兴隆,久塘公利用开酒铺的机会,广泛结交当地名人,别人在酒铺饮酒,少给钱不计较,赊久者不索讨,并置酒聚众畅饮,与乡之耆老“燕衎竞日”。一日,大家都喝醉了,久塘公仍命妻子刘氏取酒,刘氏不想再让丈夫继续喝酒,便命儿子取河边土井之水。谁料想,大家饮后,赞不绝口。待第二天久塘公酒醒后,汲水再仔细品尝,大为惊喜,汲井水入瓮,遂有“天赐醴泉”的故事,这个故事广泛流传,至今不衰。

“彭不薄金”与“天赐醴泉”的故事背后反映了江西彭氏移民夏邑后经济富裕、科举顺利的情况,其目的是想证明夏邑彭氏经济富裕、科举顺利的合法性。外来移民初到一个陌生环境,作为弱姓小族,彭氏是如何发家的?彭氏制造了一个得到当地有力者帮助的故事。但事实上是彭氏努力与地方社会融合,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扩大社交网络的过程。据《彭氏族谱》载:

致众客,烹肥□鲜,燕衎竞日,作河朔饮。性复慷爽,慕朱、郭之为人,好为人排难解纷,一时县中豪杰之士,咸愿结纳,缔婚媾。称曰:饮和先生。里老树饮和亭子,以志公德也。殁后,有张、孔二姓讼,居间者不能解。人曰饮和而在,复有是乎?其足以风世也如此。……里中岁暮祭腊,推公为祭。[1]94

可见始祖彭悠久在移居地夏邑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彭悠久之后的三代,夏邑彭氏出了不少科举人才。彭悠久长子彭中美,嘉靖乙酉(1525)乡试第一,曾受业于永康名儒程文恭,被程文恭称为“北方名儒”。彭中美之子彭好古,弱冠之年就举于嘉靖丁酉(1537)乡试,后任直隶新城县知县,再任陕西同官县知县,由于政绩突出,两任具祀名宦祠。彭好古共生八子,其中次子彭健吾登万历癸未(1583)进士,六子彭端吾登万历辛丑(1601)进士。彭端吾为一代名臣鸿儒,最为贤达,为官之始,被授予中书舍人职,后经考核,政绩卓异,擢为山西道御史。彭端吾登第后,在夏邑建立彭氏宗祠,并制定家训教育子孙。彭端吾一代是夏邑彭氏家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彬彬于烁哉,盛矣”[2]《栗冈阡表》!与江西彭氏相比,夏邑这一支无疑较为发达,“树德在南,发祥在北。于此遗果,于彼食实”[2]《栗冈阡表》,“吾乡世族,去其乡而侨寓,发越显融,遍于海内”[2]《夏邑彭氏续立祖籍砧基簿引》。

三、从彭氏后人南方置办祀田看明后期南北社会互动

夏邑彭氏作为外来移民,在前几代人中,移民与家乡的联系较少。至彭端吾考取进士后,南北联系开始增加。

江西庐陵与河南夏邑相隔数千里,在明万历之前,“闻问不能常”[2]《设祀条约》。彭氏后人彭家屏回忆道:

端吾自先曾祖悠久公卜居河南夏邑,至今不觉百五十年矣。中间南北往来,只嘉靖丙午(1546)再从伯集贤公一到夏邑。是时黄河正在司家道口,南方之人一向未见此汹涌之势,相惊讶以为非乐土也,遂一去不复往来。[2]《与曾炯卿书》

但是,夏邑彭氏的前几代人对家乡仍怀有思念之情,试图与家乡建立联系,不过都没有达成愿望。彭好古常召家人曰:

此间虽乐土,然庐陵山水环奇,风俗节俭,且粤区也,吾老矣,不能归,若等宜感蟋蟀问松楸也,其拳拳于故陇又若是。[1]

彭家屏对此事也有记载:

先祖举人河洲公及先父举人慕洲公俱未成进士,仕宦不久。有志复祖,未就而卒。先兄(彭健吾)癸未进士,止三任知县,又在西北地区,亦未暇及访原籍消息。[2]《与曾炯卿书》

直至彭端吾登万历辛丑进士时,他才与家乡重新建立起联系,如其所云:“今不孝弟端吾幸附同宗大蒙老弟(江西彭惟成,与彭端吾同姓同朝,同榜进士)一揭榜之后,遂序为兄弟。”[2]《与曾炯卿书》

与此同时,江西彭氏远不如夏邑彭氏这一支发达。彭仲宽夫妇去世后,由于经济贫困,长子彭悠远留在江西冷水塘,入赘当地张家,导致长时期拜祭彭氏祖先的阙失。彭家屏回忆道:

惟是,不孝曾叔祖一脉,斩于集贤公之乏嗣。共所立者清乾一人,盖张氏之脉也。若是,则彭氏一脉,惟中州独存。而远高三代祖祧在冷水塘者,其为若敖之鬼久矣。[2]《与曾炯卿书》

万历辛亥年(1611),彭端吾奉敕督理两淮盐课,开始在江西首次置办祭田拜祀祖先。但彭端吾并没有亲自前往,而是托与自己“交谊甚厚”的曾养全代置祀田。据《栗山世祀》载:

(彭端吾)虽不能至,心切向往,庙而致祭,墓而大封,……出薪俸特置腴田,半瞻祀事,半给清乾,祭毕而燕,一体张氏,并寓书属予(曾养全)经理,予偕里中友生会同张氏尊幼……议允。恐后无凭,故立文簿三本,恭请县印,一送夏邑.一存清乾,一存张氏,各执永远为照。[2]《设祀条约》

万历甲寅岁(1614),彭端吾第二次托曾养全置办祀田,据《栗山世祀》载:

彼自高大父而上,茔域有封识,春秋有俎豆。曾祖伯(彭悠远)而下继祀有资养,亲戚有赠遗,计周处当,厚之厚矣。复念四时之主周享贵充,舜干壮而成室,行将有古八口之家,岁资颇繁。先所置田恐不能给,且张氏世姻,室庐坟墓靡不共之。无田不祭,亦所当吊。则不适千里差赍按蜀廪余五十金,属予督舜乾续置田租。量拨三一,永助张祀。其二付舜乾掌管,为瞻祭给家之用。随为择买,租如指分拨,仍如前立簿三本。如砧基然。开载亩分田段同买契,赴县税契请印,分给三家,世收永照。时万历甲寅岁上元日。[2]《夏邑彭氏续立祖籍砧基簿引》

天启五年(1625),彭端吾第三次托曾养全置办祀田,他在给曾养全的信中写道:

归卧梁园(商丘),故国松楸,日夜在念。……所存韩老公祖二十金,兹又嗣孙十金,连共三十金。不识可再置数亩以供蒸尝否?……中原,兵乱必经之地,子孙不可无避难之所。倘彭氏原业有先弃于人今可赎回者,或左邻右舍有可买置者,不肖愿为百金值之。异日远投托宿,是不肖孝慈之一念也。台台其为不肖图之,匪伪匪欺。[2]《与曾炯卿书》由此可见,彭端吾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江西置办祭田,不仅是为了祭拜祖先,还考虑到夏邑彭氏子孙的长远利益。由此,我们可以延伸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明末战乱期间,归德府的许多著姓望族都逃往南方。这不仅仅是南方社会较为稳定的缘故,还在于这些望族在南方有部分亲友可以投靠,他们在家势显赫的时候在南方置办祭田,客观上为子孙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难所。

四、小 结

明后期河南归德府的许多望族都来源于明前期的各类移民,包括军户移民、政府迁民、避乱难民等,这些家族经过前几代的积累,逐渐实现了土著化过程,融入到当地社会之中。移民的前几代属于家族的起家阶段,再加上南北方地理相隔较远,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移居地站稳脚跟。因而,在明前期,北方的家族成员没有足够的实力和财力与南方进行交流,南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较少。

至明后期,尤其是万历年间,归德府的科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考中进士的有67人,将近占明后期(成化至崇祯)总进士人数157人的一半[3]卷6《选举表一》。万历年间归德府的科举成功造就了相当一批权倾一时的达官显贵,他们甚至可以直接影响朝政,至今还盛传着“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的民谚。他们所在的家族自然成为了当地的著姓望族,其中一些移民家族凭借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和更广泛的政治网络,开始与所在南方的家乡建立起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南北方家族内部的寻祖认亲活动更为频繁,这为明末战乱期间中原的缙绅望族向南方移民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夏邑位于河南东部,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明初属开封府归德州,嘉靖乙巳年(1545),归德州升为归德府,夏邑遂属归德府,直至清代。今属河南省商丘市。

[1]夏邑彭氏大族谱[Z].河南省夏邑县彭氏宗亲会印,1996.

[2]彭家屏.栗山世祀[M].夏邑县彭承良家藏本.

[3](乾隆)归德府志[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江西移民
江西银行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3.换装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移民征迁安置
签证移民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