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坦永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以其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三大属性以及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价值和高技术含量等特征,在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日益扮演着重要作用。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河南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河南省服务业发展道路的选择需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资源禀赋等,因地制宜。同时,要坚持“三化”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路径。为此,本文试图从对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中发现规律,揭示新现象,探讨新模式。
以1949—2012 年期间数据为样本,选取制度变迁、增加值结构、就业结构、总量、速度和内部结构指标为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将河南省服务业的发展划分为缓慢发展(1949—1979)、快速发展(1980—1990)和稳步发展(1991—2012)三个历史阶段[1]。
当时,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层面对服务业存在极大的偏见和认识误区,认为只有生产部门才创造财富,服务业属于非生产部门,不能创造财富;在意识形态上认为服务业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形态。因此,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没有考虑服务业,一直重视工业和农业,忽视了服务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强调“农轻重”。另外,当时的政策导向存在偏差,长期实行服务低价制,损害了服务业的利益,不少服务活动还曾被当作资本主义因素来批判,挫伤了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致使服务业占GDP 比重偏低。1952 年—1979 年间,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仅增加了两个百分点。
在此期间,河南省服务业虽然经历了起伏,但是总体来看,得到了迅速发展,原因有二。其一,服务业的重要地位得到认同,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支持。1979 年,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调研活动中开始注意服务业比重低进而影响居民生活的问题,并由此将经济结构由“农轻重”扩大到“农轻重”和服务业。1984 年下半年,胡耀邦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个体户经营第三产业,并要求应当在“七五”计划中占一定的地位。[2]1985 年4 月,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对第三产业进行了明确划分,统一了认识。[2]1986 年,第七个五年计划要求大力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开展咨询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等事业,并确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其二,是由粮食大省到经济强省转变的迫切要求。河南省历来被视为也自认为是农业大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一直是农业,服务业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得到重视,致使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出现“中部塌陷”。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河南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文件,从制度和政策上推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河南省服务业占GDP 比重逐年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了11.5 个百分点,就业比重增加相当于1952—1979 年就业比重增加量的378%。[1]服务业比重增长在三次产业中提高最快并保持了高速度增长的态势。
改革开放前二十年,河南省服务业呈现出总量迅速增加(由1979 年的323.03 亿元增加到2008 年的5271.06 亿元[3])但比重停滞不前的状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基本上维持在30%左右)。总量之所以迅速增加,主要是因为政府出台了关于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比如,1992 年6 月1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重点以及13 条主要政策和措施。为解决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等问题,2001 年,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的《“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07 年,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些措施的制定极大提高了服务业增量。服务业的总量增加很快但比重却基本不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农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第二,没有摆脱“中国制造”“河南制造”口号的影响;第三,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
与山东、河北、陕西、山西、四川、安徽等兄弟省份相比,2001 年至2005 年间,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6.2%,低于陕西、山西和安徽三个省份,居于第四位;GDP 平均增速为17.1%,位于山东、陕西和山西之后,处于第四位。[4]因此,从横向比较来看,河南省在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和GDP 平均增速两个指标上位于中游。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四个省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GDP 年均增速;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五个省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低于GDP 年均增速。从河南与相关省份服务业的总量和发展速度比较可以看出:河南服务业总量处于中间状态,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按照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服务业所占GDP 的比重应该逐渐增加。就服务业发展速度和占GDP 比重的现实来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河南省服务业的演变规律似乎与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不相符合,主要原因在于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
通过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分析可以发现,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这些新特征、新机遇将直接影响河南省现代服务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路径选择。
初步论证显示,河南省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凸显三大转变[5]:一是发展模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二是产业层次从传统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三是服务业内部的转变,即第一层次服务业即将让位于第二层次服务业,前者愈慢,后者愈快。三个转变的出现受到外在和内在双重因素的推动。
内在因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结构的失衡,即前者依然是主体,后者发展明显不足。二是表现在服务业内部四个层次的贡献率参差不齐。第一层次增加值与服务业增加值负相关,并且其边际贡献递减,贡献不足;第二、第三层次与服务业增加值正相关,并且其边际贡献递增,贡献作用不断加大;第四层次对服务业增加值的作用不显著。这给河南省服务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内部结构优化需要重点关注第二和第三层次服务业。三是实证结果与经济原理不一致。经过构建计量模型发现,第一、第三和第四层次与服务业占GDP 比重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关系,而第二层次与服务业占GDP 比重之间则呈现出明显负相关。这与经济理论相违背。经济理论表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低反映着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二层次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重要。总体来看,河南省服务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还没有体现,急需加大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加速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外在因素体现在宏观环境的变化上。首先是劳务市场供给失衡。服务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高质量劳动力作为人力支撑,全省服务业每年新吸纳就业人数超过80 万人,[6]然而,河南省劳务市场供给明显不足。从宏观上看,长期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速过慢、老龄化加速;从结构上看,普通劳动力较多,高素质的产业型人才相对较少。其次是国家宏观战略与中原崛起战略促使服务业的发展要符合“三化”协调的发展道路。
河南省服务业的发展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缓慢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至20 世纪90 年代初的迅速发展时期,目前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明显的特点是,20 年来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维持在30%左右,但是,如果从贡献率、生产率指标来看,河南省产业结构则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态势。这说明,服务业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初步显现,但是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很多,比如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定位有关,农业依然是河南经济发展中的重头戏,第二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河南服务业遭遇到了发展瓶颈,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安排约束瓶颈,体现在政策倾斜度低与市场准入门槛过高。二是产业内部发展瓶颈。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层次服务业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已递减为负,第二层次服务业的贡献率很高,但其比重还相对较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障碍。三是产业型人才缺失。河南省农村人口基数大,而且素质普遍不高,技术水平落后。服务业存在人才需求旺盛与就业难的尴尬矛盾,这主要是人才的结构性失衡不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要求。
城市先天的优越性和农村历史演变中的边缘化,导致现代服务业在城市聚集并且发展迅速,在农村发展滞后。事实上,农村也有服务业甚至是现代服务业,只不过是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具有较强的地域分割特征,以致造成生产要素的单向流动(由农村流向城市)。[7]农村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城市现代服务业而言的,是基于城乡二元性下的割裂,其功能应是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越来越被边缘化,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民增收困难。
现代服务业在城乡要素市场上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性是指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了高端的生产要素,表现在现代化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模式、高素质的人才方面,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征,而农村现代服务业则很少吸纳高端生产要素,享受不到现代化带来的成果。“量”的差异是指优质生产要素的存量相差很大。一直以来,政府采用“剪刀差”的做法将要素集中在城市而忽视对农村的投入。
现代服务业准入二元性是指不同性质行业的对内开放存在“二元性”。[8]过高的进入门槛将有实力的企业排除在外,造成事实上的服务业垄断,甚至出现现代服务业“伪市场”现象,以致扭曲资源配置、降低经济增长效率、贫富不均。
近年来,河南省制定了一系列的文件与政策,明确了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战略目标方面:从数量上来说,河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打造服务业集聚发展的“1234”(“1”是打造1 个服务业核心区,“2”是构建20 个区域性服务业集聚中心,“3”是形成3 个服务业集聚带,“4”是以河南著名景区为龙头形成4 个旅游休闲目的地集聚区)总体布局架构[9];从功能上来说,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集聚金融、物流、信息和各类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企业。这些集聚区通过产业链或创新链彼此相通、有机相连,使河南现代服务业的整体辐射能级进一步提升和放大。经过各级各部门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服务业聚集发展效应初步显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市动漫基地、信阳志高文化科技园先后开工建设,动漫企业迅速向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集中,并成为全国动漫产业的重要增长极;新加坡物流产业园、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一批外资、国资物流项目相继入驻郑东新区;郑东新区金融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郑州嵩山文化产业园区等文化产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中部软件园、河南省软件园、河南科技市场软件园、洛阳软件园等多个软件产业园已经形成。现代服务业不断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并初步显现集聚区的功效。截至2011 年上半年,全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1.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8.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3.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0.7%的投资投向产业集聚区。同时,一批以现代物流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迅速发展起来,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2012 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速均超过50%,郑州航空港区、郑州国际物流中心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8.3%和30.8%。[10]
“十二五”规划期间,河南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是:第一,要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动力着手,提高认识,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分工细化,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第二,明确区分城市现代服务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在大力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向农村倾斜,实行要素均等化策略;明确区分垄断性行业、竞争性行业和过渡性行业,针对行业差异实行差异性政策引导。第三,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推动消费者服务业发展。第四,利用优势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要注重对服务业中第二、第三层次服务业的引导与支持。
现代服务业能否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与政府职能选择有直接关系。故此,应针对行业的差异性、区域布局的特点优化政府职能,选择相应的政策对症下药,推动其发展。为明确政府职能选择,需将服务业进行如下分类:一是按照区域标准分为城市现代服务业与农村现代服务业。[11]城市与农村具有不同的分工。政府对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应注重城市功能的定位以及城市竞争力、聚集程度和辐射力的提升;构建城市功能等级梯度体系,明确各级功能定位,并结合省情、县域经济实际构建相应的现代服务业梯度体系。针对不同的城市及其覆盖区域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不仅是理论上的要求,更是实践上的要求。政府在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应体现时代要求,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实现城乡一体化、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考虑农村对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服务的需求,真正实现机会均等。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面向和服务于“三农”,体现出现代服务业的民生性和时代成果的惠及性,让广大农民分享到现代化的服务成果。深化农村市场体制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形成公平有序高效的竞争机制,按照市场竞争规律进行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策选择要体现地域差异和文化、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独具特色的服务项目,凸显差异性。二是按照产业的竞争性与政府干预程度划分为转型性、竞争性和垄断性现代服务业。转型性行业,主要是指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逐渐交由市场来运作的行业,但是这些行业还没有彻底市场化。转型性现代服务业的改革步伐要适度,就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改革的初始条件,保证竞争与规制之间的动态平衡,避免“休克疗法”和市场混乱,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垄断失灵和政府失效带来的效率损失。竞争性行业,是指政府放开、完全由市场来提供服务的行业。竞争性现代服务业应交给市场来自行安排,政府只需要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中发挥优势,创造一个和谐的、适宜于创新的宏观环境。垄断服务业要区分自然垄断服务业和非自然垄断服务业,自然垄断服务业又可分为完全垄断性业务和非完全垄断性业务。完全垄断性业务要从国家战略和安全角度考虑,实行“关门”策略和国有化,但基于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的角度,仍需借鉴现代管理制度的相关研究成果,确保质量,实现效率的提高。非完全垄断业务是指由政府主导但是通过适度竞争可以提高总体收益的业务,比如铁路路网、航空网络、国家电信骨干网络等,完全可以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非自然垄断行业应将其中的服务环节分离出来,比如将后勤服务、维护维修、广告等业务分离,实行市场化服务。
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的规范性是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市场环境建设至少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去行政化——打破政府部门的利益集团。现代服务业准入二元性与“伪市场”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过分干预和利益集团的存在。伪市场的突破和准入二元性的解决依赖于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打破政府部门的利益集团,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府要退出市场,去做维护市场秩序等分内的事情。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部门与企业只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没有利益上的关联,这样政府部门才能在管理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企业。第二,法制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规范、有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必须健立完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国营、民营经济对资源利用的平等,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目前,农村服务业发展落后已严重影响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采取措施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快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改善农村服务业发展环境。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完善农村市场价格机制,消除“剪刀差”。第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通过网络化、产业化和中间机构确保信息流动渠道畅通;通过调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确保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充足;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劳动力的双向流动;通过科研服务、政策引导提升服务业技术含量。第三,健全农村市场管理法规。第四,缩小城乡福利保障和教育的差别。其次,要因地制宜抓特色服务业。省属县市农村基于历史、文化、地貌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历史文化浓厚的农村可以重点在文化上做文章;风景秀美、地质奇特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旅游业等。当然,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自行调节。政府需要因势利导做好规划、指导、帮扶工作,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构建信息网络平台,将河南省内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整理、汇总,从而方便管理、规划和指导。通过信息网、物流网的实施,河南省农村服务业“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就可以统一起来。
主动有序承接国际国内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是优化河南省产业结构和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层次的重要途径之一。产业转移的方向取决于产业转移相互比较中的利益导向,所以,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中心是有效利用本地的资源禀赋,结合本地的市场规模、技术水平等条件,实现与国际服务业的对接。河南省在国际服务业转移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河南省的实际,应从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三个方面承接国际国内服务业。当然,与制造业配套的服务业也存在巨大空间。因此,为了顺利承接现代服务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变:第一,降低市场准入标准,促进产业国际化。第二,充分利用县域经济和资源禀赋差异,有效吸引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转移。第三,尽快实现城市的数字化建设,降低商务成本。第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搭建更高水平的产业平台。
[1]邹坦永.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阶段与数量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8-21.
[2]邹东涛.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中国改革开放30 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11-320.
[3]河南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郭小燕.河南省与相关省份第三产业发展比较[J].中州学刊,2007(4):74-75.
[5]邹坦永.河南省服务业发展拐点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31):138-139.
[6]王红伟.谈河南省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J].商业时代,2010(21):135-137.
[7]张卫国,祝炎抒.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缓慢的原因分析——基于生产要素市场二元性的解释[J].华东经济管理,2010(1):48-53.
[8]邓巧丽.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其对内开放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18-28.
[9]白小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河南产业升级[J].科技和产业,2010(4):12-17.
[10]齐永忠.产业集聚区发展在河南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研究[J].决策探索,2012(14):38-39.
[11]邹坦永.政府职能视角下现代服务业发展探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