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新薄弱中学的企业式管理思路

2013-08-15 00:43贺,魏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学校园改革

丁 贺,魏 捷

(1.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2.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一、当前我国城市新薄弱中学现状分析

从薄弱学校发展到标准化学校,再从标准化学校到示范性学校,是很多城市中学的进步轨迹,然而这个轨迹却并不是单向的,是动态循环变化的[1]。当前,受教育部门的政策、地方政府的关注程度、学校发展经费的来源、自身的竞争能力等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是曾经是有着辉煌与进步轨迹的,当前却呈现出学校管理不良、教学成果逐年降低、社会声誉逐年下滑、学生越来越不愿去、家长越来越信不过的这种以前软硬件极差的薄弱学校才存在的问题。这类学校也就成了我国当今新时期的新一批薄弱学校,笔者暂且称之为城市新薄弱中学,这种新薄弱学校是时代的产物,与以往薄弱的内涵不同。不同点如下:1.新薄弱中学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和相对充足的硬件设备资源;2.新薄弱中学的教学成果、社会声望曾经一度辉煌,一般经历过标准化学校或者示范性学校的阶段;3.新薄弱中学面临的不仅仅是发展这样简单的问题,甚至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下面,对新薄弱中学做进一步阐述:

第一,新薄弱中学的内涵。指办学曾经一度辉煌、软硬件优良,而由于新时期新形势的影响,当前处于不仅仅是考虑发展的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境地的一类学校。比如:城市中教育局下属的一部分非重点关注的中学;城市中的一部分企业下属的职工子弟中学;城市中的一部分高校附属中学等等。

第二,新薄弱中学产生的原因分析。根据学校主管部门的不同以及职能的差异,可将其产生原因概括为如下三点:1.随着城市的发展,一部分学校必然要作为一个城市的标牌与城市共繁荣,一部分学校的繁荣有时可以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比拼的一个重要砝码。然而与此同时必然要牺牲一部分学校的关注度,即教育主管部门下属的普通城市中学。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部分企业子弟学校在这种变革中改变了自己的所属,划归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短期内,必然存在着人事、财务等诸多问题。3.各地高校附中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瓶颈问题[3]。据了解,我国各高校附中目前均存在着聘用临时代课人员的情况,聘用代课人员占在编人员比例比较大,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比例达50%以上。由于附中占用大学的编制,故目前我国大学对附中的人员编制一般采取的限制措施,有的学校进人的学历要求与大学同样标准,即硕士研究生以上,有的学校把附中作为安排高学历人才家属工作的基地以吸引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在财务上,高校附中一般是二级单位无财务自主权,导致学校没有自主发展的经费。

第三,新薄弱中学的生存与发展皆存在着挑战。用一位新薄弱中学的校长的话来说,“我们正面临着比以前那些软硬件均差的薄弱学校遇到的危机更加严重的问题,我们现在考虑的核心问题甚至谈不上发展应该是生存问题。”学校管理逐渐不良、教学成果逐年降低、生源质量逐年降低,这种情况确实危机了学校的生存。

二、新薄弱中学继续生存、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城市新薄弱中学是否有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若有必要,是否有可行性呢?面对这个问题,该怎样回答呢?笔者做如下分析:

第一,必要性

1.国家教育职能的需要。当前全国高校附中有2000所左右,企业职工子弟学校数以万计,城市教育主管部门下属的学校就更多了。显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无法离开这些新薄弱学校的积极参与。

2.教育对象群体的需要。新薄弱学校中的教育对象涵盖面很广、量很大,非新薄弱学校的生源限制决定的了这类教育对象的选择范围,教育对象群体需要他们。

3.新薄弱中学自身的需要。虽然在当前新发展时期这一大环境的影响,教育部门的政策、地方政府的关注程度、学校发展经费的来源、自身的竞争能力决定了自身的新薄弱地位。但是作为一个组织,只要这个组织存在,它就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新薄弱学校绝不会把自己的目标定为消亡。相反,先生存后发展是新薄弱学校的目标。

第二,可行性

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新薄弱的境地中实现了生存与发展。认真分析了自己与优势学校的共性与个性之后,通过努力在遵循学校管理必须全心全意依靠教师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企业的管理思路经营学校,实现了学校的二次辉煌。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北师大附中、华师大附中等名校校史的记载,她们曾经也面临着消亡与生存、发展的抉择。只要通过适当的管理途径,针对自身薄弱的几个核心问题逐一解决,认真地经营,新薄弱学校一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三、加强新薄弱中学管理的若干策略

改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是学校管理和课堂管理这两个层面的问题。笔者从下述的三个层面来阐述策略和建议。

(一)校长要有敢于改革和善于改革的理念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的最高管理者,是学校改进的领导力量,校长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各方面的理念[6]28。当然,对于部分子弟学校和高校附中来说,校长的负责程度稍有不同。对待薄弱的态度和由此引起的改革决心是学校改革的核心问题。后面紧跟着的就是改革的勇气,也就是敢不敢改革的问题。最后,才是在此基础上的怎么改革的问题。

第一,从对待薄弱的态度说起。薄弱的实质,就是因为其与对照学校相比在各种办学因素上存在客观的差距。若是否认了这种客观存在,那么,改革便仅仅成为口头上的说辞,不会有任何作为。因此,一种科学地对待薄弱二字的态度至关重要。但那可能要把我们过去的工作成绩做出部分否定,有些时候可能会是全盘否定。同时,一个人也很难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对薄弱点认识得越深刻,加强自身薄弱学校建设的措施可能就越正确、越得力。

第二,从改革的勇气说起。勇气,即是敢不敢冒着风险改革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检验真理的过程,检验的结果很难判断。这就是导致不敢改革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如下两个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1.客观地对待改革结果。任何一种改革活动的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必然存在着某种客观条件的缺失或者某主观方面的误判。改革仅仅需要在这两个方面努力,结果必然是我们需要的。2.科学地认识改革的风险和不改革之间的关系。改革若是条件不足,可能失败。但是,不改革呢?其结果必然是自行消亡。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祖国的后代、孩子的未来,我们有理由选择可能成功的改革,而不会是坐等自行消亡,错失机遇。

最后,才从如何改革说起。改革的本质是善于改革。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和效益力求最优化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8]146。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很多行业采用了这种管理模式[9]133。教育领域和工业企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以取得良好质量为生存根本,强调经验与传授、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循序渐进等等,生产过程也极为类似,都是通过一系列的环节和时序以达到预期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的《学会生存》中指出:最近的各种试验证明,相当多的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在教育中实际应用。于是,把全面质量管理移植到教育领域就有了学理依据。

新薄弱中学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的优势,达到实现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优化的目标。软硬件资源的充裕可以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引入提供可靠的硬件准备。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坚持的原则与新薄弱中学的改革结合,可推演出如下五个原则[10]114:

第一,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质量也可能是造成薄弱差异的唯一因素,学校必须把质量作为竞争与生存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一切活动均围绕教育教学质量展开。

第二,关注学校的“顾客满意度”。企业中,顾客是产品是否合格的最终裁决者,可分为内部、外部两类顾客。新薄弱中学中,外部顾客包括学生、家长、高校等,内部顾客则是指教师和学校内部各科室部门。在学校的宏微观管理活动中,“顾客满意”应该为评价的唯一标尺。企业文化的“服务意识”在解决顾客满意的问题上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同样的思路,加强服务意识的理念也不失为新薄弱中学解决此问题的不二法门。

第三,动态的教育教学质量改善。质量是需要不断改进的,质量如流水,不进则退。作为改革洪流中新薄弱学校更是别无他法,必须不断学习,持续超越自我,才能在未来有一席之地。

第四,坚持全员参与。后勤教辅人员、普通教师、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校长都是他们自己职责的管理者,都应该深入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去。在中学的宏微观管理活动中,缺少任何一个人员,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政策和资源不能有效运行,也就达不到管理和质量的最优化。

第五,加强团队建设。教研组或年级组是一个学校的基本单位,而就是这样的基本单位中也是需要团队合作的,一个人心向背的教研组或是年级组是很难取得良好成绩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若是这个基本单位里面都不能有很好的团队合作,这个基本单位之外的人员组建成团队合作的效能也是可以估计的,必然也较弱。笔者认为,团队建设可以从两点入手:1.加强内部交流,交流是消除误解的良药,交流才能团结。2.攻破组织障碍。教研组、年级组仅仅是学校的一类普通组织,学校的组织远不止这些。各行政科室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等等,只有打破组织障碍才能有效地实现组织间交流,交流才能团结,团结是团队建设的必要条件。

(三)校园经济的科学管理

校园经济是各类学校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科学的校园经济管理对学校的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13]88。在城市新薄弱中学的改进中,校园经济的科学管理可以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14]69。现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第一,校园经济的概念和作用。

学校的校园经济,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本着服务教学的目的,由后勤部门领导学校宏观控制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系统。这种经济系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例如餐饮业、文具店、书店、日常用品小超市、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服装店[15]138、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资源中心等具体形式,学校可以以这些形式直接进行经营管理或者以间接转包租赁的方式管理[16]5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新薄弱学校的办学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而其面临的问题也愈明显:学校办学条件需进一步改善,而地方财政或上级单位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学校办公经费不足。不可否认,好的教学成果或名校的建设是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为后盾的。校园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是反哺教育、弥补教育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问题。

第二,校园经济的科学管理。

1.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后勤管理模式。

实行完全企业化管理,按照市场规律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全面实施经济责任制,学校不插手校园经济的微观管理,通过与市场的公平竞争而生存发展,从而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2.强化育人的思想。

完成经济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经济的教育功能、创新功能和整合功能,提倡经济育人的管理思想,试图使校园经济在弥补与名校生源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3.依法办学。

校园经济有封闭性、顾客的单一性、导向性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中学严格贯彻教育、经济等相关法律进行依法办学。因此,在校园经济的建设中,可以有效控制服务过程中的随意性,在依法的基础上可以制定一系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法规条例,从而更好地依法办学。依法办学的校园经济既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使整个校园经济有序发展,使经济服务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小结

实践表明,当一所中学软、硬件建设均先进时,它不一定能够成为先进学校[17]。新时期下的教育部门的政策、地方政府的关注程度、学校发展经费来源等外部因素可导致薄弱产生,但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权依然在学校的内部,利用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质量和效果的最优化是城市新薄弱中学未来转型的一个有利途径。

[1]孙远航.薄弱学校改造与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华蓉.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专访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EB/OL].[2010-01-13].http://china.jyb.cn/basc/jd/201001/t20100113_335200.html.

[3]杨东平.2002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报告[EB/OL].[2006-11-14].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764/74113/74116/5038749.html.

[4]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蒲蕊.有效的学校改进:一种实施策略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03).

[7]张德文.探寻改造薄弱学校的基本规律[N/OL].中国教育报,2008-04-29(6).

[8]姜磊.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10).

[9]张利静,阎铁建.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1).

[10]刘石兰.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变革:一个变革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5).

[11]顾平.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2]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向宏志.构建新型的校园经济模式[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

[14]胡光志,陈文.校园经济的开发和利用[J].决策探索,2006(01).

[15]孟一江.校园薄利经济与大学生消费心理关系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05).

[16]温阳.校园经济的开发和利用[J].躬耕,2007(03).

[17]赵中建.学校经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中学校园改革
改革之路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改革备忘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改革创新(二)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