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进,王振伟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学毕业生就职市场表现出一种失衡的趋势: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找到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感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是企业感到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而毕业生也常感自身能力有限。这说明,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核心应该指向“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发展素质”。
目前,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内容大致包含两块,一是关于就业毕业的事务性服务工作,二是关于就业教育服务工作。这些常见的就业服务工作项目的实施,较好地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但其缺点是对大学生的长远生涯发展未有明显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我国,政府和高校都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内容主要是为大学生宣传就业政策、发布就业信息、事务受理、提供服务。然而,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工作重点是完成各项就业既定程序,学生经常是被动状态,缺乏主动去思考、去寻求自我职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这明显反映出当前高校就业服务内容的局限性。要树立“就业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遵循“学生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才能根本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目前,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多集中在就业指导层面上。从开展过程来看,比较注重教学上和活动上的形式指导,包括如何获得一份工作等内容,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从就业指导内容上看,就业指导的课时数较少,内容空洞、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从重视程度上看,就业指导的相关工作多归口于学生思想工作,没有注意到职业规划教育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导致在政策、资金、人员上投入不足。从师资队伍上看,高校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以致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整体效果欠佳,学生整体满意度不高。
近年来,随着就业服务工作理念的逐渐转变,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目标也随之变化。很多高校提出建立全程和全员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就业服务工作不受重视的局面。但是,依然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现行的就业服务工作考核体系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高校更关注的是当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眼前问题,对于涉及到学生长远发展的就业服务工作重视不够。因此,高校就业服务工作要以“发展性服务”为目标,扩充就业服务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
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推动职业发展。因此,其切入点就是生涯教育理念。
生涯教育,是在“只求阶段结果”的就业指导基础上,把教育视野延伸为“以职业为核心”贯穿一生发展的教育。在这套体系中,生涯教育的内容传承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更提出了帮助学生提升规划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1]。以生涯教育为理论切入点,使学生认识到树立科学就业观对生涯发展的重要引导作用。正是基于学生对就业、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所以生涯教育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阵地,让学生能够在明确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前提下,大大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涯教育作为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核心,其目标就是提高学生“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是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展示的、用人单位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这种能力不仅是获得最初就业的能力,也是维持就业和获取新的就业所需的能力[2]。因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远比直接提供就业机会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的生涯教育要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既高度关注现实又面向未来,使每一个学生既能够得到“寻找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也能够得到面向一生职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2]
生涯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职业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等。就业服务工作中融入生涯教育,可以促使高校就业工作实现从“一维知识教育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育的转变。”
职业规划教育是生涯教育工作的核心。它的短期目标是学生能够获得就业机会,长期目标则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两个目标的结合体现出生涯教育“既高度关注现实又面向未来”的理念。
目前,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可以基本满足这一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职业生涯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个性测评等。除了理论教学,高校应该组织各项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认知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掌握有关职业生涯的信息并知晓如何利用信息来获取机会;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及选聘方法,懂得自我推荐并展示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这些信息再反馈到大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等方面,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也帮助学生认知到个人因素对其职业选择的影响;反馈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迫切地了解实现职业生涯决策的具体策略方法,并反思和调整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其教育效果的集中体现形式之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要发挥毕业生自身优势,创新就业思路和就业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及灵活就业。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创业实践能力上,这将影响到毕业生中创业群体后期发展的高度和深度。在培养思路上,需要高校有统一的领导,各部门发挥优势、协调合作,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层次、项目与效益平行递进”的模式,构建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教学部门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意识为目标,不断丰富创业教育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学生管理部门,重点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讲座、组建创业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各部门,都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如场地供给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园区等[3]。通过各部门联动措施,形成课程、实践、科技创新一体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造就“能够参与和创造未来社会发展和应对挑战的人才”。
造成毕业生心理压力的首要因素是对个人前途或就业的迷茫。其原因是高校更多地是关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了就业期所需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和应对技能的提高。
在就业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生涯教育中的技能教育范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通过教育,学生能利用心理知识或测评达到自我个性认知,为职业规划各个阶段目标作出判断;另一方面,需要学生提高自我解决心理困惑的能力。因此,高校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生涯理念教育工作,讲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层面的内容。其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求职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价值观、择业观教育,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应对挫折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第三,要开设“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专项服务,有针对性开展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活动。第四,要把心理知识贯穿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素质拓展教育是生涯教育中效果最直接的部分,它不仅仅对学生求职有帮助,对入职后角色转换也有很大影响。
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后,经常面临信心不足的问题,原因在于感到缺乏。企业和社会提出的综合素质要具备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素质拓展教育来实现。由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因此,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必须多样化。实现项目和内容多样化的途径就是设计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群,实施具有结构化和层次化的模块管理。针对每一个模块所要达成的素质培养目标,组织和设计大量的素质训练项目。这样能够方便、及时和相对准确地从大量的素质训练项目菜单中,迅速地选择、排列、组合,形成符合学生自身特点,彰显自己个性的素质训练实施方案,并在实施中建立反馈机制。
构建立体化的以生涯教育为理念的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框架,从职业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等方面着手,全面拓展就业服务的教育和实践层面内容,为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人生生涯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1]赵敏.以就业观教育为核心的生涯教育体系设计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1(2).
[2]王占仁.英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之启示——以英国里丁大学为个案[J].教育研究,2012(7).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