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杏莉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与艺术系,江苏 苏州 215104)
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高校扩招,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据教育部最新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0万人,预计“十二五”期间年平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人[1]3。相比较本科生和研究生,高职生就业面临更大挑战。作为江苏经济文化发展强市的苏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江苏的20%以上,其经济类型和区域优势为高职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笔者对苏州市3所高职院校2012届16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目前工作情况、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运用、专业课程学习效率和教育教学管理建议等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并对这些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苏州地区高职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教育教学提供合理化建议。
调查显示,学生初次就业率在98%以上,从实习算起10个月后就业率下降为94%。其中90%的学生受雇于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55%的学生从事一线技术工作,83%的学生月平均收入在2000~2500元之间,49%的学生有过离职经历,薪酬福利低、发展空间不够、没有社会保险、想改变职业或行业是学生离职的主要原因。56%的学生专业不对口。专业不对口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场需求供大于求,同一专业竞争太激烈。据苏州市人事局发布的《苏州市2009年度人才需求专业目录》表明,电子行业人才需求量下降,机电、电气、财经、物流专业供求平衡。江苏高职高专教育网“盘点2010年人才市场数宗最”一文中指出2010年“最火的人才”排在第二位的电子商务专业到了2012年却被“麦可思调查”列为失业量大、就业率低的“红牌专业”。二是专业门类太齐全、覆盖面过广,反而影响就业率。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大类数量越多,其培养的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质量就越低[2]。上述3所学校中有两所学校主要专业门类超过5个。三是专业缺乏特色。苏州的高职学校开设的主要专业门类有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和制造。可以想象,大家都开设同样专业而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毕业生竞争力难以提高。
47%的毕业生认为学习的专业知识不实用,与工作相关度低。在“认为最核心的知识”中,只有63%的学生提到自己的专业课程名称。这不得不发人深思!教学内容脱离生产,那还学什么?这是高职教育的普遍问题,正如人们经常讨论的例子:一方面IT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IT产业极度短缺人才,根本原因是IT教育质量问题。西安交大李乐山教授认为中国每年60万IT专业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可达到产业的用人标准[3]15。在访谈中还了解到,部分毕业生反映学校的实训基地机器设备生产的产品精度和规格与企业要求有很大差距,学校学得再好,一进到企业,还得从头学起。这说明校内实习实训环节还没有达到理想程度,不能和企业“无缝对接”。一方面原因是校内实训基地投入还不够,使用率不高,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有待加强。多数实训基地为消耗型基地,生产型基地较少,且维护费用较高,增加了学校负担[4]。另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苏州市区18所市属职业院校(含中等职业学校)投入和发展情况审计调查结果表明:近三年来,18所院校计划招聘教师687人,实际招聘459人,缺额228人,达33.2%,招聘优秀的专业教师困难尚且不小,更别说直接招聘“双师型”教师[5]。
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目前所需的基本工作能力”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理解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89%的毕业生认为已具备基本工作能力,适应目前岗位。“所学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生自觉学习和能力培养、创新性培养和课程教学内容。教师有创新,培养的学生才有创新,教师的业务水平主要来源于学校提供的教学科研环境和企业实践活动。目前,苏州高职院校普遍科研能力不足,科研机构和专职科研人员数量少,教师企业实践还不够,对行业专业的最新领域不了解,参与企业研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等社会服务功能没有很好体现。教师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在教学上没有新内容新方法,肯定会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达不到企业的需要。
26%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33%的毕业生对母校的职业指导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目前,3所学校的职业指导方式主要有就业指导课程、校友或企业精英的就业指导讲座、校内就业指导网站的求职政策讲解和信息发布、择业技巧和方法指导,校内举办的职业规划大赛,可谓形式多样,总体来讲对学生就业指导有一定帮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这些做法关注共性,缺乏个性分析。没有从学生自身出发,让学生关注自己的性格、能力、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比如考虑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自己的性格、能力适合哪种类型的工作。第二,职业指导没有针对具体专业,仅停留在面上。与社会需求和本专业动向脱节,职业指导效果不显著。第三,职业规划指导滞后。在访谈中得知3所学校的就业指导都从一年级下学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开始。职业规划指导不等同于就业指导,是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应该从学生进校的那天就开始有计划的规划。第四,职业指导师资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3所学校的职业指导教师主要由系辅导员担任,有的原来从事公共课程教学,有的是新引进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仅有每学期一到两次的职业培训机会,没有职业指导的经验。
首先,我国高职教育制度实行省级区域统筹协调,在市域范围内缺乏协调和引导机制[6]86。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和权威机构预测数据,及时上报调整重组专业,合理规划,避免“热门”专业太集中和优势专业不再“热门”。其次,专业大类设置不宜过多,二级专业设置要覆盖面广,知识面宽,有利于专业重组和进一步创新,也有利于学生在同一专业大类中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再次,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研究员胡瑞文认为学校在经费、师资、设备有限的情况下要集中办好优势专业,形成本校特色,提高竞争力。
校企合作一方面是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订单班培养、工学交替、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目的让学生深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锻炼,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能力,要保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另外,在校企合作中还有很多制度需要规范,学校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流动的信用机制、激励和监督机制还没有全面建立,对就业失信等行为缺乏监督和惩处;学生实习保障机制未建立,学生的工资待遇、人身安全等还没有明确的保障规定[4]。校企合作体现在教师培养方面:2009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第四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指出要建立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职教师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在调查访谈中很多毕业生提到外语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有很多在外企工作多年的人抱怨由于外语水平有限而阻碍自身发展错失很多机会。苏州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外资企业大量涌入,需要外语水平高的综合性人才,所以针对高职生的外语教学,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应试教学,还要重视日常口语和专业英语教学。也有毕业生认为最核心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编程知识。实际上,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离不开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编程知识也是从事一线技术工人的高职生要求掌握的,所以在学校教学中要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学习基础的、必要的计算机编程知识,以便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笔者对苏州某外资企业员工访谈时了解到,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员工可以晋升到更高的职位,薪资和福利也得到大幅增长。
职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从学生入学就开始,要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树立正确的目标并对实现目标进行合理自身规划;学校要重视职业指导师资规划,要鼓励更多的教师加入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除了定期培训之外,还要送教师去企业和招聘会现场调研,了解行业动态和人才市场情况;建立专门的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室,通过专业测评对学生进行个体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特点,自己具备的能力和水平,与企业行业需求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职业观。
[1]麦可思研究院.大学生求职决胜宝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麦可思.最新调查显示:高职设置专业越多学生就业越差[N].北京日报,2011-01-05(6).
[3]查建中.产学脱节是造成人力资源市场悖论的主要原因[J].麦可思研究,2012(9).
[4]苏州市审计局.苏州市区18所市属职业院校投入和发展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公告[N].苏州日报,2012-08-03(9).
[5]袁艺.职校教师为何这么难招?[N].苏州日报,2012-08-28(8).
[6]苏霄飞.苏州高职专业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