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贾丽红,刘笑达,庞富祥
(太原理工大学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编辑加工俗称“改稿子”,是编辑综合运用学科专业知识、编辑学知识、逻辑学知识、期刊出版标准与规范知识、语文知识等对拟采用的论文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心雕琢使其完美的过程。编辑加工工作具有如下三大特点:(1)所需知识的丰富性。显然,一个编辑无论缺乏上述提到的哪种知识,都会影响到加工效果;而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并非一件易事。(2)加工内容的琐碎性。编辑加工事无巨细,大到论文结构的合理性、内容的科学性,小至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一个物理量的规范表达,都是编辑审读加工的范围,目的就是使论文尽可能完美地呈现给读者。(3)工作的特殊性。即使一名编辑拥有某个学科的博士学位,相对于期刊所覆盖的内容来说,他的学科知识也是相当有限的。这种特殊性就在于,一名优秀的编辑凭借多年练就的一双慧眼,虽然对论文内容不很懂,却善于鉴别稿件的优劣,能敏锐地发现论文从内容到形式存在的各种问题,帮助作者规范和完善论文[1];这其中不乏编辑的创造性劳动。这种特殊性也正是编辑的职能和核心价值所在,是其他的学者专家所不能替代的。正是由于编辑加工工作的这些特点,一名优秀编辑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编辑自我学习,参加培训,与编辑同行和学者交流,向老编辑请教,等等;更重要的是,需要编辑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经验积累。
笔者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注意到,有一些编辑“改稿子”的能力提高很慢,一二十年下来也长进不大,所做的加工往往流于表层,甚至连表层的工作也做不好。究其原因,除了不思进取、不够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编辑加工能力的方法不大对路,即不善于从对稿件加工的总结中提高。编校稿件本身很辛苦、很费时,编完了,以为万事大吉,不注意从中积累、总结。这有点像狗熊掰棒子,一边掰一边丢,非常可惜。那么,怎么样去积累呢?笔者认为,做好编辑加工记录是积累编辑经验、提高业务能力的一个捷径。
提到加工记录,不能不说明一下图书编辑与期刊编辑在这方面的不同。出版社要求图书编辑做加工记录,一是因为书稿容量极大,需加工之处极多,有必要把主要的、关键的、存疑待定的加工环节记录下来,以便于个人留底后复核及与作者交换意见;二是便于责编或主编审查把关。因此对图书编辑来说,做加工记录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要求[2]。在期刊界并没有要求编辑做加工记录,大概是因为相对于图书来说期刊论文内容少,便于复核吧。事实上,期刊编辑们虽没有专门做记录的习惯,但是在加工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比较留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做着一些记录和心得笔记,编辑们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由此逐步得到提高。
关于编辑加工方面的研究很多[3],但关于编辑加工能力与加工记录的关系却很少有人探讨[4],说明人们对这方面不够重视。笔者将在下面阐述做编辑加工记录的重要意义,旨在倡导这一做法。
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主编和编辑就会办出什么样的期刊,期刊的成功有赖于编辑的成才。因此,快速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至关重要。编辑加工作为编辑业务最费力、最基础的一环,是编辑业务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编辑的基本功。做好加工记录犹如记下科学实验中的数据,而整理加工记录犹如对科学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整理总结。正确、系统的总结必然会促使编辑在各个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下面详细阐述做好编辑加工记录的重要意义。
国家为科技书刊的编辑出版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传递、学术交流、文献管理、资源共享,以及与国际学术界接轨。有关科技出版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包括:科技论文写作规范表达,期刊编排格式,量和单位,标点符号的用法,数字用法,参考文献的著录等。标准和规范是必须执行的,它们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相当琐细而庞杂,因此掌握规范不那么容易。初入行的编辑除了自我学习、参加培训、向老编辑学习之外,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编辑工作实践中学习,即一边加工稿件一边学习标准、规范。每篇论文在规范方面的知识点会有所不同,已熟练掌握的自然不须记;若碰到生疏的,弄明白之后一定记下,下次再见面时(也许会隔很长时间)稍事温习即可,不然时间一长记忆又模糊了,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长此以往,必然有助于对规范的很好掌握。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学科、新术语、新的表达方式等,因此在编辑加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而在规范中又难以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参照国家标准的制定原则去规范地表达它们也是值得编辑们探讨、研究和解决的,有必要记下来。
编辑不但要保证期刊编排的规范化,还要尽最大可能确保并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不可否认,随着编辑经验的积累,即使编辑对所编的学科论文不大懂,也依然能够依据编辑学方法、逻辑学知识等发现论文内容上而不只是形式上存在的问题,练出一副好眼力。但同时必须承认的是,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编辑眼睛会更亮、眼力会更好,善于借助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判断对错,在与作者、审稿人的沟通中说话更专业、更有说服力,论文的取舍和加工质量就越有保证[5]。所以现在学术期刊越来越重视编辑的学科背景,学而优则编的大有人在,编辑部进人的门槛往往是博士。因此编辑需要不断地积累学科专业知识。在审读一篇论文时,往往只是一些新概念、新方法、新术语等绊住了对文章的理解。此时,查查工具书,向作者或专家请教,或在网上搜索一下,即可明白。若不把这些新知识记录下来以备后查,下次遇到时又成了绊脚石、拦路虎。编辑的学科专业知识长期累积下来,必然对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极有好处;编辑本人也会因既懂编辑又懂专业而广受人敬,不只是他人眼中对文字稍事修改的编辑匠而已。
编辑加工虽然只是编辑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最费工夫,且与其他环节有密切关联。往往在加工环节能折射出其他环节上的问题,所以编辑在加工中要注意发现有可能在其他环节存在的问题,随时记下,并向主编反映,以便改进和完善工作。比如,在稿件加工中发现稿件中规范方面的问题普遍多,给编辑加工带来很多麻烦和不必要的工作量,经反思认为是投稿指南上说明得不够清楚仔细。又如,加工中发现有些稿件质量很一般(在加工中往往对论文的内容和质量有更深的了解),与审稿人交流后才知,审稿人不很清楚期刊的录稿原则,因此拿捏不住对稿件的处理分寸;反思后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审稿单设计得不够合理、科学,没有清楚地说明期刊对稿件的质量要求所致,需调整审稿单的某些内容。
编辑加工是一项非常辛苦的脑力劳动,但同时蕴含着一定的创造性。在编辑加工中,常常需琢磨一个标题是否恰当、怎样更好,去思考是用逗号还是用分号合适,去考虑某句的文字语法是否妥当,等等。这当中,编辑的脑中常有思维的火花闪现。去把这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记下来,有所思,必有所得。长此以往,就会从偶然中找出必然,从个别得到一般,大大有助于对科技论文写作规律的掌握。
编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只有在编辑加工的实践中才能总结出编辑出版的经验和规律。对加工记录进行正确的整理、分析、总结,必然能够提高编辑的的业务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编辑出版方面的论文如山花烂漫,就是这些有心的编辑在某些方面积累、研究到一定程度后的丰硕成果。
加工记录的内容可划分为编排规范、论文写作、学科新知识、工作反思等四大类,而每一类又可细分为很多个小类。例如,论文写作方面包含有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等。做加工记录时可按类分别记录,也可依据编辑个人的基础、喜好、兴趣点而定。建议青年编辑或刚入行的编辑最好做全面的记录,而编辑工作经验较丰富的编辑可就自己的研究兴趣点做某些方面的专项记录。在加工中遇到以前记录过的内容时可翻看从前的记录,过段时间就记录内容做专项总结或专门研究。这些记录犹如学生的难题本、复习资料,有复习巩固、提示警醒、总结提炼的作用。编辑的业务能力、研究能力就在对这些记录的温习、研究、归纳、总结中逐渐提高。另外,编辑可就某方面的研究心得撰写成论文。如果不做记录,随时间的推移编辑的业务能力也一定会不断提高,但进步一定较慢。前行中若只顾着完成任务式的编辑加工,而忽略掉在加工中进行的积累,犹如摘下果子却不知收拾,收获自然少,进步自然慢。只有有心人,才能把时间和勤奋变成实实在在的收获。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做好编辑加工记录确实不失为快速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一个捷径。当然,编辑业务能力不只是包括编辑加工能力,还有策划组稿能力、宣传营销能力等,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笔者撰写此文,就是特别强调和提倡编辑们做好加工记录,希望青年编辑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早日成才。
[1]聂 文,曾小汉,刘运飞,等.编辑对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作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83 -84.
[2]黎 强.《生物材料学》编辑加工札记[J].科技与出版,2005(1):49-50.
[3]王友福.编辑加工“四步法”[J].中国出版,2010(12上):49-52.
[4]刘怡辰,范雪梅,沈 波.自我培养是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快速成长的捷径[J].编辑学报,2012,24(1):82 -83.
[5]陈华平.科技编辑工作中的深度编辑加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2):156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