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双燕
(武汉商学院职业人文素质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58)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大学生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经过登记注册,自发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的学生群众团体。现阶段,随着高校扩招和国家对育人工作的日益重视,高校学生社团在高校的工作体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学生社团在数量和规模上的迅猛发展,既为大学生的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对高校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上,都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越来越成为高校重要育人阵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依托班级、社团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班级的形式,也要高度重视社团的作用。班级形式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党和政府的统一要求,通过课堂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事实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通过思政课教育外,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日常教育管理相补充。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成立的组织,将爱好和兴趣相似的学生聚集在一起,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作用,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阵地。正因为如此,中央明确要求加强社团管理工作,2005年1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以学生社团为途径和阵地开展思想教育。
在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化过程中,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事实证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一个高品位的、鼓励创新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其培养目标是不可能的。积极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成为了高校一项现实而艰巨的任务。学校的主体是学生,校园文化的建设,既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和投入,也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的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价值观趋于一致,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生社团种类的不断增加及其涉及的范围日益广泛,大学生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日益增强。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内容符合学生需要,有利于把学生引导和组织到成长的道路上来,促成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主意识,展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欲望较为强烈,而学生社团正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生活。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培养特长、兴趣,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1918年4月,不满中国社会的黑暗,立志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毛泽东就和蔡和森、肖子升、李维汉等人一起,创立了被毛泽东同志后来称为“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的团体的新民学会。学会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在其存在的三年中,在中国革命动荡转变的年代里,它逐渐由民主主义接近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师毕业之后不久,毛泽东又邀请蔡和森、张昆弟、陈书农、熊子容、周庭藩等新民学会会员,“在省城对岸的岳麓山设立‘工读同志会’,从事半耕半读”的“新村生活”,探求解放中国的出路。虽然“新民学会”与“工读同志会”与毛泽东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毫无疑问,它们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具备独特的凝聚作用,社团业已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舞台。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高校社团的作用。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全校有600多个社团,平均不到30个学生就有一个学生社团。众多的学生社团和丰富的社团活动提供了学生锻炼和成长的良好平台,为美国培养出了大量的杰出人才。众多的社会精英如企业家、科学家甚至国家总统都是大学时的社团精英分子。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社团对育人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成为了教育界的共识。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成为高校面临的现实任务,要求高等学校高屋建瓴,加大投入,善于管理。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钱学森之问”一度引起我们对教育的积极探讨。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优秀人才?根本原因,是没有处理好知识灌输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偏重于基础专业知识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方法的教育,而忽视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能力教育。学校的知识学习有益于能力素质的培养,却不能完全替代能力素质的学习。高学历人才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却不见得具备完善的能力素质,他可能在专业领域的独立研究方面很有建树,成果累累,而要成就一番需要组织应用的事业,却畏缩不前,举步维艰。所以,教育家们认为,在未来社会,一个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利用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学生社团既包含有专业知识的教育,更多的是提供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平台。因而,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立足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积极扶持学生社团的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通过学校批准,学生自发成立的组织,因而在管理上,社团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使其向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职能。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高校社团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的管理,自我管理意识薄弱。究其原因,固然跟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有关,更重要的是,高校应该从各方面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自我管理空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如果不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上下功夫,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下功夫,就会偏离成立学生社团的目的,达不到锻炼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因此,高校主要应在社团成立的审核上把好关,社团成立后,积极加以扶持,在提供指导的同时,积极鼓励和要求学生社团加强自我管理。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成立的组织,具有鲜明的自发性的特点。由于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追求和愿景,因而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学生社团有其自身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主动性。因而,在管理模式上,高校应该主要采取宏观管理,尽量少一些微观管理。一方面,在积极扶持的同时为学生社团提供有力的活动策划支持。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社团根据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以“激发潜能,发挥个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宗旨,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坚持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自我锻炼的平台、素质拓展的载体。这样的管理模式,既可以调动大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也可以动员和鼓励学生社团开动脑筋,积极创造,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相反,如果学校对社团管得过多过死,势必会打击学生主动开展活动的积极性,抹杀他们的创造力。
社团是大学生的自发组织,反映了学生的需求,代表着学生的利益。搞好学生社团建设,既是重视学生利益的需要,也是高校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摒弃片面重视专业知识的传统观念,把社团纳入学生工作管理工作系统和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积极挖掘大学生在社团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努力为学生社团建设服务。要积极为社团发展创造条件,在物质扶持、精神鼓励、方法指导等方面下功夫,把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统一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上来。在社团管理过程中,高校要积极建立与学生社团的平等互动关系,主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在互动中彼此理解与配合。
学生社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只有形成一种环境和氛围,社团建设才能百花齐放,学生才能在参与中激发热情、磨砺意志、增强才干、提高素质。要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在活动场所、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保证学生社团的活动顺利开展。最好是设立社团建设专项经费,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从各个方面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要鼓励学生社团走进社会,指导学生社团积极从社会募集活动资金,在引导学生社团走向社会的同时取得社会支持。
学生社团对自身发展有着强烈的要求和动力。然而,在社团的长远发展和科学决策方面,由于欠缺经验,学生还不能完全胜任,这就需要学校加以切实的方法上的指导。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无论是教师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教师指导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学校应该结合社团的性质和特点,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既可以把握社团发展的正确方向,又能够积极推动社团的发展。为保障社团指导工作的到位,可以给指导教师一定的工作量,保障其合理待遇,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为社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因而高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及时制定相关社团管理条例,明确社团成员的权利义务,增强社团成员的组织纪律性和活动的规范性,使社团活动有章可循,规范发展。要依据社团自身的特点制定社团建设考核标准,根据社团建设的效果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要坚持标准,定期组织社团工作考核,严格奖惩制度,对管理和建设效果突出、影响力较大的学生社团给与肯定和奖励,对管理和建设效果较差、影响力低微的学生社团进行批评和惩罚。要经常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评选、竞赛和表彰活动,充分调动各社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富有特色、富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承担着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能和使命,是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阵地。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推动学生社团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推动其健康稳定发展,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
[1]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J].青年研究,2005(04).
[2]李源.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创新探讨[J].中国商界,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