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华,许澜格
(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黄冈438002;2.黄冈外国语学校,湖北黄冈438000)
世界领先的人力资源测评机构世界HR实验室(WHL)致力于研究中国女性在社会、经济、科教、文化等领域的权力价值与影响力,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女性成为家庭事务重要决策者;二是女性参与高层决策和公共事务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三是女性广泛参与政治活动;四是女性参与到社会的重要领域;五是在大中型城市中,女性的就业在第三产业比重为47.8%,第二产业为38.4%,达到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六是上榜的100位女性中多为人妻母,与国外的权力女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然,面对当前快速的社会发展,快速的生活节奏,职场女性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入职初期的性别歧视、晋升中的瓶颈现象、薪酬福利待遇偏低、企业下岗女性比例偏高于男性等导致现代职业女性群体心理负荷较重,影响到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这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1]。山东中医药大学心理学教研室的张柏华教授说,前来咨询的人群中大部分是高学历女性,有些还是单位担任重要职务的白领女性。据调查,职业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常见的心理问题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1.2%[2],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情绪不稳定。无论在企业、政府机关、学校还是在医院,经常会见到一些表情冷漠、不苟言笑的中老年女性,背地里被同事称为“老巫婆”,她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便会毫不留情地指责同事、责难客户、甚至倚老卖老责骂领导上司;也有职场新人因工作失误受到被批评时,要么极力辩解,要么痛哭流涕、摔门而去,这些职业女性不善于控制情绪,或者常把来自家庭或生活上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之中,严重影响其工作质量,也影响到企业单位形象。山东精神卫生中心曾对四年较完整的5202例咨询者记录进行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婚姻状况等几个方面的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在恋爱、情绪、婚姻、家庭、学习和子女教育咨询问题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其中,情绪问题占首位(2835例女性中616人咨询情绪问题)。
2、缺乏安全感。据调研,职业女性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普遍低于男性,薪酬也不及男性,失业率高于男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管理者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经常用层层递加的业绩指标考核她们,拿“解聘”、“走人”言辞威胁员工。他们认为既然不能迎接挑战,取得新业绩,那么企业只能用另一新人能人来替代你。因此,职业女性心理承受的压力大,普遍缺乏安全感,长此以往,心理失衡导致健康每况愈下。
3、自我评价低。职业女性大多对自身工作能力、身体状态和周围人际关系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工作能力差、发展机会少、长相平平。有的因为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当职务晋升无望,就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极易产生失落感;有的自尊心过强,敏感多疑,抑郁伤感,因严重自卑心理导致自我否定。
4、职业倦怠感。是指职业女性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很多职业女性通过发愤图强,勤奋工作,来积累丰富工作经验和较强工作能力,但某些行政以及企、事业单位没有认真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她们渴望得到肯定、提拔晋升、增加薪酬等愿望没有实现,加之管理者的高度施压、紧张的人际关系氛围,内心产生的郁闷和疑惑无法及时排解,于是便认为“上级总是不信任我,授权不充分”、“公司预定的工作目标过高”而感到痛苦,甚至有的主动离职离岗。心理上的困惑既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1.性别歧视现象严重。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规定:“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就是“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相关部门曾对62个定点城市进行调查,发现有67%的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甚至要求女性在聘用期不能生育孩子。
2.政策和保障不完善。许多用人单位存在宁愿聘用男性不愿聘用女性的行为,使女性在择业、再就业时处处受到限制。职场中的性别偏见与性别歧视促使女性在升职、提薪、升造等方面处于劣势,部分职业女性义愤填膺却无可奈何,自卑自叹。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权利和义务、相关法规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协调,各地方政府行政调控职能也在不断弱化,致使女大学生就业进入了难堪的窘境。
1.个人生存发展、就业压力带来的危机感与不安全感。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我国长期存在劳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严峻形势,社会就业压力大。按照我国小学到大学学制,7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到了硕士毕业已经是23-24岁,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如果结婚生子一晃几年之后与同龄男性竞争相同岗位就会明显处于弱势,有的毕业就失业。有的女性大专或中专毕业,学历没有优势,工作不讲究待遇,但是适应不了艰苦的岗位或者工作令上司不满意被迫下岗。据调查,近年来的下岗职工中的女性达到60%左右,远远高于男性,致使职业女性缺乏安全感。
2.职业发展瓶颈现象带来部分女性的职业倦怠感。职场中“玻璃天花板现象”是指女性中的大多数人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职业(职务)上,难以升至较高层次。据调查,278家上市公司的5067名在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中女性只占13.58%。
阻碍职业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主要表现在职务等级、职务类别、职业流动和民主参与上存在性别差异和发展瓶颈现象。以“职务类别”为例,党政部门的女性任职存在“四多四少”现象:担任虚职的干部多,担任实职的干部少;担任基层干部多,高层领导少;担任副职的干部多、正职干部少;担任非重要职务的多,担任重要职务的少。国家机关女性的岗位大多是党务工作,如人事、教育、工会妇女工作等;企(事)业单位的董事会(监事会)、学术委员会、党组织、职代会、工会等组织中,男性多于女性。高校或者医院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主要是由具有高级职称同时担任重要职能部门领导的人员组成,虽然学校和医院等事业单位的男女职工比例接近,甚至有的女性数量大于男性,但是男性担任委员的人数比例要高于女性。在各级党组织中,女性担任书记的比例低于男性[3]。
1.恐惧成功的心理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霍纳(Horner)通过语言故事投射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成功恐惧”心理理论。他认为女性普遍存在着的“成功恐惧”的倾向制约了他们的成就动机。女性既怕失去女性形象,又怕被社会拒绝,因此她们有保持女性形象和发展自身才能的心理冲突,只能通过掩饰超强能力或放弃心爱的事业来解决这种心理冲突。
2.双重角色冲突的因素。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定位要求女性如果要走出家门、走向独立、展现自我价值的职场,必须要承担多重负荷才能实现愿望,因此,职业女性扮演了多重社会角色。一方面,她们要同男性一样在职场中打拼,成为事业的女强人,同时,又要孝敬老人、相夫教子、承担家务,做贤妻良母该做的一切,因此她们倍感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身心不堪重负[4]。
3.变化的生理期因素。女性与男性在生理上的不同,导致她们要经历青春期、妊娠期、生产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的发展过程,每个时期分泌的激素变化影响她们的情绪波动。由于容颜的变化、身材的变形,让她们自卑沮丧,部分关注形象的女性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于瘦身、美容,甚至进入整容、抽脂、瘦身的怪圈之中。导致她们忽视对个人内涵和职业素质的修炼,也会影响工作态度与业务能力的提升。还有些女性在生育哺乳、提前退休等阶段,被迫中断了职业生活,环境变化、激素分泌变化以及缺少家人关心等导致心理抑郁。据统计表明,女性忧郁症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达20%,如产后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严重影响女性健康。
4.人格缺陷。有的女性由于童年时期受家庭环境或教育方式不良影响,缺少温暖,存在敏感多疑、偏执、孤僻、嫉妒、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青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矫正和优化,走入职场中后缺乏理性思考,看问题绝对化、片面化;有的以自我为中心,毫无团队合作精神,妒贤嫉能、造谣中伤、自恋自负;有的职业女性由于自我封闭、事业上的失败、情感的挫折发展成为具有反社会、暴力、报复心理,对配偶不忠诚,或者故意拆散他人家庭等行为,最后形成人格障碍,不仅伤害个人与家庭,还危害到周围人群。
1.家庭氛围紧张。有的职业女性家庭成员复杂,关系处理不当,或者夫妻之间沟通不畅,相互猜疑、指责,加上经济拮据,家庭矛盾重重、气氛紧张、争吵不断,导致情绪不良、焦虑不安、内心孤独。
2.婚姻质量较低。当今文化进入转型时期,由于观念的不同,许多具有不同需求的人开始开拓自我个性情感的空间,社会上出现了多元化的情感生活结构,加之社会舆论对两性问题持宽松的态度,也纵容了一些“边缘情感”行为,影响了家庭的稳定、女性的身心健康[5]。家庭暴力、成员关系紧张、离婚率不断攀升等问题严重阻碍已婚职业女性职业成长和个人发展。
3.婚恋观存在偏差。未婚女性有追求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权利,但她们对于婚姻的渴望和期望值较高,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让职业女性感受到较大的失落感,也影响到她们的婚恋观,她们提高了择偶标准,有的过分注重物质,有的片面追求绝对的感情,高不成低不就导致最终走入大龄“剩女”行业,也给少数未婚职业女性带来心灵上的孤独感,性格上的不合群、未来生活的渺茫等心理困惑。
社会中有些人对成功女性存在偏见,认为成功的女性如果容颜姣好、体貌端庄,那么其岗位的获得、职务的晋升、订单量增加、事业有成等一定是男性领导们关照的,或者靠关系走捷径的结果,如果相貌一般但事业成功,那就被贴上“男人婆”标签。另外,有些人嫉妒或鄙视女性的成功,即使她们隐忍艰辛、力求上进,在工作中遭遇客户戏弄轻视,也会被舆论判定为“狐狸精”。许多女性因为社会上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观念,对成功望而却步,对事业发展心存困惑。
当代职业女性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宣泄、适当的引导,她们终将会表现出紧张焦虑、情绪低落、忧郁伤感、急躁易怒、自卑等现象,甚至出现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进食障碍等精神症状。因此,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了职业女性个人发展、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1.倾斜与宽松的政策环境。社会应关心女性心理健康,政府要制定各种政策来提高职业女性的地位,充分发挥妇联作用,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2010年3月9日,厦门市妇女联合会吴亚汝副主席在市政府网站上为广大女性市民解读“妇联支持妇女创业与就业的政策、措施”,妇联通过细致了解农村失地失海妇女和金融风暴中下岗失业妇女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素质技能培训和创业实用技术辅导。近五年来,厦门市各级妇联为城镇下岗失业妇女、农村失地妇女开展各类教育培训1377期,培训87349人次[6]。
2.科学的晋升与合理评估体系。近年来,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改革的深入,各行各业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和民主化。就政界而言,傅莹、华春莹、范丽青等名字,已经被境内外舆论认为是中国女性参政的杰出代表,女性参政议政逐渐形成中国政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中国女性在科技、航空、海洋等众多领域中展示出非凡胆识和才华。2013年6月11日,随着神舟十号的发射,王亚平正式成为我国继第一位上天女宇航员刘洋之后的第二位上天女航天员。
在企业、事业单位里,也遵循科学的管理,坚持竞争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采用科学的、技术的、精确的方法,对员工进行甄选、考核、晋升。为了更好的发挥职业女性的潜力,用人单位要给女性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环境,重视女性生理特点和家庭角色,适当减轻劳动强度,帮助解决家庭困难,尤其要支持低学历、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女性,调整她们的任务,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减少加班带来的不便;对高学历女性要给予各种进修、职务晋升机会,把优秀女性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带动更多女性发挥作用。
1.努力增强个人自信,接纳自我。据研究人员分析,由于女性生理结构和心理特点,相对于男性来说具备五种优势,一是沟通能力强,二是形象思维能力强,三是亲和力强,四是发散思维能力优于男性,五是直觉比男性准确。而且职业女性管理者的善解人意、善于合作、耐心持久、富有灵感等优势有力推动单位和个人事业发展。当然,她们也普遍存在生性脆弱、依附心理强,重感性少远见,虚荣妒忌心理强,缺乏宏观的战略思维,遇事优柔寡断、犹豫彷徨等不足。因此职业女性要扬长避短,正确认识发现自我,充满信心完善自我,接纳自我。
2.善于调控工作与生活,提升自我。一是处理好个体需求与集体利益关系。职业女性通过职场学习和磨练,熟知要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摈弃狭隘自私、虚荣嫉妒等阻碍个人发展的弱点,加强个人内涵修养,善于调控不良情绪,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以饱满的工作激情、大度心态和乐观态度对待工作,增强工作有效性和实效性。二是要处理好工作与家庭关系。首先认识到家庭与事业并不矛盾,有时候家庭成员还是事业上的帮手,如与丈夫交流工作目标与心得,与孩子讨论工作规范和个人事业理想、如何培养工作责任心,为孩子树立爱岗敬业的榜样,取得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力求事业家庭双丰收。三是要协调好工作与娱乐关系。工作上认真负责,空余时间里就要放松自己,注重培养健康情趣和广泛爱好。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花草虫鱼、体育运动、唱歌跳舞、刺绣女红等个人爱好是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寻求自然、自在、自得的生命体验,可以获得一举多得的效果:既能够从紧张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放飞心灵,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还能够建立友谊、增进感情。心理治疗家认为,音乐能改善心理状态。通过音乐这一媒介,可以抒发感情,促进内心的流露和情感的相互交流。
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归属感。人际和谐是衡量女性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主要表现为乐于合群、主动沟通、语言表达充分、善用技巧、善于协调冲突、获得友谊等,亲和力强,正直正派,处世方圆有度,待人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遵循交往平等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和信任原则,力求注重真诚赞美、重视他人、学会沟通、换位思考。同时要加强社交技能培训,如宴会礼仪、接待礼仪、着装礼仪等,增加个人魅力,提升综合素质。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处理上下级、同事之间关系,处理好异性关系,不增加无端烦恼和猜疑,以大度、宽容、责任、友善获得周围人群的首肯,增强归属感。
综上所述,在社会各方关心、组织单位的科学管理评价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之下,要成为一名健康快乐、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不再只是一个梦想。作为职业女性个人,更要坦然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科学减压,驾驭情绪,用乐观和自信、真诚和快乐迎接职场挑战,充实自我,提升自我,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好心情永驻心田、笑容常驻脸庞,让职业生涯得到顺利发展,也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杨蕴.浅谈职业女性心理压力与调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06).
[2]刘秋玲.职业女性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7(05).
[3]石秀印.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分析[EB/OL].宣讲家网站/首都大讲坛/综合 http://www.71.cn/2012/0105/657445.shtml.
[4]王晓丽等.职业女性心理健康与调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
[5]郑欣,李源.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与调适[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
[6]厦门市妇联支持妇女创业与就业的政策、措施 /厦门市政府官方网站/政民互动/领导访谈[EB/OL].http://www.xm.gov.cn/zmhd/ldft/flzcfncyyjydzc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