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庆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黄冈438002)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大致涉及二十余个要素,其中包括理想信念与身心健康、处理人际关系、终身学习、团结协作与创新、书面语言文字及口头表达、职业道德等。高等职业教育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公共基础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它既能帮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能力。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含法律基础、毛概等)、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高等数学等课程。作为提高专业学习能力的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当今社会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迅速,职业岗位也常常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一个人一般不会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跳槽、转行更是家常便饭,个人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如果只掌握一项专业技能,必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公共基础课,也为将来转岗、创业做好一定的准备。再者,高职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识之士指出,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在我国现阶段,高职学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特别是人文素质课、社会伦理课,有利于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的职业道德。因此加强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也是离不开公共基础课的。
从目前来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较低,实用性课程较少,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课程开设效果普遍较差,这与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现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课改都强调要突出职业性、实用性;都要求突出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体现公共基础课作为职业教育应有的课程特征。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往往割裂了各学科科目之间、基础学科与专业科目之间的相互联系,造成课程体系中内容的缺失或者相互脱节、或者相互重复、甚至学无所用的现象。
例如,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要讲授合同、广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内容,与公共基础课程应用文写作中的内容重复,但因为课程设置的功能不同,再加上公共基础课教师也不太懂专业,授课时就只能讲写作格式与要求,专业教师也是只注重讲专业内容要素而忽视写作规范,结果就形成了“各自为政、各为其主”的难堪局面。这种现象也就成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障碍之一,它不仅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课程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还降低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实用性的认同度,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新鲜感,显得重复累赘又无所适从。再如,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数学是最好的思维体操,但它却是高职学生最为头疼、非常厌学的一门课程。高等数学课的教学、训练很重要,但思维训练更加重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专业概念和专业原理的能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都还存在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校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按照骨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每年都制订了暑期教师社会实践(培训)工作方案,组织大批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在用人单位实地开展专业调研、课程调研及毕业、实习学生跟踪调查。担任公共课程的教师先后有近百人次深入几十家用人单位或企业,了解他们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及素质要求。教师在暑期实践过程中设计了高职学生应用能力及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问卷,如通过分析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调查问卷,用人单位、学生认为本课程可以培养书面表达能力占100%,口头表达能力占56%,文字处理能力100%,实际动手能力56%,解决问题能力22%,创新能力44%。在工作生活中各种应用文使用频率是:日用类89%,礼仪文书类56%,事务文书78%,商务文书44%,法律文书11%,科技文书33%,宣传文书44%,行政公文33%。对本课程教学提出的建议主要有:教学内容要结合专业;重视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用新颖案例化解理论的枯燥;在写的同时还要注重说的训练。通过暑期实践调查,发现公共基础课程在平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另据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学生冷遇公共基础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需求、兴趣与课程本身的目标要求不相吻合。多数学生虽然在理智上承认了公共基础课在自己素质提升上的重要性,但同时又认为现有的课程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其思想认识与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公共基础课程对达到个人快速成长、提升职业能力的期望值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传统单一的理论授课模式,缺乏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成效也不够显著。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结合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方式应该更加灵活,教学目标应有所调整,教学途径与手段应该多样化。
目前高职院校通常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应用类课程,包括数学、信息技术、公共英语、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等;德育类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文化类课程,包括大学语文、美学等;职业规划类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等;身心健康类课程,包括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几大类课程一般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种形式。其中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主要是应用类课程与德育、体育类课程,以满足学生学好专业课,成为德智体合格人才的需要。其他类公共课程大都采用选修课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还灵活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素质课程,如演讲与口才、文学鉴赏、交际礼仪、影视作品赏析、书法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课,设定相应的素质拓展学分,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与潜能的目标。
由于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一些高职学生常常处在一种茫然混沌状态之中,他们不注重人格的养成,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学习中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更是不屑一顾。因此,公共基础课对各自的教学目标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尽量少讲高深的理论知识,重在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大学英语也不要盲目追求应用能力等级考试的过关率,而应该以日常口语对话和相关专业英语的教学为重点目标,课程内容以岗位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基础英语阶段,教学内容应精选跟学生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组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一般技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能够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职场英语阶段选择通用职场话题作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专业英语阶段旨在结合专业群,选择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简单的专业文章(如产品使用、维修、售后服务等说明书),以培养学生在专业工作领域中运用英语进行读、译一般业务资料的能力,以及在涉外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动口动手能力,善于与人交流沟通,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为目标;体育教学也不刻意追求竞技水平,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培养团队协作、不怕吃苦、奋勇拼搏的精神。
高职课堂的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适合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也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职业工作情景,或直接到学生实训、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在传统讲授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活动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活动式教学,分为课内活动式、课外活动式。如,应用文写作课的课内活动可以开展习作互评、竞聘演讲、模拟致辞等等;心理健康课内活动可以开展小型的心理情景剧或小品表演等;思政课的课内活动式主要包括专题案例、专题汇报、课堂讨论、论文写作、辩论赛、知识竞赛、“两会”进课堂;课外活动式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等。活动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并使之转化为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公共基础课程的考核考虑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包括:课堂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学习情况、参与讨论等情况)占10%、完成作业情况占10%;第二部分为理论考核,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课程建立了题型丰富的试题库,统一命题,统一考核,统一改卷。第三部分为实践课成绩,按照40%计入期末总成绩。目前我校目前一直坚持开展的“三通一专”技能考核,其中的三项通用能力测试--英语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都是属于公共基础课的范畴,它也是对高职学生必备的能力素质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检测。
联合学校各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主持人大赛、普通话大赛、书法比赛、法律知识大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比赛、数学建模大赛、就业知识讲座、模拟招聘会、各种体育比赛、户外素质拓展营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身体及心理素质。把职业技能的提高融入到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之中,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公共基础课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公共基础课相关的各类校外技能比赛,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素质、拓展学生的能力。如全国高校数学建摸比赛、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普通话大赛、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英语演讲比赛、高校篮球联赛、省大学生运动会等,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职业变化能力、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美感体验、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能力、竞争意识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总之,从人才培养的发展定位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坚持“持续发展性”。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理念融入到专业学习中,提升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社会素质和职业素养。重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并在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通过实施学分制,增强公共基础课程选课机制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和选择余地,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拓展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刘红.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的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2]陈向平.高职公共课程改革走出困境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7).
[3]姜玉娟.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作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