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红
(福州大学 阳光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 350015)
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研究中国行分析
余永红
(福州大学 阳光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 350015)
《哈利波特》等电影在国内的热播带动了其同名小说的热销,激发了学术界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热情。然而,国内学术界目前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存在很多的不足,缺乏创新的指导理论,覆盖面不够丰富。国内的研究现状与英国儿童奇幻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相称,也与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国内的研究应该加大对指导理论、研究对象及研究视角的挖掘力度,从而繁荣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
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研究现状;困境
儿童奇幻小说(Children’s Fantasy)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儿童奇幻小说的缩影,英国儿童奇幻小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中国,相比于如火如荼的成人文学研究,对于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却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既与英国儿童奇幻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相称,也与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本文梳理国内的相关研究,总结其存在的不足,以期能对后续的研究做个铺垫。
奇幻小说作为一个新的文类,其自身的文体界定仍处于一个模糊的状态,因此,英国儿童奇幻小说一直以来都没有成为一个确切的类别。在学界,学者们对于同一部作品通常根据自己的理解有不同的界定。如何界定英国儿童奇幻小说,我们可以从奇幻的概念中得到启示。中国最早引进奇幻概念的是朱学恒。他引进“fantasy”,将之翻译为奇幻,并且给出了解释:“这类作品多半发生在另一个架空世界中(或者是经过巧妙改变的一个现实世界),许多超自然的事情(在我们这个世界中违背物理定律、常识的事件),依据该世界的规范是可能发生的,甚至是被视作理所当然的。”[1]另一位评论家约翰·克鲁也认为“纯粹的奇幻小说是关于心灵愿望,而非简单的肉欲(尽管也存在)……奇幻世界是人们试图找回的失落的世界”[2]1。尽管各学者对奇幻的定义各抒己见,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普遍认为广义上的奇幻小说必须是发生在一个与熟知世界完全不同的第二世界,常识不是用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法则。另一方面,奇幻小说必须包含超越现实的想象,这类作品往往是作者通过非理性思维,对主人公或事件进行超自然的想象。
因此,按照这种定义,广义的英国儿童奇幻小说起源于18世纪末的哥特式小说,成形于路易斯·卡罗尔1865年出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发展于20世纪。在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发展过程中,除了20世纪涌现的以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的《魔戒》以及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为代表的典型儿童奇幻小说,我们不能把许多耳熟能详的英国童话排除在外,例如詹姆斯·马修·巴利的《彼得潘与温迪》、查尔斯·金斯利的《水孩子》、乔治·麦克唐纳的《北风的背后》等。这些被归为经典童话的作品实际上可以划归为儿童奇幻小说。它们以有别于现实世界的“第二世界”为背景,通过幻想的魔力铺开故事。这类小说应该从童话的大类中细化到儿童奇幻小说的类别中。
国内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此后的30多年间,陆续有学者把研究视野投放在此,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从总体上来看,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在中国的路途并不平坦,在其发展道路中,逐渐凸显出以下几个特点。
较之于欧美,我国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才有学者开始关注此方面的作品。然而,从80年代到90年代近20年间,我国在英国儿童奇幻小说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不过,这期间不得不提一位国内儿童文学领军人物韦苇教授。1984年韦苇发表的文章:《支撑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一根柱石——卡洛尔和他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3],首次把研究视野投放在了作为英国儿童奇幻小说开端的作品中。然而,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真正凸显其重要性的时期是21世纪。进入新世纪以来,不少学者逐渐把目光从成人文学转移到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文学代表的英国奇幻小说也逐渐走入国内。根据知网数据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每一年都有几十篇学术论文探讨英国的儿童奇幻小说。特别是近一两年,每年甚至有上百篇文章出现,从数量上大大丰富了我国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
虽然如此,但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目前在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基本上以翻译国外的理论著作为主。国内几本重要理论译著的出现,弥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舒伟教授等翻译了美国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的《永恒的魅力-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拉开了心理学视野下儿童奇幻小说研究的序幕。而新世纪王泉根教授与约翰·史蒂芬斯主编的《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新论译丛》系列为国内的学者研究英国儿童奇幻小说提供了理论参考。例如,该译丛介绍了国外如何把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用于分析爱丽丝的镜子与彼得潘的永无岛。国外理论译著的引进大大提升了国内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水准。然而,国内学者在理论吸收及独创方面的成果还相对较少。
纵观国内相关研究,大多数研究成果都着眼于目前最为人熟知的几部作品。根据知网数据显示,目前关于《哈利波特》的学术研究论文有三百多篇,关于《爱丽丝梦游仙境》及其系列的学术论文有两百多篇,关于《魔戒》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关于《纳尼亚传奇》的学术论文也近百篇。虽然比起成人文学一些经典作品动辄上千的数量,这些数字还略微显得稀少,然而相比于其他英国儿童奇幻小说,以上四部作品已经赢得不错的关注度。通过知网搜索引擎可以看到,关于《彼得·潘》的学术论文不足50篇,《水孩子》的关注度不足10篇,而关于《北风的背后》的学术论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仍是空白。以上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经典的作品并没有进入到学者们的视野,国内对此的研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由于国内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历史并不长,很多的研究成果都集中在某个具体的文本。从总体上而言,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有三个主要方向:对作品各版本的比较研究,对文本的母题及美学特征研究和对文本人物的精神分析。
英国儿童奇幻小说进入国内,学者们首先关注到的是其中文译本,因此不少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比较两种语言版本的语言特色、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及总结翻译技巧等。例如:郭亚星通过分析《爱丽丝梦游仙境》译本中对儿歌的翻译,分析译者如何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功能对等[4];常升等则从文本因素及超文本因素两方面解释了《哈利波特》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5]。这些译本与原版的对比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小说文本语言特色以及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引导读者更好地体会小说文本的魅力。
除了译本比较,学者们更为关注儿童奇幻小说的母题及其文本的审美特征。学界普遍认为,儿童奇幻小说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在于其母题的选择性及符合读者接受心理的美学特征。从吴莎莎对《指环王 》中人与自然生态主题的分析[6],到鞠训科对《哈利波特》儿童奇幻文学文本审美特点的挖掘[7]等,这些研究成果或从文本意象的象征性出发,或从奇幻意象的诗性特征出发,对作品进行比较细致的挖掘,加大了作品研究的深度。
国内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还有一个主线,即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及个性。巧的是,国内的学者们不约而同地使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来研究小说中儿童人格的发展及集体潜意识。如申媛媛等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剖析哈利·波特内心黑暗的一面和所经历的痛苦挣扎[8];孙灵侠用荣格的阴影原型理论来解读哈利·波特成长的个体化过程[9];陶恳用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来分析《魔戒》中人性的心理矛盾[10]。
以上谈论的是国内目前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研究比较深刻的三个思路。当然,在这三个思路之外,还存在一些新的思路。一些学者尝试着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阐述文本对于儿童的心理建构功能。如刘旭华(2007)引入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从儿童认知心理研究《哈利波特》,总结其对于儿童心理教育的意义[11]。
不可否认,国内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理论创新还不够。我国目前已有的理论基本借鉴国外,难免有随波逐流之嫌。如果国内对此方面的理论研究能有所创新,将会极大提高研究深度。其次,国内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广度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目前,国内的研究涵盖面比较窄,除了人们熟知的四部作品,很多英国儿童文学史上的奇幻经典作品仍然徘徊在学者们的视线之外。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有其特色,因此,把学术视野覆盖到这些被忽略的作品上,能更为开阔地理解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特质。同时,国内的研究视角相对较窄,多角度多维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例如目前国内在小说与儿童心理构建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多数学者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文本中儿童心理的把握还停留在意识原型表面,没有从文本中还原一个包含儿童认知、社会人格和道德的动态心理;没有从小说中剥离其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建构功能。再比如,多数研究者的研究对象还局限于单个文本,没有从历时的角度对整个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纵向梳理,没能凝视英国儿童奇幻小说所处时代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心理。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迫切需要扩大学术视阈,引入新的理论;需要跳开单个文本的局限性,从纵向对比的角度挖掘同类作品的共性,梳理发展脉络,系统地呈现英国儿童奇幻小说发展过程;也需要解析文本对儿童心理成长的独特作用,为儿童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总的来说,我国对于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繁荣。
[1]朱学恒.奇幻文学简介[EB/OL].http://www.17k.com/chapter/12250/658461.html.
[2]李洁.降魔录:通往奇幻世界之旅[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5.
[3]韦苇.支撑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一根柱石——卡洛尔和他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4(4).
[4]郭亚星.从功能对等角度看《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儿歌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5]常升,暴慧敏.哈利·波特飞到中国——浅谈《哈利·波特》系列中译本的成功之道[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吴莎莎.浅析《指环王》中人与自然的生态主题[J].南方论刊,2006(6).
[7]鞠训科.魔幻主义小说初探——以《魔戒》和《哈利·波特》为个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8]申媛媛,任晓霏.挣扎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哈利波特——细读《哈利·波特与凤凰社》[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9]孙灵侠.阴影原型与哈利·波特的成长[J].青年文学家,2010(17).
[10]陶恳.《魔戒》中的后荣格个体化过程[D].台湾淡水大学,2005.
[11]刘旭华.奇幻与现实的完美结合[D].天津理工大学,2007.
Status and Problems on the Study of British Children’s Fantasy
YU Yongho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Sunshine College of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15)
With the Harry Potter movies in hit,the novels of the same name attract increasing attention.Thus,many scholars show greater enthusiasm on British children’s fantasy.However,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its current study:lack of creative guiding theory and limited objects and perspectives of study.Apparently,British children’s fantasy,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literature,did not steal enough spotlights in China.Therefore,it requires further study.
Britain;children’s fantasy;current study;problems
【责任编辑:郭德民】
I106.8
A
1672-3600(2013)04-0047-03
2013-01-26
福建省教育厅B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儿童心理视角下的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研究”(编号:JB12412S)。
余永红(1982-),女,福建建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儿童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