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晓燕林建惠黄 斌
(1.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2.榆林市财贸学校,陕西 榆林 719000;3.西安通信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6)
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统计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宗晓燕1林建惠2黄 斌3
(1.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2.榆林市财贸学校,陕西 榆林 719000;3.西安通信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6)
陕西省是西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大省,其居民收入水平状况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居民收入差异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进程,因此,研究陕西居民收入差异的变动趋势,对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居民收入 基尼系数 分析
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陕西作为西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大省,其居民收入水平状况对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现在,陕西经济实现了高起点开局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突出成就,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幅较大,恩格尔系数下降等。同时,我省的城镇居民收入方面也存在问题,如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以及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配合国家促进内需、启动市场的政策,我省也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刺激消费需求的配套措施,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逐步提高,新的消费热点正在酝酿,但距离全面启动消费需求尚远。
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判断,经济学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即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应保持在0.2~0.4之间,低于0.2社会动力不足;高于0.4,社会不安定。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基尼系数为0.16(是绝对平均主义造成的),2007时已经超过警戒线0.4达到了0.48,但是在目前基尼系数已经是超过了0.5。根据《陕西统计年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相关数据计算,在过去10年间,陕西城镇基尼系数上升了4.7%,而农村基尼系数上升了5.5%,农村收入差距增长的速度明显超过城镇。
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陕西关中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西安市交通四通八达,形成的“米”字形交通骨架,是我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陕北地理条件较差,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较低,但是陕北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陕北在全省的经济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一跃成为人均GDP最高的地区。陕南地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但同样地理条件较差,山区多,交通不便。这些给当地居民收入的增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关中地区是整个陕西最主要的工业区,也是西北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工业基础较好、实力较强。近年来陕北地区工业增长迅速,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76.7%,高于全省29.4个百分点。陕北能源开发和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陕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同时,陕北地带第二产业比重近几年大幅度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关中地带。对于第三产业而言,关中、陕北、陕南三个地带都在持续增长,在三者中关中地带的增长幅度最大,已经成为影响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决定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均受教育年限,关中地区的受教育年限较长,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较高。关中地区2008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42年,1990~2008年GDP的年增长率高达17.36%;而陕南地区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1年,明显低于关中地区,因此GDP年增长率只有13.49%;而陕北地区虽然人均受教育年限也较低,但是由于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固定资产投资率的不断上升,特别是当国家提出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以后,GDP的年增长率也较高。因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本越高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越高,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越大,收入增长率与劳动力素质呈正比关系。陕西省区居民收入差异不断扩大也正是由于人力资本差异所导致的。
自从1990年以来,陕西省的居民收入差异一直在不断拉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这一现实状况,牢固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果在经济发展中只重视效率,而忽略公平,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总量得到提高,但这样势必会埋下一些隐患,严重的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反之,若在此过程中只一味强调公平,而没有考虑到效率,将严重挫伤个人或地区努力发展本地经济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必须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中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陕西三大地带之间的经济发展呈不平衡状态,地带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对全省总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鉴于此,各地区应加强沟通互信,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地带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各个地区互惠互利、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在过去的五年里,陕西提出并实施了“民生八大工程”和“富民强省十大民生工程”。在全国率先将民生工程列入财政预算,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改善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45元,基本翻了一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28元,翻了一番多。
陕西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多年不断拉大,农民相对越来越“穷”。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十一五”时期,陕西启动实施农民增收七大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52元增长到4105元,年均增长14.9%,高出“十五”时期7.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2010年陕西省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多元化,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105元,较上年增加667元,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5元,较上年增长11.1%。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4.11:1降至2010年的3.82:1,城乡收入比例在多年持续扩大后首次缩小。
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城镇居民的最低工资,适时提高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失业养老保险、教育优抚待遇等各项社会保障标准。必须重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通过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协调地区、行业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分配关系,扩大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实现全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共同增长。
[1]李忠民.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
[2]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2010)[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