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丽
(黄河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一个国家文化能力的提升,除了积极地构建主流文化,增强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外,还要适当地依赖于传播媒体,把潜在的吸引力变成实际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毋庸置疑。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区域性战争、贫富差距、环境问题等依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彰显了弘扬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如何引导世界正确认识中国,如何通过中国文化输出展示我们的大国风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任务之一。在全球化的大语境下,外语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有效工具,其文化传播和输出功能日益凸显。外语既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又是中国认识世界文化的纽带。
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有些别有用心的不断向外媒散布“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分裂论”等不实言论,成为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和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障碍。中国越来越强烈地向全世界,尤其是向世界第一国家传播和输出中国文化,当前中国文化输出拥有巨大优势。
文化没有政治和经济的支撑,就不会有传播力,经济的优势往往使文化拥有了话语权和说服力,使文化能够被接受者容纳。[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势头不断增强。从全球角度看,随着全球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国家的“名片”,为文化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举措都充分表明国家对文化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202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2]这是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的一次重要部署,将使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不断强化,将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推出了推广汉语的国际战略。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316所孔子学院和337个孔子课堂[3]。中国大办孔子学院,其实也是通过汉语培训的方式推销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孔子学院已不单纯是汉语教学的场所,而是所在地与中国进行教育、文化、经济、贸易等交流合作的平台。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方兴未艾的“中国热”和“汉语热”,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要找关系才能学上汉语的情况。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汉语,英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许多国家都把汉语纳入了本国正规教育体系。汉语如今在美国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有2400所美国学校计划开设汉语课程;韩国和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100万;同时,拉美、中东和非洲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迅猛增长。[3]
近年来,国外大力推行文化输出的政策。以邻国日本为例,日本动漫已成为日本对外输出文化的最大产业,刺激日本经济的同时,在世界各国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六成以上是日本动漫。[4]近年来,“人气”和“写真”等大量日语词汇开始进入中国,只是在词义、语感、用法等方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类以生活领域居多的词语的共同特点是代表了新潮和时尚。村上春树、渡边淳一等日本当代作家的作品也广受欢迎。村上春树已成为“小资”资格的证明。日本发型、日本料理在年轻人中间备受推崇。总之,以动漫、影视、音乐、书籍等为代表的日本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日渐风行,正在大规模分类别地输出到世界各国。邻国日本在通过文化输出潜移默化提高其影响力的方式和其成功的文化输出方式为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另以美国为例,美国一贯注重文化战略的运用,善于通过文化力量来推行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好莱坞电影的成功可以看作是美国文化战略效用的缩影。
外语工作所体现的跨文化、跨语言的沟通能力,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但目前外语在服务文化输出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外语工作是座桥梁,也是一道屏障。多元翻译的效果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走向和发展空间。当前,缺乏优秀的外语翻译人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瓶颈和障碍。首先,外语人才数量存在较大缺口,远远落后于需求,其中中译外高端人才匮乏。其次,外语人才综合素质较差,偏重于语言基础知识,轻视实际运用知识,忽视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知识,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且脱节。现实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外语的工具性、应用性特征更加明显。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5]
外语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作为交际工具的外语,是文化的载体,是表达和传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括知识、艺术、法律、道德以及社会成员的人从社会中习得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外语本身就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现象。
外语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了该语言社团认知世界的方法,记录了该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该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信息。因为外语翻译首先涉及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处理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翻译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因此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翻译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思维再创造的过程,只是文字翻译更注重形式上的忠实,而文化翻译则致力于对其文化内涵的准确转达甚至基于本土文化视角的一种重新解释。总之,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的传达,例如对《梁山伯与祝英台》戏剧的翻译,考虑到西方文化的特点,言简意赅地用“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表达,可以让其明白、理解和接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传入,越来越多的外语专业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远离自己的母体文化,造成民族文化缺失现象十分普遍。民族文化传承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是关乎全局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其重要性绝不容忽视。民族文化不仅有助于丰富个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个人素养和自信心,还可以强化文化同根同源的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可以增进各民族的沟通、交流和理解,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际竞争力。全球化时代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实力比拼,民族文化属于软实力范畴。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其特殊性,承担着文化输出的重任,如果这一群体的民族文化缺失,将直接影响对外交流和文化推广。因此,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提高中国的国际威信力,必须引起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外语服务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促进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活跃的角色。因此,规范外语服务市场迫在眉睫。
领导重视是做好外宣工作的前提。各级领导要重视外语服务市场,要从各方面积极调动外语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相关部门审核单位应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要对外语服务从业人员和机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对其道德操守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外语服务市场人才质量,确定专门机构对外语服务行业行为进行监督,加强行业监管力度,保证外语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形成从严执法、从严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外语服务文化市场的管理效能。
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服务社会、文化和经济建设。作为一名翻译人员,首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待翻译工作不能敷衍塞责;其次要精通母语及外语;另外,要有较好的译德;最后要知识渊博,要做“万花筒”,要具备一定的文化造诣。
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中国文化的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等高层次、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提高外语工作者的文化服务意识,从而达到外语人才为文化宣传服务,文化服务为经济发展支撑的良好效果。合格的外语人才,应该把宣扬本土文化、积淀中国文化底蕴为己任,有意识地、自觉地涉猎中国文化精髓,提升自身文化对外输出意识,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
外语专业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外国的文化、知识、技术、人才,同时也担负着本国文化的输出,因此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建立文化平等意识,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一方面借助外语了解目的语文化,另一方面学会用外语来表达母语文化,向外国人介绍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让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文化。
1.民族文化教育的强化
中小学阶段将民族文化的内容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列入教学大纲,并渗透在语文、英语、地理、历史等科目,调整外语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内容比重,适当增加课时比例,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有系统、有步骤、有计划地认识、学习、理解和领会民族文化精髓。另外,重视民族文化信息测试,中、高考都应增加对民族文化内容的测试。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导入民族文化信息,学生主动摄取民族文化内容,在提高外语语言水平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高校外语教学应该实现专业外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提高中国学生外语文化表达能力的任务,起到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作用。在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增加以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以及风俗习惯为主线的中国文化课程,将母语文化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纳入到外语专业教材中,增强外语教材的中国性、民族性,要以外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为依据,培养真正的服务文化输出型外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外语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能力、文化知识、教学理念及课堂涉及程度。这就需要外语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较高的双重文化修养,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以及用外语准确表达民族文化的能力。外语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底蕴,还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不仅要做语言的解惑者,更要成为文化之旅的引路人。因此,外语教师务必要改变教学理念,加强业务进修,有意识地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养,注重在外语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世界文化、西方文化教学与中国文化导入紧密结合起来,将中西文化比较贯穿于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既吸收世界文化的精髓,又汲取本民族文化营养。
外语服务是提高中国文化输出的软实力。只有借助外语这一“国际媒介”,中国文化才能实现文化的输出,才能获得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应有的地位。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促进社会进步,正是外语的根本任务和最大意义所在。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输出不可能强制性的,而只能是对差异性文化的欣赏,不同文化就会打破语言的障碍,深入结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外语服务文化输出首先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修炼一定的母语文化素养,才能向世界说明中国,有创造性地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当代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顺畅交流。
(注:本文是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外语外宣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L-2013-1509)
[1]高宏存,牟晓春.文化输出:文化大国崛起的主要姿态和应变策略[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2):22.
[2]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18.
[3]邹命贵.论文化输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85.
[4]管玮.简论日本文化输出对我国的影响[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40.
[5]徐翠波.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英汉互译[J].琼州学院学报,2009,(6):87.
[6]王克非.翻译文化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