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与德的悖论——王熙凤与李纨形象比较

2013-08-15 00:53:36李鸿渊肖小笑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凤姐红楼梦

李鸿渊,肖小笑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

王熙凤、李纨妯娌两个,性格迥异,但在曹雪芹的生花妙笔下均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提起王熙凤,读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她的“才”;而说到李纨,就会想到她是一个寡妇,“独自养个小子”,是一个“贤女”、“节妇”的典范。在此,我们突出凤姐之才、李纨之德,是就其主导面来说的,因而只具有相对性的意义。其实,凤姐并非完全无德,李纨也未必无才。

一、王熙凤之“才”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最完整、最丰满的人物形象,所以王朝闻专门为她写了一部论著。这位荣国府的具体当家人,才干的确不同凡俗。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把她比作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一)干练毒辣

王熙凤是一个既会说又能干的奇女子,尽管她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但她具备着贾府男性所不具备的独当一面的才干。第十三回,贾蓉之妻秦可卿病逝,公爹贾珍要为其大办丧事,碰巧尤氏患病卧床,于是贾珍特请凤姐到宁国府协理。此举为王熙凤搭起了一个充分展示才能的平台。她一到宁国府,立马进行调查,抓住了主要弊端,于是果断地对症下药,采取了一系列恩威并施、赏罚严明、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的有效措施,不仅把这场大规模的丧事办得井井有条,而且使宁府多年来的陋习革除殆尽,赢得了宁、荣两府的交口称赞。

为了突出凤姐之才干,作者有意安排了她与李纨、尤氏的对比,匠心独运地让她们处理类似的事务。凤姐治可卿之丧时,“杀伐决断”,“威重令行”,赢得一片喝彩。尤氏得知贾敬死讯后,一面将“玄贞观锁将起来”,一面“飞马报信”,等候贾珍处理。李纨在处理探春舅舅赵国基之“抚恤金”时,不假思索,循例有误,还是探春吩咐查出旧例,改了过来。这虽在说明探春的公正与精细,亦反衬出李纨之粗疏。而此事正在权衡时,凤姐派平儿传话:“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度着,再添些也使得。”她既作“场外指导”,又送“顺水人情”,其老练与狡黠可见一斑。

《红楼梦》的时代已是末世,“她的种种表现,与其说是才干,还不如说是权术”[1]。她的残忍毒辣、阴险奸诈,常令人不寒而栗。为了突出她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第六十五回),作者设计了一系列事件:施毒计,避着丈夫借贾蓉、贾蔷之手,令“癞蛤蟆”贾瑞一命呜呼;弄权铁槛寺,间接害了两条人命;将尤二姐骗到身边后,极尽羞辱之能事,迫使其吞金自尽。因此,何其芳指出,“她是一条美丽的蛇”,“是一个笑得很甜蜜的奸诈的女性”[2]。

(二)精于敛财

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具体当家人,不是尽心尽力为家族增收节支,开辟财源,反而处心积虑地损公肥私。她的贪财无人能比,只要有可捞的,即便大大损害人际关系乃至整个家族的利益,她也都会在所不惜。

第十五回,王熙凤送秦氏灵柩到铁槛寺,水月庵老尼净虚为张金哥的婚姻诉讼,请她出面帮忙,她当即说道:“你叫他拿出三千两银子,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这三千两银子,不过是打发去的小厮们作盘缠,我一个也不要!”其实,她只是让小厮旺儿假托贾琏写信给节度使云光,就“摆平”此事,白得此银,而王夫人一概不知。“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地作为起来”。

在贾琏偷娶尤二姐事件中,王熙凤为了震慑贾琏、贾珍、贾蓉、尤氏,联络官府而给了都察院三百两银子,叫他们虚张声势,说要追究贾琏奸骗有夫之妇的罪名;而她大闹宁国府时,则讹称花去五百两,吓得尤氏母子连忙凑足送去,于是白赚二百两!可见,她是连自家兄弟也要诈上一把的。

第三回,林黛玉刚进荣国府时,就听到王夫人问凤姐:“月钱放过了不曾?”从中可感觉到荣国府的月钱并不是每月定期发放,实际上,被她挪去放高利贷了。第三十九回,平儿悄悄地告诉袭人,王熙凤“这几年拿着这些银子,翻出有几千来了”;她自己的月钱,也“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后来抄家时,抄出她的一箱子的地契、借据之类,私房钱竟有数万之巨!有研究者指出:“王熙凤是封建社会末期穿着贵族家庭少奶奶的服装,讲着市民粗俗的话,干着高利贷剥削勾当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公开、无耻、冷酷的新型剥削者的一种典型。”[3]

“一个有安全感的女人是不会这么疯狂敛财的”[4],因为她已失去贾琏的爱和信任,所以要大肆敛财,以备后手不接。可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姜祺在《红楼梦诗》中感叹:“司晨才调惹风狂,衣锦还乡路渺茫。此妇若除贪与诈,承欢理剧胜姑嫜。”

(三)善于逢迎

王熙凤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左右逢源,具有特殊的公关才能。第二回,冷子兴说她:“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第六回,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呢!”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说,“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贾珍奉承她:“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又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

第三回,林黛玉来贾府投亲时,王熙凤一声“我来迟了”,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等她进来,更如同一鸟入林,百鸟哑音,整个场面完全成了她展示口才的舞台。“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天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放不下。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这段话,明是夸林妹妹的标致,实际上是在赞美老祖宗的气派;明是叹息林妹妹的命苦,实则是表白老祖宗的慈悲心肠。可口里还是不停地宣称:“我一见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竟忘了老祖宗。”王熙凤是依仗“老祖宗”的青睐与庇护才成为管家的,所以她不会放过任何讨贾母欢心的机会。

王熙凤最善于逢场作戏,调节气氛,充当贾母的“开心钥匙”。第三十八回,她协助湘云选中竹桥暗渡的藕香榭,摆下席面隔河赏桂。席间,公然拿贾母额头的伤疤打趣,貌似犯上失礼,实则恰到好处地称颂了老太太非凡的福气。即使是一些令人尴尬的场合,她也很会打圆场。第四十六回,贾母因贾赦逼娶鸳鸯而迁怒到王夫人,一时无人敢吱声,王熙凤也适时保持沉默,场面很是尴尬。只有探春走近来,向贾母赔笑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于是打破了僵局。接着,王熙凤马上凑趣说:“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引起众人好奇。贾母听了,和众人笑道:“这可奇了,倒要听听这个‘不是’?”凤姐道:“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我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这会子呢!”这明里似在抱怨贾母,实际却是称扬她爱护丫鬟,又能起到缓和紧张气氛的功效,可谓一石三鸟!

王熙凤深知,要在荣国府站住脚跟,不能单单依靠贾母一人。所以,她对王夫人也不得罪,对宝玉及众姊妹也不冷落,有时还凑趣参加诗社活动。王熙凤凭借她的八面玲珑,让上头的贾母、王夫人宠信她,各位姊妹敬佩他,也令下人畏服她。“她不奉承别人,便没有权力;她受到别人奉承,便有了权威。王熙凤确颇晓处事之道,也很会弄权”[5]。

二、李纨之“德”

李纨在十二钗中倒数第二,除在大观园诗社有所表现外,无大作为。第四回的小传中,对她的定位是“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细读小说,却发现她实际上是一个多侧面、多内涵的人物,她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以恩感人,以德服人。

(一)精心育子

由于贾珠早死,年纪轻轻的李纨就成了寡妇,凭着她自觉地清心寡欲、侍亲育子,人们说她“心如古井”。因此,她让家长们完全放心,被允许搬进了只有姑娘们才有资格居住的大观园,但她选住在西部大主山向南延伸的一个山怀中——稻香村。冯家眚赞曰:“稻香村皆稼穑之景也,他日有子克家,母氏之心,其苦如之何!至于谦和自处,永足领袖闺中。”(《红楼梦小品》)

李纨作为寡居的少奶奶,仪容素淡,穿着朴素,娴静少言,好似一株散发暗香的野菊花,不与群芳争艳。抚养幼子贾兰,似乎是她生活中唯一的任务,也是这个家庭唯一需要她的地方。“她把人生的意义和希望都寄托在她那个小小的儿子身上。脉脉的温情,使年幼的贾兰过早地懂得了母亲的甘苦,一盏孤灯,母子相对的苦读情景,使稻香村充满了浓郁凄凉的情味”[6]。

按理,她是长孙之母,其地位远比凤姐重要,她的月钱也确实比凤姐多几倍。第四十五回,当李纨带了众姑娘来拉赞助办诗社时,凤姐不无嫉妒地乘机笑道:“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玩玩,能几年的限?”不想一向沉默少言的李纨,却十分机敏。她并不针对凤姐的话,而是转换话题,说凤姐算计天下人,连身边的心腹平儿也算计,于是连讽带刺,弄得凤姐没了招架之功。但说到底,这份待遇是托了儿子的福。贾兰是荣府仅次于宝玉的正统继承人,贾妃归省时“命以琼酥金脍等物,赐与宝玉并贾兰”。

为了儿子的未来,李纨勤俭持家,因为她深知家族前途的渺茫:“只怕到他大了,咱们家还不知怎么样了呢!”(第一一零回)贾府衰败后,各人的境遇都很狼狈,而她娘俩却是例外,“到头谁似一盆兰”!可见,“凤姐是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李纨则是全心全意地培育人才。……敛财的,最终人去财空;育人的,最终子荣母贵”;“曹雪芹关于才与德关系的思索,特别是把才德关系的突出表现看作攫取金钱和培育人才的矛盾,具有积极的意义”。[7]

(二)淡泊公正

“李纨者,守礼之完人也。字曰宫裁者,作者自谓秉公裁定者也”(解庵居士《石头臆说》)。的确,封建家长以及封建宗法制度,都希望并千方百计地把她塑造成为“守礼之完人”。

李纨在诗社的别号为“稻香老农”,这个“老”字与寿怡红夜宴所抽花签上的“老梅”及诗句“竹篱茅舍自甘心”,是有意重复,意谓心如老朽,自甘淡泊。这些刻意的描写,都是李纨清心寡欲的象征写照,与凤姐的贪婪刻毒构成鲜明的对比。王昆仑先生认为,“比起王熙凤、尤氏、秦可卿等等,她是一个极懂得自尊,不肯同流合污,而有正义感的人”[8]。

李纨平时的生活一如古井无波,然而当环境允许,她也会光彩照人起来。成立诗社时,姑娘们都聚集在秋爽斋,她自荐掌坛:“一语未了,李纨来了,进门笑道‘雅得很呀!我自举我掌坛’”一锤定音,揭开了大观园诗社的序幕。在诗社里,她得以张扬自己的热情,暂时不用顾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条,适时展示自己的才华。尽管在大家作诗时,李纨总是谦虚地说自己不会作诗,怕人笑话,但是她评点诗句却相当在行,如宝玉所说“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第三十七回)。探春的海棠社、史湘云的菊花社、林黛玉的桃花社,品评诗歌高下,皆由她一言定夺。有研究者以为:“李纨与凤姐这两位少奶奶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对比,而最突出的对比恐怕就是:一个雅,一个俗,一个懂得诗歌艺术,一个懂得权与钱的经营。”[9]

在诗社中,她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按照各人才情进行适当分工,比如将懦弱怕事的迎春,定为副社长,管出题;将看淡世情的惜春,定为副社长,限韵。宝玉在大观园中,无疑是众人的宠儿,但在他的诗作处于下风时,李纨罚他去栊翠庵乞红梅。在冰天雪地之中,宝玉手擎红梅,宛如画卷一般,于是大家齐夸罚得“雅”。这种用人得当、奖罚分明的公正作风,使她得到了大家的拥戴。

(三)守礼尽孝

在贾府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中,李纨面对犬牙交错、尖锐激烈的矛盾纠葛而无动于衷,俨然局外人一般。在老太太、太太等长辈面前,从不多事,从不多嘴。她无意于像凤姐那样上下周旋,以博得长辈的赏识。她也忙碌,只是小心谨慎地履行一个媳妇的义务,以免“落不是”。

李纨之所以甘心情愿地不去争当管家奶奶,可能出于以下考虑:一是无意违背王夫人的安排;二是寡妇身份的尴尬;三是素性恬淡;四是避凤姐之锋芒。她只要清心守节,孝敬公婆,外加陪伴小姑子针黹诵读,就是柔静、谦下了。对李纨而言,安分守己,中庸处世,不失为精明自保之策。

作为一个寡妇,她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有时也会殷勤侍上。第四十回,贾母兴致勃勃地携刘姥姥逛大观园,李纨早早地为之准备好了一大盘各色的折枝菊花,以供妆扮。为备老太太乘船游玩,又巴巴地从楼上搬运船、竿等物。第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贾母来寻热闹找乐,李纨特别周到细致地为老太太铺炕备炉驱寒。

贾府上下都追求“安富尊荣”,李纨是少数几个清醒者之一。她从不焦躁,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的生存基点。无论家里发生什么变故,她都一如既往地守礼尽孝,训导儿子。“凤姐和李纨都很敏感,李纨的表现显得比凤姐矜持得多”[10],可谓温良贤淑的妇德典范。“她有着丰富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是由她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由她的个性教养来调节的,并带有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烙印”[11]。脂砚斋在“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后批道:“此时处此境,最能越理生事,彼竟不然,实罕见者。”

三、才与德的不同命运

王熙凤、李纨两妯娌的不同价值取向,与出嫁前的家世背景、家庭教育关系极大。

第十六回,王熙凤对赵嬷嬷夸耀:“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因此,她尽管没读什么书,但得开放风气之先,颇有些见识和阅历。不过,她没有像李纨那样系统地接受女教的熏染,且与一般的女孩也不同,取了一个男性化的名字。凤凰是传说中的瑞鸟,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这一名字,体现了长辈希望她雄健刚强,有王者之气。所以“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唤作“凤哥儿”。这使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习得了男人的行为模式。如此,她头脑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相对减弱,个性意识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家庭环境对她的压抑较小,又激发了她的潜能,使她获得了当时男性才可能具有的一些聪明才智。之后,由于假小子角色的惯性和延续,使得她的性格和行为与实际性别所应遵守的社会规范格格不入。两种性别角色矛盾冲突的结果,就表现为她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既有无视、不恭,又有认同、顺从[12]。萨孟武在分析“妇女握权,何以发生祸乱”时,甚至认为“妇女纵曾读书,也是一知半解,不识大体。且深居闺房之内,不知外间情形,一旦有权在手,便为所欲为,重者祸国,轻者害家,凤姐就是一个例子”[13]。

“末世凤凰难自舞”,王熙凤的能干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相反,却为她的不幸结局埋下了伏笔。一个女人能够成为大家族的当家人,必定要有强硬的靠山和出色的才能。王熙凤正是有了老祖宗贾母的宠信,才得以在贾府施展其才能,并在某些事情上一手遮天。后来贾母撒手归西后,贾府上下就开始对她不满。在办理贾母后事时,那个“威严”得让众人服帖的凤姐已不复存在,尤其是对她一向耿耿于怀的邢夫人从中掣肘作梗,让她威风扫地,“力拙失人心”。此后,她的命途就一落千丈。可见,“她虽聪明但是不智慧,她没有那种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因为她老是把鲍二家的、尤二姐之类的看成她的主要敌人,其实她主要的敌人是邢夫人,这一点她没有看清楚”[14]。

王熙凤的判词中云:“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最后落到被休弃的下场。“王熙凤用她的才智证明了她是个强者,命运却又证明她仍然只不过是个弱女子。她将人人玩于她的股掌之上,最终却也未能逃出封建社会与封建礼教的股掌。所以王熙凤作为一个女人,是不无令人同情之处的,作为一个坏女人,却是叫人恨得牙关挫的”[15]。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她的“才”惹的祸。男权社会是不会容许一个女子光芒外露的。凤姐的锋芒毕露,不仅违背了温柔和顺的妇德规范,并且有意无意间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在尤二姐的问题上,对贾琏所造成的伤害太深。当她失势的时候,邢夫人、贾琏等就跟她来了一出秋后算账。

李纨之父李守中,身任国子祭酒一职,是个学官。为使女儿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媳妇,他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她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第四回)。连女儿的名字也要体现出妇道,可谓用心良苦,期望殷切。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规范,对李纨的气质、心理和性格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可见,“李纨式的清心寡欲自然是旧式女教的结果,而这种模式是极富代表性的”[16]。

对于一个深宅大院里的寡妇来说,随分从时,老实安分,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李纨深知自己的处境,沉静谦让,与人为善,小心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她明白“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以守礼尽责为自己获得了生存空间,赢得了人格尊严,全族上下没人敢轻视她。如果说王熙凤是凭借其威严让人屈服,那么李纨则是以她独有的德行让人敬服。

青年失偶的她,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理念,将陪嫁来的、贾府分配的丫头都打发掉,只留下素云、碧月二人,以致有时家务事都忙不过来。她体贴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平儿无端被贾琏夫妇打骂时,她将平儿留在自己住处。第二天,当着众人的面训斥王熙凤,逼着她给平儿道歉。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家庭中,李纨不惧凤姐的威势,掷地有声地说出自己的感想,是需要一定胆识和气度的。子曰“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李纨大概就是这样的“仁者”。所以,后来在众人为宝玉、宝钗成亲而撇下黛玉时,只有她多次来到潇湘馆探问,并妥善处理后事,为绛珠仙子魂归离恨天略添一丝安慰。

“从表面上看,李纨不像王熙凤那样风头出尽,但实际上,由于李纨的情商比较高,她实现了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做一个形如‘槁木死灰’的典型的寡妇”[17]。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李纨的与世无争,才让她成为红楼女性中结局较好的一人:儿子贾兰后来考中功名,当了大官,她也因此被封诰命夫人。只是不久,贾兰就“黄泉路近”了。李纨青年丧夫,晚年丧子,孤苦一世,“珠冠凤袄”不过是“枉与他人作笑谈”。还有一说,李纨在贾兰中举后即死去。人生无常,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留下的只是个让后人钦敬的“虚名”。后四十回的所谓“苦尽甘来”,“兰桂齐芳”,显然不合曹公原意。

其实,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最初本意,并不是“反才”,而主要是“正德”。这句话,最早见于明代陈继儒的《安得长者言》中,并注解道:“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可到后来,往往与“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性别文化训条一起被符号化,成为传统社会压抑女性才情、胆识的主要罪责之一[18]。王熙凤除了天生的相貌外,其他方面显然没有李纨好。女子才能的过于突显,无疑会给男子施加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眼中钉”;而那些恪守妇德的温顺女子,反倒较易得到社会的容纳和肯定,命运也往往会好一些。所以,涂瀛以为:“李纨幽闲贞静,和雍肃穆,德有余也,而不足于才。然正惟无才,故能暗淡以终。”(《红楼梦论赞》)凤姐与李纨的命运是如此,黛玉与宝钗、晴雯与袭人的命运,也都是这样。

[1]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96.

[2]何其芳.论《红楼梦》[A].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626 -627.

[3]苏兴.王熙凤杂话[A].文学评论丛刊(第5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308.

[4]张曼菱.张曼菱评点红楼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7.

[5]宋歌.楼外说梦——论红楼女性[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142.

[6]邸瑞平.红楼撷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1.

[7]刘宏彬.金陵十二钗中六对人物形象的矛盾组合[J].红楼梦学刊,1990,(4):59 -60.

[8]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31.

[9]段江丽.贾府的少奶奶——李纨、尤氏[A].话说《红楼梦》中人[C].武汉:崇文书局,2006.330.

[10]王朝闻.论凤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92.

[11]张云.论李纨的生存智慧[J].红楼梦学刊,2007,(2):155.

[12]余皓明.王熙凤形象的独特文化内涵初探[J].红楼梦学刊,1995,(3).

[13]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8.

[14]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08.

[15]薛瑞生.机关算尽太聪明——王熙凤论[J].红楼梦学刊,1995,(2):66.

[16]吕启祥.红楼梦寻味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33.

[17]王意如.红楼纷华话处世[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133.

[18]刘丽娟.“女子无才便是德”考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9,(5).

猜你喜欢
凤姐红楼梦
势均力敌,也有友谊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05:38:26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18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凤姐的妙计
幽默大师(2020年10期)2020-01-03 17:17:58
向“凤姐”学习批评艺术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4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
WHAT A TANGLED WEB WE WEAVE...
汉语世界(2016年2期)2016-09-22 11: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