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婵婵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北京 102206)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员在培养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进一步限制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发展。具体可以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出现过高的定位,只将教会学生理论知识作为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对于教会学生该怎么样在实践中去运用这样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的做法最终就会造成会计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不能相符合,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很难就业,用人单位经常抱怨毕业生没有很强的动手能力,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够委以重任。毕业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这肯定与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有莫大的关系。
会计教学主要针对教育会计专业知识展开,通常情况下,在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的前提下,完成整个教学,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也会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永远都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实践课安排较少,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趋于形式,同时每一科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都属于各顾各的,其中包含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例如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都存在内容交叉的现象,怎么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就显得很有必要。课程体系安排的不合理,肯定会减少实践教学环节,所以,总是会走一个过场,不能达到较好的实践环节效果。
会计教学还是采用板书的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也就是采用教师写、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开展会计教学,这使学生的动手尤其是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同样也是侧重于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而实务操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案例讲解的结合也不是很多;或者集中进行理论的讲解,当讲完所有的理论知识之后,才开始集中进行实践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会计理论和实践之间本身该有的统一性就完全不存在。
一支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都具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会计专业培育应用性人才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双师型”的教师,就不会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都是在毕业之后直接担任教学任务的,没有进行过任何实践的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不能够与实践有效地结合。所以,会计专业应该将重点放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上。
知识与技能并重是会计素质教育内涵的一个方面。社会对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业务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会计教学要紧紧围绕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这一目标,把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将会计实务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在讲授理论课过程中要配置相应比例的实操课,让学生进行财会业务模拟操作。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按照“学会、掌握、熟练、灵活运用”四个层次。通过建立和完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着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技能。综合模拟实验可缩短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会计人员是会计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维护者,会计的职业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当前,社会失信问题相当普遍,欺诈赖账,偷税漏税屡见不鲜,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诚信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是我国会计行业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将对我国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产生重要影响。为此,要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高校会计教育的始终,教育学生爱岗敬业、熟悉法规、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处理各种会计事务。
会计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会计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目标。加强应用性会计实践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任何专业教育都应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当前与未来的需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应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增强专业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在实践内容的安排上应突出加强基础实践,整合专业实践,拓展生产实践,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到企业、商业部门、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金融、税务等单位实习,然后互相交流实习体会,通过实习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将来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认识。
参考资料
[1]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03).
[2]施海丽,高珍.培养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路径的探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3]石沁禾.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08).
[4]卫黎.浅谈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9).
[5]江周贵.浅谈高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