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路径提升

2013-08-15 00:51
世纪桥 2013年3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建设文化

金 婷

(沈阳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沈阳 110102)

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新的历史时期统战工作作用重大,地位重要,仍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法宝。”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汇聚的地方,以高校为背景的统战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充分发挥高校统一战线在沟通党内外、联系海内外、团结社会各界人士方面的重要作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统战文化建设,不断拓展和提升高校统战文化的路径建设,为高校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撑。

一、高校统战文化的内涵

“我国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300多所,各类高等教育规模超过2500万人,教职工200多万人。”[1]在我国的知识分子中,党外知识分子约占其总数的70%,而高校汇集了大量的党外知识分子。高校不仅是知识分子的汇聚地,也是统战对象相对集中的地方。可以说,“高校在空间上是浓缩的社会,在时间上是未来社会的预演,在结构上是精英汇聚的地方,在动力上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资源。”[2](P.314)因此,高校作为输送党外代表人士的“源头”,其统战工作在我国实现多党合作、巩固执政基础乃至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统战文化是指以高校为背景开展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在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新发展的重要成果,是高校内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等爱国人士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在长期的统战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形式。高校统战文化是以“和合思想”为核心,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以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谐等为基本内容。同时,高校统战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根本任务,唱响时代主旋律,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求同存异、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充分发挥高校联系广泛和人才荟萃的优势,构筑和谐共融、团结友善的教学、科研环境,为服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高校统战文化的功能和特征

(一)高校统战文化的功能

1.凝聚功能。高校统一战线成员中汇聚着大量的党外知识分子,尽管他们来自不同党派,联系着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信仰和国籍,但通过各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原则指导下,把和谐理念灌输给广大统战成员,使广大高校统战成员对其所在的组织产生极大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正是这种无形的集体“文化无意识”,成为统战文化巨大的向心力和价值取向,也是高校统战文化凝聚功能的集中体现。

2.导向功能。加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立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高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并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轨道中。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使团结、友善、合作、互助、关爱的理念化为自觉行动,推动高校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真正实现尊重差异的大团结、大联合。

3.协调功能。高校是一个准社会系统,高等教育系统中也存在如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教学与科研等诸多矛盾。同时,当前各高校普遍实行了教师聘任制等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势必会在教职员工中产生一系列不和谐因素。在当前矛盾凸显期,如何对多元的利益主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进行协调,如何通过沟通协商、互谅互让来缓和矛盾,实现共赢,这就需要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的统战文化彰显协调矛盾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4.激励功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具有学历高、人数多、参政议政能力强等特点。除教学外,他们专注于某一专业领域,潜心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并转化成生产力。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个关系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重视广大统战成员的主体地位,从而将广大统战工作对象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增强统一战线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高校统战文化的新特征

1.文化资源的整合性。高校统战对象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是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利用人才荟萃的资源优势,通过“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团结联合”的思想主题,“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深刻挖掘文化资源的人文因子来实现人们对统一战线的文化认同,为党的制度整合、组织整合提供坚实的价值基础。同时也为统战工作实现“联合”的主题输送精神食粮。

2.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近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已经大大改变了传统统战工作的方式、方法。众所周知,高校是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沿阵地,也越来越成为文化舆论交锋的主战场。因此,各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必须延长“手臂”,广泛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努力筑好统战文化的宣传阵地,提高统战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3.表现形式的灵活性。新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战文化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各高校通过社团、研究会等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学术研究交流会、画展、摄影展、文艺汇演、联谊会、座谈会等,并利用校园网开发网络统战功能,积极推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进网络,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为中华民族的新时代精神气象在高校师生中得以延展搭建平台。

4.传播手段的柔和性。现阶段,统战文化正逐渐削弱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显得更加温和、中立、含蓄。在高校统战工作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中,其统战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审美等多元学科的文化因子,并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增强了高校师生对统战工作的认同感,不仅使广大统战成员受到熏陶和感染,感受到统战工作的实在和亲切,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统战文化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统战工作真正面向学校,融入师生,扎根基层。

三、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路径提升

(一)完善机制,健全制度

高校统战文化建设要实现新突破,其工作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其一,要转变工作思路,改变过去统战工作单纯由统战部门负责的工作模式,树立全新的统战理念,建立健全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基层院系各负其责、共同配合,校内各群团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大统战格局。”[3]其二,要健全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统战工作。实践证明,搞好统战工作,关键在于制度建设。邓小平曾说:“要使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或注意力改变而改变。”高校统战部门既要对现有工作制度进行总结与完善,更要秉承与时俱进的思想,针对新时期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深入调研,努力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如各高校应广泛建立健全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的政治诉求机制,包括高校党外人士意见的征求制度,向高校党外人士传达我党重要精神、文件及参议制度,建立同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制度以及建立支持党外人士发挥作用制度,为其提供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条件。

(二)坚持以人为本,凝聚各方力量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本,也是做好高校统战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高校是人才汇聚之地,统战对象各有特点,对统战工作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追求大团结、大联合的大统战前提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各方利益,关注高校各党派人士多方面感受,针对他们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给予人文关怀。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与和谐的人文环境,使知识分子特别是党外知识分子学有所用。以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实意地为广大统战成员做实事,解决他们工作的后顾之忧,从而将高校的广大统战工作对象团结在一起,增强统战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提高高校统战工作的民主性

统一战线是我国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统一战线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高校统战作为我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也愈加向前发展。高校作为知识分子聚集之地,也是我国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通过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提高高校工作的民主性来推进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工作。当前形势下,高校应进一步推广民主治校、民主办学、合作议事、参政议政等民治制度,减少官僚主义作风,增加沟通与协作,进一步丰满民主形式,进而推动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统战工作中的作用

随着中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网络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时事,表达诉求的重要途径和大众舆论阵地。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单纯依靠传统方式显然已经难以奏效。各高校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必须及时革新统战工作方式,依靠新媒体推动统战工作的实施已经成为当前统战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高校统战文化建设更应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作用,让新媒体成为宣传统战文化、传达主流信息、汇聚民意的有力工具。

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广泛应用的当下,高校统战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并高度重视新媒体给统战工作带来的变化,充分利用新媒体具有的开放、快捷、互动的特性,加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

另一方面要健全网络统战工作机制,广泛应用网站、Q Q、微博、博客、微信、飞信等新媒体,建设高校统战网站、建立统战Q Q 群、开通微博、编辑手机报并通过短信群发等形式开展高校统战文化的建设工作。

[1]夏志学,王二青.关于高校统战工作前瞻性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

[2]林尚立,肖存良.统一战线与中国发展[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姜捷.新时期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08,(5).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