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由传统媒体时代,进入以网络为平台,数字化传播为基础,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与思想无可避免的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辅导员作为学校基层教育者与管理者,只有牢牢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努力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如何面对、认识、使用新媒体,完成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
依托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新媒体时代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空间上的封闭,一方面打破传统媒体时代的身份界限,利用博客、M SN、BBS、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获得者、传播者、发布者,可以自主的同他人进行在线交流,从“新闻消费者”转变为“新闻生产者”,实现了真正的平等,达到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中进行平等交流。尤其是3G手机的普及以及功能上的不断创新,进一步实现了技术上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随着博客、M SN、BBS、电子邮件、手机网络等的广泛应用,新媒体时代颠覆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接受中的单向性和被动型,实现全面的双向交流和适时互动。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获得者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信息,另一方面信息提供者可以及时接受信息获得者的反馈。这种适时的双向和互动使得个人的主体性大大加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创造力,同时也为新信息和新知识提供了宏大的生产群体和广泛空间。
依靠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时代信息制作与传播的速度更加快捷。传统媒体如报纸,需要经过稿件的文字录入、图片扫描、计算机组版、激光照排、制版印刷以及投递等多个环节读者才能阅读到信息;广播电视则需要经过前期拍摄、后期制作播出等多个环节。这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设备做基础,还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新媒体传播则不然,只需要输入信息,就可以直接将信息传播出去,不需要太多的中间环节。对于时效性较高的突发事件,完全可以在事件发生的时候立即通过网络将信息传播出去。此外,网络对于信息的更新也非常方便。信息传播具有较好的即时性。而且受众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使得信息传播具有较好的广泛性。
新媒体时代,虽然个体交流互动更加活跃,虽然信息传播快捷广泛,是“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时代,然而从本质上看,开放程度是以个体的自愿为前提。这一特征决定了个体的思想建构依然保持独立性和交互的自由性,也正因为思想建构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使得在新媒体时代建立个体思想的公信力和道德责任意识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在新媒体时代正确引导个体交往。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在时尚浪尖上的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之一,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的新媒体技术。
90后大学生很小接触新媒体,使用手机浏览新闻、更新个人空间、登陆网络学堂、关注亲友网络动态以及同好友保持联络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两课、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以及党校和团校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互动性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同新媒体活动的多元、开放、自主、自由相比,新媒体活动更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娱乐需求,从而要求辅导员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即时、广泛,新闻发布越来越简单、快捷,深度报道越来越少,由于大学生本身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价值观,因此在接受信息时容易先入为主的接受媒体观点,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入分析,更易偏激、冲动。借助新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各种现象、观点、思潮在网络上激烈碰撞,更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提供给学生的虚拟空间,使得学生在发泄个人情绪时无所顾忌,利用网络造谣、诋毁,甚至利用网络从事违法乱纪活动,造成恶劣影响。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使得不良信息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范围影响到青年学生。笔者亲历一女生由于一件小事对一男生心存不满,将造谣谩骂的匿名短信群发给男生的诸多老师及所有同学,对该男生造成极大地困扰和伤害。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信息量大且质量参差不齐、各种观点和声音都能呈现、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这都要求高校辅导员及时把握网络舆情,加强正确引导。
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特别是美国,历来重视投入与产出比,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也不例外。传统的电视、广播等传播手段容易受到政策、技术的限制,很难实现全球性的传播。而新媒体的技术破解相对简单,所以它成为西方国家用以进行意识形态攻势的阵地。美国前任驻华大使、现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洪博培在一场总统选举的党内电视辩论中就明确说,应联合他们的盟友和中国国内的支持者,这些人是被称为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中国有5亿互联网用户,有8000万博主。他们将带来变化,类似的变化将“扳倒中国”。这虽然是美国人的一厢情愿,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者敲响警钟,要积极抢占新媒体阵地。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要求辅导员必须转变固有观念,正视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充分认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辅导员要转变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权威身份,树立平等意识,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和前提下与学生完成沟通和交流。辅导员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信息接收习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要转变说教和灌输的教育模式,利用新媒体的新平台,加强引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工作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可以利用广大学生多数拥有电脑和手机的有利条件,借助学生关注的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通过专题新闻、学术讲座、热点讨论、辩论演讲、榜样宣传等形式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搭建信息平台,寓教于乐,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把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学生的头脑里,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利用E-mail、QQ、MSN、BBS、博客、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同传统的班会、座谈会相比,借助新媒体,学生更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通过这条新渠道,辅导员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舆论资源,一方面,要主动关注大众传媒和舆论生成空间,及时掌握舆论资讯,积极开展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研究,通过舆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发现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疑点、焦点”问题,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辅导员要主动担当舆论形成的“把关员”和“意见领袖”的角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意识,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优势,发挥舆论引导在大学生政治立场和道德观念中的重要作用,以“意见领袖”的角色担当强化正面舆论的影响力,克服负面舆论的不良影响。
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主要包括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包括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体、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于辅导员来说,提升媒介素养并不仅仅是“说服”、“传递”信息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鉴别”、“筛选”、“评价”、“引导”能力的提升、完善。辅导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道德文化素养和自身媒介素养,做到既熟悉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又能掌握传播学理论,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易连云,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4).
[2]钱珺.浅谈微博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3]赵曙光.公共舆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J].中国报业,2011,(10).
[4]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