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健,卢士樵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图书馆,广东珠海 51908 5)
《论语》一书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之作,是孔子思想集大成之作。正确理解和精确解读《论语》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第一要素,如果不能对其作品中的每字每句都理解正确,将会对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障碍。
很多人以为“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是源于孔子之语。事实上,是战国的思想家告子所说。《论语》一书总共20篇,406章,共有21个“色”字。纵观这21个“色”字,含义各有不同。但是,却没有一个“色”字具有“女色”或“性欲”的意思。那么,每个“色”字都是什么含义,哪些“色”字又被误解呢?以下作详细分析论述。
(一)表示“脸色”或“表情”的“色”
1.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第二)译文:子夏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尽了孝道?”孔子说:“难在子女(承顺父母意愿)的脸色上。如果有事情,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让年老的先吃,这就是孝了吗?”
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公冶长篇第五)译文:子张问孔子:“楚国的令尹(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子文,三次被任命为令尹,他并没有表现出快乐和高兴;三次被免职也没有表现出报怨。”
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乡党篇第十)译文:国君召唤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的脸色立刻庄重、严肃起来,脚步轻快如飞。
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乡党篇第十)译文:走进朝廷大门,他的仪容十分恭敬,好像无处容身。站,不站在门中间;走,不踩门坎。经过国君坐位,神色立刻庄重严肃起来,脚步也快,言语好像中气不足。
5.见齐衰者,随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随亵必以貌。……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乡党篇第十)译文:见到穿丧服的人,即使关系很密切的人,也一定要态度严肃。见到官员或盲乐师,即使是经常在一起的人,也一定要有礼貌。……如果有丰盛的宴席,一定要表情变得庄重,恭敬地表示谢意。遇到迅雷大作也要改变神色以示对天的尊敬。
6.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乡党篇第十)译文:拿着本国君主所授予的圭(玉器),恭敬谨慎地,好像举不起来。向上举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给别人。面色矜庄,战战兢兢,脚步紧凑稳重,如脚下有物相坠,循着一直向前。
7.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宪问篇第十四)译文:孔子说:“贤者避开乱世,次之避开一地,再次之避开人的脸色,更次之,避开别人的难听之言。”
8.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篇第十六)译文:孔子说:“侍奉君子应该注意不要犯以下三点过失:没有问到你的时候你就说了,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对方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9.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氏篇第十六)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个方面要思考:看人看事是否看清楚;耳朵听人说话是否听得明白;脸色表情是否温和……”
1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篇第十二)译文:子张问孔子:“读书人怎样做才叫做通达?”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不管在国家做官还是在大夫家做事都一定要有名望。”孔子说:“这叫名望,不是通达。所谓通达的人,品质正直,爱好礼仪,善于察颜观色,对人礼让。”
(二)外表、形象之“色”
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先进篇第十一)译文: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要看他是真君子还是外表庄重之假君子。”
2“.……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篇第十二)译文:“……那些有虚伪名声的人,外表有“仁”的样子,其行为却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自居而不惧惭愧。这样的人在国家或在公卿处必会骗取名望。”
3.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篇第十七)译文:孔子说:“表面强硬,内心懦弱,若用坏人作比喻,恐怕像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三)态度之“色”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泰伯篇第八)译文:“修正你的表情,不要显得粗暴和傲慢;端正你的态度,要表现出诚实可信。”
(四)眼神儿之“色”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乡党篇第十)译文:眼神一动,雌雉举身而飞。
(五)颜色之“色”
食饐而鍻,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乡党篇第十)译文:粮食陈旧变味,鱼和肉腐烂,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
(六)文章之修饰—润色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篇第十四)译文: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第一)对于“贤贤易色”中的“色”字,很多人都解释为“女色”。比如陈国庆解说《论语》:子夏说:“重贤德而轻女色;……”
把“易色”解释为“轻女色”。显然不妥。1“.贤贤”不是指重视贤德,其实是向贤德之人学习的意思,即“见贤思齐”之意。应解释为“重视向贤德之人学习,丰富道德修养,以德养心。”2“.易”的字义不是“轻视”,而是“改变”、“变换”之意。《说文》:“日月为易”。日为阳,月为阴,“日月为易”即阴阳之变换。3“.色”字不是指“女色”而是指“脸色、容颜”,确切地说是表示“气质”。
整段的意思应为:孔子说:“见贤思齐以修德,可以改变你的气质,也可以改变你的行为,做到:侍奉父母能尽全力;服侍君主能敢于献身;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这样的一个有德之人,尽管他可能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正规教育’,我一定会说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二)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篇第九)
一般译为:“我没有见过爱好美德有如爱好美色的人。”如李炳南《论语讲要》:“好色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气,这习气有深浅之分。好色的习气越深则愈不能好德。”
实际上,“爱美色”与“好德”没有必然的联系。爱美为人之共性。德高之人未必不爱美色,爱美色之人未必无德。因此这里的“色”字不能理解为“女色”,而理解为“外表”、“形象”则更为贴切。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外表之美与内心之美的关系。“好德”表示内心之美,“好色”表示外表之美。多数人爱外表之美胜于爱内心之美。因此孔子才感叹:“没有见过有哪些人爱内心之美胜过爱外表之美”。
(三)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知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其一是在少年的时候,要戒‘色’,其二是人到中年要戒争斗,其三是进入老年不要再重得失。一般认为,词句中的“色”是“女色”、“性欲”的意思。纵观全句,“血气”在这里是精力、血性的意思。“色”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外部形象,是“脸面”、“面子”的意思。指在年少的时候,性格还没定下来,容易产生攀比之心,如与同伴攀比漂亮、比穿着华丽、比家庭富贵、比家长社会地位之高低等。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传统保守的时代,是“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举行“成年礼”以后才可以由父母作主成亲。显然如果将此处的“色”理解为“女色”,是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条件的。
(四)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一)
多数人解释“巧言”为“能说会道”。解释“令色”为“以色示人”。如李炳南《论语讲要》:“此章谓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鲜仁之人,难于共事。巧言,善于辞令。令色,以容貌悦人”。李炳南解释这句话中“色”的意思为:面色,外部形象。
此中的“巧言”的确表示能说会道,语言动听。但是,根据文意“令”应该理解为“善良”、“美好”之意。色应是“表情”的意思。
此句意思是:“花言巧语,伪善的表情,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孔子认为,仁者必须忠信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故以“巧言令色”为违背仁德的表现。
结论:在《论语》一书中,无论是孔子或其弟子,在文章中都没有表达过“女色”或“性欲”的思想。通过以上分析归纳,获知《论语》中的“色”字具有脸色、容貌、外表、形象、神态、颜色、表情、眼神儿、态度等多种含义,但是绝对没有“女色”或“性欲”之意。
古代文献中的“色”字涵义非常丰富,不能仅凭近代的会意,就武断地认为它表示“女色”,而应该从全文的内容考虑,综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最终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思想。
[1]李炳南.论语讲要[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2]何新.论语新解[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罗炳良.论语解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陈国庆.论语[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5]魏冬,李晋晖.《论语》中“礼”的意义和作用[J].飞天,2010,(20).
[6]陈来《.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7]陈少明《.论语》的历史世界[J].中国社会科学,2010,(3).
[8]朱周斌.浅论孔子仁的思想[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