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罡 刘秀伦 侯治水
(1.2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 400065;3.吉林大学 吉林·长春 130012)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宗教信仰是以“神”的观念为核心,以对神的崇拜为特征,以天国与尘世、灵魂与肉体、善与恶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为精神背景说展开的社会活动、精神活动和文化活动。[1]人如果没有信仰,就如同航海船没有指南针,会迷失方向。同样,社会也需要某种共同的信仰以保持它的基本稳定和发展的连续性。近年兴起的“青年宗教热”,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他们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不仅关乎到其自身能否健康成长、成就事业,也关乎到国家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通过信仰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宗教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为了改进和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相关问题,我们对重庆邮电大学、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大连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分析,发现一些规律和问题,对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有一定的意义。本次采用问卷随机抽样的方式,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1638份,有效率为96%。
梁启超说过,信仰是神圣的,信仰是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2]没有信仰或信仰混乱,一个社会就会缺乏凝聚力。然而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常教育、逐步积淀的过程。
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给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烦恼。一些大学生不能有效地用实践这座桥梁来沟通理想和现实,在面对就业、买房、养老等压力时,一部分大学生会感到焦虑和不安,进而寻求某种超自然能力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灵魂上的守护。在“您在遭遇挫折或困难时的做法”的调查中,有10.6%的同学选择“到寺庙或教堂烧香拜佛祈求保佑”;4.9%的同学选择 “找宗教人士帮助”;3.9%的同学选择“找算命先生算命占卜”。这样的思想倾向,轻则扭曲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不思进取,重则导致他们思想偏激,对自己及他人造成不良的影响。只有科学地认识世界,才能更合理地改造世界,更科学地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可以让大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把握客观世界变化的实质。
宗教以其对人生、自然独特的诠释和探究,以对探索浩瀚宇宙、人生真谛无果时的解释,为人类死后的灵魂给予了美好的承诺,满足了人类的诸多情感需要,因此为一部分人所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本质上是不科学的,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文明极度进步和人们思想觉悟显著提高时,它便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现象最终会走向消亡。因此,现阶段我们要看到宗教对于约束个人的行为习惯、关爱生命的道德品质、团结信教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引导传统信教地区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信教习惯,切实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提高大学生辨析宗教与邪教的能力,避免不同信仰的大学生发生误解和冲突,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主流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支配着信徒的社会和精神活动,并以此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在世界历史上,我们屡屡看到一些强大的帝国崩溃了,一些显赫的教会组织衰微了,一些民族灭亡了,一些文明湮灭了,它们大都是因为伴随着自身的信仰出现了危机,于是那些以此为灵魂的机体便逐渐枯萎直至消亡。任何信仰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不在深层次与民族情感相契合,无论是通过暴力手段,还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手段,都不可能成为这个民族的主流信仰,不可能从本质上影响到这个民族的精神、思想、气质和命运。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的主流信仰,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但是当今中国社会多元化信仰格局已趋形成,这就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质,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付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使大学生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果,从而达到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信仰的作用。
麦克斯·缪勒说:“一切真正的科学均以分类为基础,只有我们处于不能成功地对各种信仰予以分类的场合,我们才会承认宗教的科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3]由此可见,宗教是非科学的,但宗教以其对知识的终极解构,对大千世界复杂与自我心灵的平衡,对人类面对浩瀚自然无助的精神支撑等特点,对求知欲、好奇心较强的大学生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因此,了解他们的信仰状况,尤其是宗教信仰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 “您是否信仰宗教?”的调查中,22.3%的大学生选择“是”,其中新疆、西藏等地区信教人数占大学生信教总数的11.9%。汉族占信教人数比例的10.4%。在 “您是否信仰宗教?”、“您信仰的宗教是什么?”的交叉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教大学生中,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新教)的比例分别为60.8%、18.4%、15%,合计占信教大学生的94.2%,而信奉道教的大学生只占信教大学生的1.8%。佛教自两汉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形成了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几大派系,源自古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加之众多的佛教寺庙、佛教传说、与佛教有关的艺术作品以及相关的祭祀风俗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被小部分中国人所接受。伊斯兰教大致在公元651年唐朝永徽二年传入中国,信教群众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派系主要是逊尼派。来自于这些地区的大学生,受地区、文化、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信教时间较早,对于宗教教义比较了解,信教虔诚度也相对较高。基督教大致在唐朝传入中国,信奉基督教的大学生以汉族为主,一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文化、艺术、经济等影响而信奉基督教,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受父母影响而信奉基督教。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信教行为仅局限于个人,在“你是否会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宣传宗教”的调查中,从未传教的同学占了57.3%,经常传教的仅占4.9%。这种现象如李向平先生所述:“中国宗教从传统到现代,都大多具有体制宗教与扩散宗教的基本特征,所以大多数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特征也是如此,他们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却不一定要归属于某一个具体的宗教体制,他们宁愿以自己私好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信仰和信仰模式,从而使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实践方式呈现为一个私人的、神秘的、难以社会共享的信仰特种。”[4]大学生皈依宗教大多与家庭、地区因素及个人生活困境有关。在“如果跟你关系要好的同学、朋友们都有信仰宗教,那么你会选择信仰宗教?”的调查中,61.4%的同学选择了“不信教”。在“您认为自己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家庭因素、民族传统、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的选择比例最高。信教大学生中,家长不信教的只占11.8%,其余为父母双方或者至少一方具有宗教信仰。来自新疆、西藏等传统信仰宗教地区的大学生占信教大学生总数的11.9%。在“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宗教的?”的调查中,选择“传教士或周围信教的人”的占了35.6%,新闻媒体和网络也是大学生了解宗教的主要渠道,分别为26.4%和24.4%。
宗教虽然被马克思称为“精神的鸦片”,但是宗教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情感的需求,影响着一部分大学生。做好宗教相关工作,处理好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维护社会稳定。江泽民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具有双重性,要“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5]因此,了解信教大学生对于所信宗教信仰以及国家相关宗教政策的熟识度、宗教教条对信教大学生的影响力,及时了解、发现和解决相关问题是必要的。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以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都有一定的认识,85%的大学生能够区分清楚宗教与邪教的区别,仅有3.4%认为宗教和邪教没有区别。在面对有人利用宗教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分裂活动时,90%左右的同学会予以制止。可见,在大学生信教群体中,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相关问题。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承载着这些知识的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信教大学生懂得只有首先爱国,才能真正谈得上信教,只有国家繁荣富强,才会有宗教活动的健康开展;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的科学精神,尊重客观规律,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地防止和抵御错误宗教观念以及各种有神论的侵蚀,增强其信仰选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加大宗教信仰的宣传力度并开设相关课程、讲座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授宗教文化知识,既可以借助这些方式进行信仰教育,又可以满足大学生学习宗教知识的兴趣,揭开宗教神秘的面纱,帮助大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还可以揭穿邪教、封建迷信和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实质,防止善良的大学生误入歧途。
各高校在大学生宗教信仰相关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相关宗教法律的介绍、规范大学生信教行为、引导信教大学生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一些想通过宗教来危害国家和人民的的人以利用的机会。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逆境的加剧会使人回想到宗教。”[6]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在物质和精神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关心,给予生活困难大学生帮助,在心理方面对大学生给予引导,对大学生关心的恋爱问题、就业问题设立专题讲座,增强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苦难的能力;其次,对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予以登记,加强对此部分群体的宗教法律知识普及、推荐相关宗教活动场所、编写宗教相关书籍,压缩非法传教、邪教活动的空间,净化大学校园;第三,设立专业辅导机构,对于信教大学生给予指导,管理信教大学生,以加强对信教大学生组织上的关心;最后,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是国家和社会坚实的力量。因此,在发展学生党员时,对于笃信宗教和有浓厚宗教情感的大学生,不能吸收。
当前,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彼此沟通的重要手段。在“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宗教的?”的调查中发现,通过“网络”了解宗教的人占25%。如果有人通过网络传播宗教,27.6%的人表示会受影响。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娱乐资源,对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因为互联网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在内容审核、相关法律制定方面还有待加强,这就给一些想利用宗教达到某些不正当目的的人以机会。有些人打着上帝的名义,采用造神、诱导、立誓、恐吓等手段,玩弄偷换概念、避重就轻等花招,利用当下社会转型、民众缺失精神寄托的空子,进行邪教的传播。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极其容易受到邪教的蛊惑。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占领网络信仰教育阵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利用网络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信仰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信仰教育的合力,从而达到加强信仰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大学生无论按哪种标准划分,无论其有何种信仰,最终都必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因此,需要解决如下问题:首先,对于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应自觉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能抱有抵触情绪。因为信教与非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全国人民达到小康,复兴中华民族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目标;其次,对于大学生党员,虽然公民具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员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彻底的无神论。大学生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最后,大学生还要明确区分邪教与宗教的区别,当有人利用邪教对我国进行分裂活动时,应坚决制止。
知识会变成信仰,信仰反过来又点燃起强烈的求知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认识,但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教师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多好的观念和理论,一旦强行灌输,就成了教条。硬性灌输不但不能吸引大学生兴趣,甚至会引起反感情绪,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影响信仰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以及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方法,畅通教师与大学生间的沟通渠道,包括课上、课下沟通,加之适当方式、适中强度、适时的激励手段,从而达到增强信仰教育的吸引力、激发大学生自身学习的需求的目的。其次,信仰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关案例应该结合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题教育,以便于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切身感受为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认同,才能在思想上对科学信仰坚信不移,进而在最后内化为自身行为的准则。
[1]冯天策.当代主流信仰的情感变迁及价值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40.
[2]李洪峰.历史的魅力[N].文汇报,2012-11-13.
[3][英]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8.
[4]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01
[5]江泽民:《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A].《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250,255.
[6][英]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