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的哈尔滨工人运动

2013-08-15 00:51
世纪桥 2013年8期
关键词:俄国中东斗争

黄 澄

(哈尔滨社会科学院地方史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对日本割地赔款。沙俄利用这一时机,以联合制日为诱饵,于1896年,诱迫清廷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允许俄国(以合办为名)在中国吉林、黑龙江地方修筑中国东省铁路(中东铁路,也称东清铁路)以达海参崴(今俄境符拉迪沃斯托克)。1898年确定哈尔滨为中东铁路枢纽和管理中心。沙俄又迫使清廷签订《旅大租地条约》,租占旅顺口、大连湾,修筑从哈尔滨到旅顺、大连的中东铁路南支线,形成一条以哈尔滨为中心,纵横贯穿满洲全境,长达2500多公里的“T”字型大铁路。

俄国在建筑中东铁路的同时,在哈尔滨兴建了附属工厂,也就是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1898年10月竣工投产,当时有员工1300余人,中国工人占80%,其余的是从俄国招聘来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1903年秋,中东铁路当局在临时总工厂附近搭成36个“人”字形的棚子,专供中国工人居住,此后,人们就俗称这个厂为“三十六棚铁路大厂”。同年,中东铁路管理局筹建新厂,1907年竣工,厂名改为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新厂占地面积8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中俄工人增至2000余人,其中中国工人占三分之二,形成了哈尔滨最早的产业工人队伍,工人阶级队伍逐步形成。1905年的俄国革命首先影响到哈尔滨,在中俄两国人民之间建立起革命联系。当年11月,在哈尔滨的俄国人以中东铁路总工厂为主要活动基地,建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工人团(布尔什维克组织)。此后,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中东铁路总工厂和铁路印刷厂等建立俄国工人联合会。1907年,在哈尔滨召开工人团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由7名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对外以“俱乐部委员会”的名义公开活动,统一领导中东铁路各工会组织的斗争。同时,俄国革命者也在中国工人中广泛宣传革命道理,帮助中国工人提高觉悟,使之成为中国人民“反对清朝专制的先锋队”。开始觉醒的中国工人同俄国工人共同行动,参加集会,帮助俄国布尔什维克散发传单和宣言。1907年1月9日,中东铁路总工厂中俄工人纪念俄国1905年革命两周年,举行罢工集会,约有四分之一的中国工人参加了罢工。5月14日(俄历5月1日),哈尔滨铁路工人在江北极乐村(今太阳岛)集会,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许多学生、市民和其它行业的工人也赶去参加。在会上,俄国工人介绍了俄国革命,中国工人揭露沙皇政府压榨工人的罪行,号召中国工人起来斗争。这次大会开了6个小时,有万余人参加。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1月12日,在哈尔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发布《告满洲全体公民书》,号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侨民和中国工人支援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这一号召很快得到支持和响应。11月16日,秋林洋行(今秋林公司)的全体职工举行罢工。11月20日,中东铁路总工厂的工人和革命的俄国护路队士兵召开代表大会,通过《承认苏维埃政权的决议》。1918年2月28日,在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中东铁路职工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讨论中国工人的组织问题,号召“团结和联合中国工人,为反对苏维埃国家的敌人,为反对中俄人民的共同敌人而斗争”。在其影响下,中东铁路总工厂的中国工人于同年10月30日建立了工会组织“三十六棚”华工维持会(1919年改称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从1918年到1920年间,中东铁路中俄工人为反对盘踞在中东铁路的沙俄残余势力,反对外国干涉者,在全线先后掀起4次大罢工。哈尔滨其它行业工人的罢工斗争也连绵不断、此起彼伏,达百余次。在中东铁路工人罢工期间,俄国布尔什维克还散发中文传单,向中国工人介绍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国内的斗争形势,宣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重大意义。这些活动,在中国工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俄国十月革命后,哈尔滨曾出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俄文报刊,主要有由俄共(布)以中东铁路职工联合会名义创办的《前进报》;《前进报》停刊后创办的第二个中东铁路职工联合会机关报《论坛报》;苏俄政府创办的《回声报》;以及由哈尔滨俄国工人士兵苏维埃创办的《劳动之声》、哈尔滨苏俄学生联盟创办的《学生之声》、全西伯利亚青年社会主义者机关报《南方社会主义革命报》、中东铁路职工联合会创办的《通报》、俄共(布)创办的《风闻报》和由原官方报纸转变为革命报纸的《新生活报》等共10余种。此外,还经中东铁路和邮局流入哈尔滨大量苏俄出版的俄文报刊和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这些革命报刊和图书,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重要媒介。俄国革命的影响,使哈尔滨的工人阶级较早地觉醒。随着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1922年改称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1928年10月改称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学校和新闻界的部分进步人士,开始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并且逐渐同工人运动相结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5月7日哈尔滨各校学生千余人上街游行,高呼“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抵制日货”等反帝口号。广大工人、店员也自动结成3 000多人的游行队伍,参加学生的反帝大示威。5月9日,哈尔滨报界冲破东北军阀的消息封锁,开始报道北京的爱国学生运动。5月10日、12日,工人和学生联合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运动,并且致电中国北洋军阀政府,要求释放被捕学生。5月24日,数千名工人与学生再次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张贴反帝爱国传单,发表演说,号召各界人民群众抵制日货。5月30日以后,从北京、青岛等地传来工人参加“五四”运动的消息。6月12日,哈尔滨工人、学生发起组成“救国十人团”,领导全市工人、店员和学生罢工、罢课、罢市。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太平桥地区两千余名窑业工人罢工,老巴夺烟草公司的千余名工人和哈尔滨发电厂等工业企业的5 000余名工人相继罢工,900多名俄国铁路工人也投入罢工行列,震惊了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和中东铁路当局,在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经共产国际同意,俄共(布)陆续派人经哈尔滨转赴中国内地,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传播俄共建党经验。许多中国内地的革命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人赴苏俄学习、探索俄国的革命经验和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大多往返于哈尔滨,使哈尔滨市成为中国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枢纽。中俄革命者途经哈尔滨时,都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和俄共的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和1920年,天津“五四”运动领导人周恩来先后两次到哈尔滨,看望他在南开学校的同学邓洁民等,共同探索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并且向东华学校师生发表演说,介绍“五四”运动情况。1921年11月,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的通知和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俄国共产党人维经斯基、马林等人的建议,决定派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到东北考察,以便把开展工人运动与建党紧密地结合起来。罗章龙在南满沟帮子、沈阳、大连等地考察之后,于1922年初北上哈尔滨。罗章龙抵达哈尔滨后,在张昭德等人的协助下,最先到中东铁路总工厂和工人生活区“三十六棚”考察。在考察中,他发现中东铁路工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20世纪初就同俄国工人一起,在反对沙俄统治者的斗争中,团结一致,举行过多次大罢工,为支援俄国十月革命,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做出贡献。同时,他还到戊通轮船公司、秋林洋行、中东铁路沿线作考察,并且与俄共(布)在哈尔滨的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在同工人接触中,罗章龙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介绍中国工人运动的情况,号召工人组织起来,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罗章龙返回北京后,写出《关于东北工人状况和在东北建党建工会的报告》,向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人作了详细汇报。他认为哈尔滨是东北工业发达地区之一,产业工人数量多而集中,都是当地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破产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直接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特别是由于中东铁路这个特殊条件,较早地接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觉悟程度比较高,有强烈的革命性,并且不断地进行着斗争。罗章龙建议,派专人到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和筹建党的组织。

1923年3月后,中共北京区委派陈为人、李振瀛来哈尔滨开展革命工作,在工人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介绍马克思主义。同年10月中共哈尔滨组成立。从此哈尔滨工人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25年各业工人纷纷成立工会组织,开展反帝反军阀反剥削的斗争。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市各业工人、店员罢工罢市,抵制日货,开展募捐活动,支援上海工人反帝斗争。1928年中共满洲省委制订《秘密工会章程》,规定工会的宗旨是“团结工人阶级,维持生活,改善待遇,增长知识,联络感情”。1929年9月刘少奇来哈尔滨领导工人运动,号召推倒黄色工会(资产阶级控制的工会),建立赤色工会。1930年1月铁路总工厂9个分厂工人召开代表大会,选举机器分厂工人张明德为工会主席委员,宣告成立工厂(会)委员会。之后,相继成立了海员工会、鞋业工人工会、烟厂工会、平民女子工厂工会等17个赤色工会,有工会会员1000余人。1931年5月27日,在中共北满特委、哈尔滨市委的领导下,哈尔滨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秘密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哈尔滨工会章程》,选举出执行委员,决议创办总工会机关报《工人事情》,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打倒黄色工会。6月7日发表《哈尔滨总工会成立宣言》。哈尔滨市总工会的成立,是哈尔滨各业工人觉醒的结果,是有组织有领导开展团结斗争的保障。哈尔滨的工人运动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逐步由经济斗争转为经济与政治相结合的斗争,把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活的斗争同反对资本家镇压工人成立工会相结合,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统治和推翻黄色工会相结合,同全国各城市工人斗争相配合。1930 年3 月孟坚、饶漱石、唐宏经领导了皮鞋工人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徒工待遇的联合罢工。同年全总代表、满洲省委职委书记林冲丹(张浩)来哈尔滨组织了“红五月”斗争。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哈尔滨总工会把组织和动员工人开展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作为首要任务。事变后第四天,市总工会发表《告哈尔滨全体工友书》,号召各行业工人、店员及劳苦大众联合起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东北,并连续组织工人集会讲演,散发传单,游行示威,号召工人参加反日救国会,组织工人武装自卫队,开展捐献1-2 天工资的募捐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部队。1932 年2 月5 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哈尔滨的当日,电车工人罢工一天,抗议日本侵略者。“九· 一八”事变一周年时,市总工会发表《告工人群众书》,号召工人自动武装起来,组织工人义勇军,驱逐日本侵略者,打倒伪满洲国。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给哈尔滨总工会的指示,制订了《满洲工人模范义勇军十大纲领》,提出开展武装抗日,从工会会员中选送了一批游击队员,参加抗日部队。同时在工人中组织地下反日会,发展会员260 人,进行反日宣传活动。1933 年市总工会代理党团书记赵一曼领导了电车工人反迫害大罢工,支持鹤岗煤矿工人、海克路土木工人来哈向日本公司索取长期拖欠工资的斗争。在工人群众反满抗日斗争日益发展的形势下,敌人大为惊恐,也更加残暴的破坏、镇压抗日活动。1934 年3 月,市总工会被敌人破坏,党团书记刘勋昌、巡视员王守贤及王知一、王景侠、马亚克等51 名工会干部和工人被捕,各行业工会先后被破坏,刘勋昌在狱中牺牲。日伪统治者在破坏工人运动的同时,迫使民族工商业大批倒闭,工人队伍数量锐减。

各级工会组织虽遭破坏,工人的反满抗日斗争却没有停止。1935 年反满抗日的地下宣传活动,反对增加工时、减少工资的罢工斗争,破坏工具制造停产、停运事故的反抗斗争又重新出现。工会组织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恢复活动,并且发展了新会员。1932 年至1940 年,哈尔滨工人共进行反日罢工斗争444 次,有53 129 人次参加,累计罢工2 145 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哈尔滨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工人们通过罢工等各种形式,与殖民主义者、反动政府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勇敢向前,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前仆后继,为哈尔滨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猜你喜欢
俄国中东斗争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聂中东艺术欣赏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