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学生活动的关系

2013-08-15 00:55:15姜林波朱永平孔凡凤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院校职业

姜林波,朱永平,孔凡凤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高等职业教育其定位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为市场需求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学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很大程度地客观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并且也将影响高职院校的新生报到率。“就业”是高校、社会、学生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学校要研究探索一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因此在大力发展高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需提升学生职业能力[1]。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浅析

为了使毕业生能够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应该切合实际情况,紧密围绕着毕业生来开展一切工作。

1.1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整合,高等教育正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学模式转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体制结构日益完善,其中高职教育发展尤为迅速,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呈现提升的趋势,然而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职业能力,就业前景却不容乐观。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30万,加上往届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计达到700多万。新增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相对来讲,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显露的劣势更为突出,成为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

1.2 原因分析

1.2.1 社会环境主导

尽管在教学上,学校注重实践教学、强调技能培养,但培养出的高职院学生职业能力仍旧差强人意。不仅如此,当今企业用人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他们在人才引进上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高学历高能力,不屑于人才储备。基于这样的社会认同,部分专业常常不能正确、平等地对待高职毕业生,这无疑是给高职毕业生增加了更大的就业难度。

1.2.2 学校教育因素

1.2.2.1 教学模式落后于时代

由中等职业院校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大多数专业教师同样也留在了晋升后的学校。这就存在着有些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思想方式已经成为了定性,还不能做到紧跟时代步伐。长期形成的教学传统模式束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还不能真正成为社会所认可的综合性人才。

1.2.2.2 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够

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缺乏,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对学生做正确的辅导。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混乱、随意性强,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忽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1.2.3 毕业生自身条件存在问题

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普遍不高,并且有些人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胆怯依赖、自负攀比、盲目从众等不健康心理,这些都影响了高职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自我定位[2],从而导致了高职生就业困难:(1)就业观念不合理;(2)就业心理上不健康;(3)职业素质能力低下;(4)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2 学生活动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积极影响

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市场需求,以实践为目的加强理论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活动就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提升职业道德、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心理素质等职业素质的重要舞台。

2.1 创新精神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创新也是每一个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学生活动的每一次开展,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需要学生致力于发散思维,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策划方案让这个活动能够吸引人,能够获得好评,多去思考,才能让创新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才能更大程度的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3]需要充分的自由民主权益,让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压抑和限制,学校在学生活动中应给予这样的平台,激励学生们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主动的去探究合作,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进行批判性质疑。

2.2 职业道德精神的认知

职业道德精神[4],是指人们在从事正当职业、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含括了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与服务人员之间的一种关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是衡量一个人工作态度的重要体现。

高职教育虽然把对学生职业道德列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潜在培养和灌输教育,但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想水平认识较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针对这一系列的现状,学校首先是要从思想抓起,大力推动对法制政治的学习,提高学生辨明是非的能力,从而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切身的感受到职业道德对他们的约束,最终提升高职学生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学生活动就可为其提供很多实践于社会的机会,认真踏实、乐岗敬业、积极进取的学生自然能在活动中收获颇多,而少数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的学生则会从中醒悟到恪守职业道德并融入实践中的重要性。

2.3 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有人的地方就存在沟通。学生活动的每次举办都需要有学生去和不同的层面的人打交道,用良好的沟通能力去取得他人的支持和认可,善用沟通技巧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发挥组织的功能作用,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干群关系。学生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接触社会的机会,成为了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为广大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创造出一个较为开放的人际交往平台,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如何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

高职学生普遍都认可学生活动是一个提升个人的社交能力、沟通水平的良好平台。学生活动旨在锻炼高职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能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从中在汲取经验,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2.4 团队合作意识的孕育

现今社会,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少不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生活动这个大平台就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无论是参加学生活动,还是策划学生活动的开展,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平等交流意见。学生在活动组织策划过程中学会秉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学会尊重别人;能够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去办事;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针对不足,去寻求合作;能够思考我能为这个团队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当学生活动中遇到具体问题处理和解决时,学生会意识到自身的力量是渺小微薄的,促使自发的齐动手共努力,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从学生活动中让学生学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不要只做一个摆着架子的人,这样即培养了高职学生作为集体一员的集体归属感,又树立了高职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2.5 心理素质的强化

高职院校学生有大部分心理受挫能力较弱,原因可归咎于他们的心理发展仍处于尚未完全成熟时期。他们会面对各种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学习、生活、就业、甚至是情感问题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得当极易产生心理障碍,这将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学生所组织和开展的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强化职业心理的过程。所谓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主要表现在高职学生在就业(从业)阶段中遇到的各种棘手的心理问题,如良好积极的心态、职业角色的转换、抗挫折的能力等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在学生活动中能够接触各式各样的人,提前认知到社会的复杂性,缓解今后步入社会的各种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学生活动还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锻炼自我、磨练意志的机会。

由此可见,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助于促进高职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试能力。高职学生通过参与学生活动可使学生善于沟通协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敢于面对坎坷,知难而进,始终保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

3 学生活动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3.1 配备专业导师,提升活动品质

高职院校仅有两大学生组织:学生会和团委。学生会和团委对于活动的举办、活动的策划相对固定。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具体实施指导不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活动在实践中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层次,品质低的学生活动对高职学生能力的提升有所影响。

因学生活动复杂多样化,所以高职院校应整合各类的活动性质,给予配备专业导师,再加强相应教师的专业指导,使学生活动指导教师制度化。当一支素质较高、敬业爱岗的指导教师队伍不断给学生组织做强有力的后援和支持时,学生活动的品位及其影响力和感召都将大幅度提升。高品质的学生活动既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兴趣,又能为专业教学奠定基础。

3.2 重视专业知识,促进专业学生活动开展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为社会提供应用性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可以在应聘中脱颖而出。因此,高职院校不应仅以单纯的兴趣爱好举办学生活动,更应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基础,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学生活动。

与以兴趣为主导因素的趣味性活动相比较,专业型的活动更加注重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在专业知识与活动的有效结合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度,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促进学习风气,让自主学习深入人心,让学生活动成为自我锻炼、增强专业技能的舞台,并且促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职业能力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闭门造车最后也只是脱离实际,纸上谈兵最终只能是空谈误事。通过多元化多样式的专业活动,例如主题辩论、知识讲座、技能比拼、交际晚会、参观考察等,让课堂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深化,从而通过各种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其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指导学生活动,以学生活动为平台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1]詹青龙,张静然,邵银娟,等.浅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时空,2013(2):74-75.

[2]智联梅.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56-57.

[3]黄金侠,李晶,孙迎春.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0-62.

[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毕业生院校职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