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宾 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56年开始,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通过广播、报纸向公众发布,这是气象传媒最早的发展雏形。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广播、报纸、电话仍是向公众传播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气象人和电视人的共同努力下,1980年7月7日,电视天气预报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当然,那个时候的电视天气预报是由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还远未形成气象传媒的概念。1986年10月1日,由中国气象局下属的国家气象中心制作的天气预报节目顺利开播,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气象传媒初具规模。1993年,专职的气象节目主持人登上荧屏,同年气象部门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也开始有了广告收入。之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展迅速,成为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2002年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成立,标志着气象传媒事业迈上了集团化、产业化运营的崭新道路。2006年,由中国气象局主办,华风集团与各省级气象部门共同承办的气象专业频道中国气象频道开播。2012年,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正式更名为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发展到今天,以华风集团为龙头的我国气象传媒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行业传媒,业务范围也从原来单一的气象影视服务,逐渐拓展到了网络、手机、IPTV、列车电视、户外媒体等新兴媒体,逐步向着全媒体、全服务的格局发展。
商业化,指的是以生产某种产品为手段,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所谓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即指在进行气象传媒服务的同时以商业经营的方式从市场获取收益的行为。我国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运作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国务院批准气象部门开展有偿气象服务。1989年,电视气象预报节目中开始出现内置景观广告。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新增的城市天气预报及景观实行有偿播出,从此气象部门和电视台开始收入分成的尝试。1996年,中国气象局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天气预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由气象部门制作,对于广告等收入,“本着增进理解及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确定分成办法”。相关政策的出台,让气象部门制作天气预报节目并获得经营分成有了合法性,这也成为了气象影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后气象影视逐渐形成了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以广告创收反哺气象事业的发展模式。近几年国家级气象传媒服务每年的广告收入都达数亿元,可观的收入也有力地助推了气象传媒服务乃至整个气象服务的发展。
在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气象传媒服务依托中国气象局权威资源,经历多年发展,虽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体制机制对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阻碍。需要深化改革,去掉体制机制上的束缚,才能使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迎来更大的发展。
目前我国气象传媒行业主要分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除以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国家级气象传媒服务以企业方式运营外,各省及地市级气象传媒服务基本由各地气象部门下设的气象服务中心承担。事业体制下的气象传媒服务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针对市场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与受众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气象传媒行业在满足市场需求、应对市场冲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电视天气预报内置景观广告,对气象传媒服务来说是一种创举,它使气象部门与电视台之间收益分成找到了一种合理的模式。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广告收入仍然是各级气象传媒服务实体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传统电视广告受网络、手机等媒介的影响很大,一部分业务被分流,另外宏观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广告的投放,这些都使得电视天气预报的广告收入增长较为缓慢。盈利模式的单一和创收能力不足也成为了影响气象传媒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兴起并迅速普及,进入21世纪,伴随着移动终端的大发展,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到来。新兴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兴媒体不仅分流了大量的受众群,也分流了巨大的收益。虽然气象传媒行业目前以气象影视为主阵地,向网络、手机等媒介纷纷拓展业务,但显然新媒体气象服务无论从规模还是收益上都远不能和传统气象服务相比。而且单从国家级气象媒体服务的层面看,新媒体气象服务还存在着各自为战、各方割据的局面,远未能形成合力,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不强。如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开发的手机天气客户端中国天气通与华风集团开发的手机天气客户端中国气象频道,在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都不及民营企业开发的墨迹天气,即所谓的“国家队”比不过“个体户”。面对新媒体的巨大市场,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而占领市场、赢得受众、创造效益,这是摆在气象传媒行业面前的一个巨大课题。
气象传媒服务的商业化发展好坏,从根本上还要看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好坏。而气象传媒服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整体气象服务的水平。目前,我国气象服务的水平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及时性、准确性、精细化等方面与受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而在气象传媒服务从业人员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安于现状的心态,这些都制约了气象传媒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对其商业化发展带来影响。
气象传媒服务要想在服务和效益上双双取得突破,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需要努力解决上述存在问题。现提出以下策略:
加快气象传媒服务实体的体制机制创新,立足公共气象服务,依托部门力量,充分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气象传媒服务。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强化市场需求引导作用,建立面向市场的业务和经营体制。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让各方的活力竞相迸发。另外,应主动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社会上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引导和资源支持,在市场上形成合理的、良性的、有序的竞争,也将有利于整体气象传媒服务事业发展。
虽然地位持续受到挑战,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广告收入仍然超过其他各类媒介广告收入,占据霸主地位。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电视广告收入仍将是气象传媒行业的支柱性收入来源。确保电视天气预报广告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于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首先是提升电视天气预报品质。这是从根本上提升电视天气预报广告吸引力的方法;其次是积极进行天气预报广告营销。气象传媒行业应变被动为主动,在留住老客户的同时努力挖掘新客户,积极进行科学营销、整合营销和更有针对性的营销;另外,在保持传统品牌天气预报节目广告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自主发布平台中国气象频道的盈利模式。而在确保电视天气预报广告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之外也要努力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要充分依靠电视天气预报积累的品牌效应和影视资源,积极进行专题片、纪录片、影视剧等的制作、运营,积极开展媒资资源开发和经营。
展望未来媒体的发展,全媒体、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移动互联的时代已经开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气象传媒行业如果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必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必须加大对新媒体气象服务的投入和创新力度,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大的魄力发展新媒体气象服务。要以传统气象影视业务为依托,充分依靠和利用多年气象影视服务积累的资源、经验和品牌效应,积极开拓新媒体气象服务,并以此寻求经济效益的突破。在发展新媒体气象服务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与传统气象影视服务的关系。以美国家喻户晓的气象频道为例,2014年伊始,气象频道被美国最大的卫星电视运营商DirecTV停播,原因是DirecTV认为气象频道的气象信息不再是面向电视订户独家播出,可以通过移动应用随处获得。移动应用的便捷性、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不言而喻,但电视天气预报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如何统筹协调二者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除了要协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气象服务,新媒体气象服务本身也面临着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的问题。目前,随着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第三阶段改革,原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华风集团各自开发、各自为战的僵局有望被打破。在国家级层面上,依托权威平台和数据优势,一旦形成合力,新媒体气象服务将有望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广告经营方面,新媒体气象服务也有与电视气象服务不同的地方。要把握新媒体广告精准投放,具有高针对性、高交互性的特点,做好新媒体气象服务广告营销。
无论通过何种媒体传播气象服务,气象服务内容本身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只有气象服务水平提高了,才有人愿意看,也才有人愿意买账。且不论气象预报服务能力的提升,单就气象传媒服务来看,能力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要以时代的紧迫感来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形式,要对受众需求开展深入调研,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要在服务的及时性、精确性、实用性、精美化等方面重点下功夫,给受众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精彩的产品和服务。
气象与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关系,如农业、能源、商业流通及交通物流业、电力、医疗健康、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等行业均不同程度受气象影响。气象传媒服务应大力强化与各行业的融合,提供更具针对性、更专业的订制化服务。以商业流通及交通物流行业为例,其对天气气候条件变化的敏感性非常高。目前我国气象传媒服务对于交通气象已经给予高度关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上均有不同形式的交通气象服务。但服务的精细化、针对性仍然有所欠缺,与相关行业的粘合性并不高。随着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国家级和省级一体化交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北京市“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持道路交通畅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等项目的陆续实施运行,通过与商业流通及交通物流行业企业积极探讨合作方式,该方面的服务将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
人才是决定事业兴衰的关键和核心。要发展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就需要为培养、选拔和引进优秀人才创造环境。除了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外,气象传媒企业更需要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了解市场、善于营销的职业经营管理人才,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按市场规律办事。
[1]郑文清.我国气象服务的商业化策略研究.江苏商论,2007(12)
[2]王玉洁,胡文超,雒福佐.浅论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气象影视服务体系.干旱气象,2012(3)
[3]朱宝峰.气象影视广告优劣势及其对营销的影响分析.吉林气象,2004(2)
[4]管晶晶.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经营模式探析.视听界,2006(2)
[5]宋晓丹.我国气象经济发展困局的制度破解.经济问题探索,2013(4)
[6]隋莉颖,王立勋,杨雪,陈智宏.物联网技术在道路交通气象领域的应用.中国交通信息化,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