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安徽大学文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9)
浅说汉字构形理论
王婷婷
(安徽大学文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9)
文章主要是对汉字构形理论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与分析,将汉字理论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汉字构形理论的研究,一是甲骨文发现以后关于汉字构形理论的研究。并且着重点主要是放在对甲骨文发现以后的主要的汉字构形理论进行简要分析,期待能在此基础上对汉字构形理论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展望。
六书 三书说 新六书说 二书说
讲到汉字构形理论,毫无疑问,“六书”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形的系统理论。“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列举了周代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六艺”的项目,其中就有“六书”,但是《周礼》并没有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而后,班固和郑众分别在其著作中对“六书”的具体内容作了阐述。不过,真正意义上对“六书”理论做系统说明的是许慎。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不仅对“六书”的内容做了阐述,还分别给各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字。《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可以说,许慎对汉字构形理论形成的贡献是空前性的。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造成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汉字构造的理解不可能是完善的,“六书”在今天看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如:一、许慎所说的象形和指事界限并不是很明显,指事所举的上下两个字的例子后来就有人认为应该划分为象形,这说明“六书”是存在问题的;二、兼书问题,有些字如果用许慎的“六书”来分析,会出现既可以划入象形又可以划入指事的现象,所以有些人把这种字称之为“象形兼指事”,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这也说明“六书”划分不是很合理;三、关于转注和假借的定义比较模糊,后人争议最大;四、用字和造字不分。
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对汉字构形理论的研究尚未突破“六书”的束缚,主要研究致力于对“六书”说的完善,以有清一带为最盛。清代人对汉字构形的研究虽未突破“六书”的束缚,但在传统“六书”上是有所完善和发展的,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和被称为“说文四大家”的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不过总体来说,清末以前对汉字结构的研究并为突破传统“六书”的框架,在这里,也就不详细缀说了。
随着甲骨文等新材料的发现,汉字构形理论的研究被逐渐推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材料的发现拓展了人们的思维,也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六书”的不足之处。“六书”主要以小篆为对象来分析形体,由于许慎那个时代很少见到更早于小篆的材料,致使“六书”理论难免有些偏颇。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六书”说的是唐兰先生,他在其1935年写的《古文字学导论》和1949年出版的《中国文字学》里,不仅批判了“六书”,而且还提出了新的汉字构造理论,即“三书”说: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打破了千百年来“六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使汉字构形理论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唐兰先生的三书说也是存在不足的,随后我们将会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梦家先生在其编著的《殷墟卜辞综述》里提出了不同于唐兰先生的“新三书说”,即:象形、假借、形声。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陈梦家先生的“新三书说”要比唐兰先生的“三书说”完善。正如裘锡圭先生在其著作《文字学概要》里所说,唐兰先生的“三书说”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在这里,我们把裘先生说的几个问题概说如下:一是象形字的划分没有多少道理;二是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表意字留下位置;三是象形、象意的划分意义不大;四是把假借字排除在汉字基本类型之外。陈梦家先生在其著作《殷墟卜辞综述》里已经指出裘先生所说的唐兰“三书说”里存在的三、四两个问题,所以陈梦家先生把唐兰先生的象形和象意文字合并称之为象形文字,并且单独把唐兰先生排除在外的假借单独列为一类。陈梦家先生把假借列为汉字结构类型的一类是很有道理的。虽然假借所产生的字并没有产生新的字形,但是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假借仅指“本无其字”的假借),与被借字所表示的已不是同一个概念,只是人们在造这个字时一时想不出合适的字形,于是就用已有的字形来代替。有人曾对甲骨文出现的假借字做过统计,假借字在甲骨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把如此大比重的假借字排除在外,难免会让人觉得不合理。陈梦家先生虽然认识到唐兰先生“三书说”存在的不足并且做了改正,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裘先生后来提到的唐先生的前两个问题陈先生依然是没有解决的。所以,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里,在陈梦家先生“三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三书说”,即: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裘先生的“三书说”克服了陈梦家先生“三书说”存在的某些不足,是对汉字构形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然而,诚如裘先生自己在《文字学概要》里所说,还有一些“不能纳入三书的文字”,这些字裘锡圭先生也作了分类,主要是:记号字、半记号字、变体表音字、合音字、两声字。这些字不能划入“三书”,说明“三书说“也是存在着不足的。
除“三书说”以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新六书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詹鄞鑫和苏培成。詹鄞鑫先生在其著作《汉字说略》中以裘锡圭先生的“三书说”为基础和前提,经过填充修改进而形成了象形、指示、象事、会意、形声和变体六种构形模式。在构形模式产生的字形中,象形字略等于传统“六书”中的象形字。指示字是指在象形符号上加较抽象的提示符号来表现字义的文字。象事字近似象形字,实则为表示无形之事名称的独体字,它同时包括裘锡圭先生所说的“抽象字”。会意字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形符来表示一个新义的字,与传统“六书”中的会意字略同。形声字是指由形符和声符构成的字,与传统“六书”中的形声字基本一致。变体字包括裘锡圭先生所讲的“变体字”和不能纳入其“三书”范围的变体表音字和半记号字。詹先生的“新六书说”最大的创新点就是把变体字专门作为一类,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裘先生“三书说”的不足,但是他把假借没有放在结构类型之列,他认为:“分析汉字结构,就是分析孤立的汉字的造字结构,并不需要针对汉字在文献中的不同用法而作出不同的处理……假借和引申问题只是在探讨某字为什么产生、由什么途径产生的时候才可能涉及的问题,如果不考虑每个汉字的历史,就没有必要把假借作为一种结构类型来处理。”
苏培成先生在其修订出版的《现代汉字学纲要》第四章“现代汉字的构形”中指出现代汉字的内部结构由意符、音符、记号字符搭配使用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汉字构字法的“新六书”,即:会意字、形声字、半意符半记号字、半音符半记号字、独体记号字、合体记号字。但是,苏培成先生对汉字构形的分析主要是建立在对现代汉字(主要是简化字)的分析之上的,做的主要是对断代字形的分析。
除“三书说”和“新六书说”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汉字构形理论,如李圃先生和王宁先生。李圃在其著作《甲骨文文字学》中提出了字素理论,并总结出八种不同的造字法。即:独素造字、合素造字、加素造字、更素造字、移位造字、省变造字、缀加造字、借形造字。王宁先生在其编写的《汉字构形学讲座》中将汉字的构形单位定义为构件。构件在构字时呈现出表形、表义、示音、标示四种结构功能。具有四种功能的构件分别叫表形构件、表义构件、示音构件、标示构件,而对于丧失了构意功能的构件称为记号构件。根据汉字的合成情况及构件在组构中的四种功能,归纳出11种构形模式。这两种理论都是对汉字进行拆分然后得出汉字的构形单位(李先生称之为字素,王先生称之为构件),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构形单位的功能进行分析和再组合,最后归纳出构形单位组合的方式,也即构形方式。这是不同于传统“六书”“三书”以及“新六书”的一种新的构形理论。此外需要提一下的是:王宁先生分析汉字构形的方法和类别的最大特点是坚持将汉字共时与历时构形演变进行综合研究,在共时(断代)基础上进行历时描写,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郑振峰的《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就是在其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关于甲骨文构形断代研究的重要成果。
最后,我想重点提一下的是黄天树先生在《殷墟甲骨文“有声字”的构造》一文中提出的“二书说”,即“有声字”和“无声字”,他在文中把“有声字”分为四大类九小类。黄先生把于省吾先生在《释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和《释古文字中附画因声指事字的一例》中提到的“独体象形字”和“附画因声指事字”这两种前人难以归类的特殊字例归入到“有声字”中,并在其下专门设立独体象形字和附画因声指事字两类构字类型。同时,黄先生还把裘先生提到的少数难以划分的两声字也专门划作“有声字”下的一个小类。可以说,黄先生的“二书说”解决了不少前人在构字类型中遇到的麻烦。黄先生的二分法虽然主要是针对甲骨文提出的,但是对整个汉字构形的理论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参照作用,毕竟现代汉字相对于甲骨文字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是,黄天树先生对每种类型只简单举了几个代表字例,我想如果以黄先生的理论为指导对甲骨文现有材料做一个穷尽式的搜索和分析,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由于篇幅和个人能力所限,以上主要介绍和分析的仅是汉字构形理论中出现的相对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我们在此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就是能让初接触古文字的人能够了解一些前人已有的理论,并对已有理论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以便于日后学习字形有一个理论指导。总之,汉字构形理论在前人的研究努力下已相当完善,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太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关于汉字理论的断代研究还不足,不过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汉字构形理论必然会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完善的体系。
[1](汉)许慎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2.
[2]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
[4]詹鄞鑫.汉字说略 [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2.
[5]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李圃.甲骨文文字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1.
[7]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郑振峰.甲骨文构形系统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殷墟甲骨文“有声字”的构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0]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H122
A
1009-8534(2013)04-0078-03
2013-05-13
王婷婷(1989-),女,安徽无为人,安徽大学文学院2011级全日制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