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犯罪特点、成因及应对方法分析

2013-08-15 00:53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人格学报

朱 昆

(河南省公安厅,河南郑州45000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相应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漏洞的情况下,知识分子犯罪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成为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知识分子犯罪有其独特的犯罪特点及成因,我们要针对成因,采取科学应对措施,以降低知识分子犯罪率。

一、知识分子的犯罪特点

(一)技术型

那些进行犯罪的知识分子通常都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他们细心研究相应领域内的法律、技术及政策方面的漏洞。这种情况导致侦破工作进展非常困难[1]。例如进行虚开冒领增值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等犯罪,就需要非常熟悉我国内外贸易中的繁杂手续并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寻找到在操作当中的“盲点”;伪造货币就需要了解货币的印刷、材料、仿真技术、美工等等技术手段,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素质,根本无法从事该类犯罪活动。

(二)经济型

相比其他犯罪而言,在经济犯罪案件中所涉及的受过较高教育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比较多[2]。实施贪污、行贿受贿、偷漏税、诈骗、虚开增值税发票、私分国有财产、骗取出口退税、伪造货币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的犯罪分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着较强的技能和文化知识的知识分子。这种犯罪案件通常都涉及金额较大,会对国家及企事业单位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干部型

在实施犯罪的知识分子当中,领导干部具有很大的比重。随着近年来领导干部队伍专业化、知识化,大批知识分子进入了领导干部的队伍当中。其中一些人就可能会不正当利用自身的职位、权力和知识技能,沦为罪犯。比较典型的有受贿、贪污、挪用公款、渎职等方面犯罪[3]。

(四)智能型

知识分子通常很少实施暴力型犯罪[4]。他们实施犯罪通常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蓄谋及策划,对预备、实施犯罪的过程、事发后的退路及应对策略等进行周密的设计。此类犯罪方法比较隐蔽,手段比较高明,犯罪后快速毁灭证据,而且涉及较强的专业技能及知识。例如冒用专利、假冒商标标识、盗用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犯罪;偷漏税款、诈骗、非法集资、私分国有财产等经济类犯罪;设计计算机病毒程序、恶意透支信用卡等技术性犯罪都有着较强的智能性特征。

(五)反侦破型

因为具备较强的智能性和专业技术性特点,实施犯罪的知识分子通常在进行犯罪预备工作的时候,就在相应的环节当中为自己设局留路[5]。他们毁灭犯罪证据,或者制造一些假象,或者设置相应的破案障碍。这导致对知识分子犯罪案件进行侦查和在预审阶段中,甚至法庭调查当中进展困难。此外,该类犯罪案件通常都会涉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和较为广泛的地域,跨行业、跨省区、跨国界的情况很常见,举证比较困难。犯罪分子又有着较高的智商和较强的心理素质,从而为侦破人员破获案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6]。

二、知识分子犯罪的成因

(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个体家庭、成长历程

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知识分子进行犯罪具有多种原因。有的知识分子为了跳出寒门,不惜以身试法;有的人则出身豪门,希望一直保持家族的荣耀,所以放手一搏。从成长经历上看,有的知识分子命运坎坷,虽然经过自身努力最终成功,然而却陷入灯红酒绿的享乐当中;有的知识分子成长的道路非常顺畅,所以恃才而傲,胆大妄为。从犯罪心理来看,有人肆意妄为,有人存有侥幸心理,有人自信有着过人的本领,有人在长时期的怯懦当中形成疯狂等等。

(二)有缺陷的文化教育机制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重视传授文化知识,但往往忽视相应的文化品格和人格方面的培养,这样就可能会导致在一部分人身上相应的知识技能成为实施犯罪、危害社会的一种手段[7]。文化教育当中的道德教化功能,应始终贯穿在受教育者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人们在不断追求新知的同时,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否则就可能会造成文化知识提高但品德教育滞后、文化人格失落等问题。

(三)不完善的约束及监督机制

所有的犯罪都是一种社会现象,因而要从相应的社会机制上进行检讨和检查[8]。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不完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为部分人主观恶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缺少监督,部分人就会私欲膨胀,存有侥幸心理,在其得手几次以后,就会更加肆意妄为。

(四)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从而滥用才华

很多知识分子罪犯都有着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出众的才华,但是才华可能由于心灵发生扭曲而成为犯罪的资本。技艺要发挥,可是如果发挥失控就会使人走向歧途;权力要运用,可是如果脱离监督就会酿成苦果。许多知识分子罪犯由于滥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应对知识分子犯罪的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人格提升同文化知识间的关系

文化知识并不等同于文化素养,而技能的提高也并不等同于人格的提升,所以必须抛弃那种旧有的文化知识提高等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人格提高的观念,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不仅要重视传授相应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品格及其人格的提升。

(二)完善社会机制,避免制度上的漏洞

对一个社会而言,如果缺乏相应的约束,那么无论是权力还是技能都会失控,缺少相应的监督其就可能会被滥用。缺乏相应的机制约束,就会为不法分子提供犯罪的条件。只有不断完善社会的各种制度,才能有效预防包括知识分子犯罪在内的各种犯罪行为。

[1]郑伟,刘亚娜.青少年犯罪的环境预防研究[J].行政与法,2005,(2).

[2]关广文.校园学生犯罪问题研究及解决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冯飞龙.浅论邓小平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

[4]袁景衡.浅论知识分子犯罪及其预防[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2,(3).

[5]杨森.时尚的社会心理特点[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曹雪亮,苗丹民,皇甫恩,邵永聪.黑红数字测验练习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6).

[7]周长军,温登平.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控制模式之提倡[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4,(5).

[8]姜兰昱.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青少年犯罪社区预防[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人格学报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致敬学报40年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