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彩玲
参政党的性质问题,回答了我国参政党是什么样的政党、参政党与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因而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理论和中国参政党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从建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研究者们从参政党的社会基础、政治纲领和政治实践等角度,就参政党的社会主义性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几次大的论争,只在“参政党”这一概念上取得了共识。今年2月7日,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今年7月22日,俞正声主席在中央统战部举办的统一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也明确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这无疑为参政党的社会主义性质定了基调,对提升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推动参政党更好的履行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对参政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既是对参政党社会主义性质的界定,也对参政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民主党派只有切实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历史使命,履行好职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参政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这一概念提高了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给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带来新的压力,也带来新的动力。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不仅是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由参政党在中国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起,成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制度形式。在多党合作这一制度框架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和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自觉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他们共同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成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因此,中国参政党的素质,不仅关乎参政党本身的存在与发展,更关乎中国政党制度的效率,关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我们要完善中国的政党制度,推动中国的政治发展,就必须加强参政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提升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助于纠正社会上可能存在的对各民主党派的偏见,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班子对参政党地位与作用的再认识,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加强多党合作,这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弘扬,也能提供强大的助力,这使得参政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参政党的存在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全面加强参政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依然成为每一个民主党派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中国政党建设总格局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其次,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促进参政党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现状进行理性反思,从而推动参政党积极行动,探索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方法。加强参政党建设,始终是各民主党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不可否认,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洗礼,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尽管已经完成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参政党的活力日渐迸发,参政党的履职能力极大提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参政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消极因素。比如说,有的成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无所作为的心理,存在着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心理,存在着担心加强自身建设引起中国共产党疑虑的心理,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努力,使得参政党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为了存在而存在。与参政党担负的历史使命相比,参政党作为一个整体、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其素质与能力还是有差距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概念提出之后,每一个民主党派更应该积极反思,是否具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所应该具备的一切素质,是否有能力履行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所必需履行的责任,是否能够成为与这一政治身份相匹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的政治力量。同时,参政党建设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生命不息、建设不止的过程,认真探索加强自身建设的科学方法、完善促进自身建设的体制机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概念真正名实相符,就成为当前参政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提出之后,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我们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基本要求?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参政党的能力与素质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参政党提出的要求,与参政党既有的能力和素质之间,就可能存在着差距,这是参政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现实依据。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正是为了解决理论与实际的一致性,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为参政党真正承担起职责,实现政党功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参政党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提供相应的保障。从政治思想素质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既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就应该具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符合的社会历史观、政治价值观与参政伦理观,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名实相符奠定思想基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前提条件,首先就在于参政党应该拥有一套自己的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并使这套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为全体参政党成员所共享,从而为参政党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这正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任务,也是思想建设成为参政党建设核心的原因所在。
从社会历史观上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成为参政党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民主党派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目前,科学发展观已经是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自然也是参政党的指导思想,理应成为参政党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参政党要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就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从政治价值观上看,有没有成熟的价值观,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正确的价值观,是决定参政党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方面。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有正确的政治实践活动,才能为引领社会的进步注入思想动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必须巩固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关系,才能在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必须适应执政党政治价值观的现代变迁,并与执政党有着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取向,形成一套与执政党确立的政治发展道路相契合的价值系统。因此,参政党对自身政治价值观的选择与建构,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参照,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价值传统、历史方位与政治理想,形成自身的特点。首先,参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要选择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以推动人民民主、实现社会公平为主要价值取向。其次,参政党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尤其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坚持历史与道德的统一,在民主观、法治观、权利观、公平正义观等方面坚持正确的立场。再次,参政党的政治价值观还包含了参政党自身的价值传统。中国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历史合作的实践中形成了爱国主义、争取民主、求真务实、团结合作和自我教育等优良传统[1],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要继承并发扬民主党派的这些优良传统,使之成为自身政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会令参政党的政治价值观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同时,表现出参政党自身的个性与特点。第四,参政党的政治价值观除了是对政治现象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之外,与参政党特殊的政治地位相关,参政党的政治价值观还应该突出政治生态这个维度,这集中体现在对政党和政党关系、政党制度的基本看法等方面,如政治是游戏还是倾轧,是妥协的艺术,还是为人民谋利益?政党是什么,政党的目的和本质是什么?参政党是什么,参政党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关系是什么?等等,只有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建构起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政治价值观。第五,参政党在建构自身政治价值观时,还需要克服传统政治价值观的落后观念,为积极投身于民主政治建设扫除思想上的障碍。虽然我们的政治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剧烈变迁,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已经确立,但价值观是分层的,不同层次价值观的变迁强度是不同的,其中政治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通常可以独立于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而存在,因此,尽管我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变迁,尽管新的政治价值观已经确立,但是传统的价值观念还是具有强大的力量,或显或隐的存在着。这使得我们正在不断生成、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还需要一个培育和完善的过程。参政党一方面需要推动这个过程,另一方面自身也要克服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政治伦理观来看,参政党所秉持的政治伦理将会发生相应改变。政治伦理观作为社会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调整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政治伦理关系的道德规范总的看法和观点,是人们处理政治关系、评价政治行为、开展政治活动所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人类政治实践和政治生活有序化的重要保障。由于政治伦理观是人们对政治现象进行把握的实践理性,回答了什么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是理想的施政方式等问题,因而选择正确的政治伦理观,对参政党在合作性政党制度框架下更好的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概念的提出之后,参政党所处的政治伦理关系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参政党所应持守的政治伦理观的依据,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和其他政党的关系、和社会公众的关系,内部的组织关系。当我们肯定参政党的社会主义性质之后,参政党所处伦理关系的第一个变化是与执政党之间领导与合作的特征会更加明显,各参政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健康有序。在这样的一种政治伦理关系之下,参政党尤其要注意处理好被领导与组织独立的关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其政治伦理观应该是坚持平等、合作、共赢的原则。第二个变化是参政党和社会公众的伦理关系的变化。这种伦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利益代表关系与意见代表关系,利益代表关系是参政党与自己所联系的群众的关系,意见代表关系是与一般社会公众的关系。参政党要体现其社会主义性质,就必须真正承担起社会公众与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的实现利益表达。第三个变化是参政党组织内部关系,即党内关系的变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不管是上下级之间,还是同级之间,从政治伦理关系上讲,都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同志关系。但是,这种平等的同志关系是以非常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合作与竞争的统一、共同事业与个人利益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变化,都要求参政党在政治伦理观上积极回应。
参政党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实现有序政治参与,就必须确立自身的政治伦理原则,正确处理与执政党的关系、与兄弟友党的关系、处理好与所联系的群众及社会公众的关系、处理好内部治理关系,从而规范自己的政治实践。现在,不少参政党都把“参政为民”作为核心价值观,正是参政党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处理各种政治伦理关系的自觉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提出之后,这一核心价值观应该得到强化,使之提升为参政党的基本政治伦理原则。同时,参政党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参政党的所有政治实践,都以实现所联系群众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这也决定了参政党应该以“参政为民”作为基本的政治伦理原则,作为处理政治关系、解决政治问题、开展政治活动“应当”遵循的普遍法则。参政党的所有行为都要拿“参政为民”这条政治伦理原则来进行评价与衡量;参政党的所有矛盾,都要拿这条政治伦理原则来进行调解和取舍。凡是不符合“参政为民”这条伦理原则的行为,对参政党而言,都是缺乏道德上的正当性的行为。当然,在这一基本政治伦理原则之下,参政党对其所处的三种不同的政治伦理关系的调节,所依赖的道德准则是不一样的。处理与其他政党的关系,需要合作与协商,强调政治责任;处理与社会公众的关系,需要公平正义,强调社会责任;处理组织内部的关系,则需要无私奉献,强调民主管理。无论是参政党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还是民主管理,都需要参政党传承团结合作的传统与科学求实的传统,坚持真理,实现价值。因此,在“参政为民”这一基本政治伦理原则之下,在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公民基本道德的前提下,结合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与参政党的社会主义性质,还可以派生出许多参政党及其成员应该遵守的政治道德规范,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协商与合作、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坚持公平正义、乐于奉献与付出,这是参政党体现自己的政党特色,把自己区别于普通社会团体和普通公民的重要表现。
从抽象的、一般的意义上讲,政党建设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政党的问题,是政党自身建设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是对政党建设的总体要求,决定着政党建设的方向。参政党历经几十年的探索,2002年在各自召开的代表大会上,曾经首次对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给出了明确回答,提出要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这个目标的确立,为参政党此后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最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概念,从“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仅仅只是数字之差,但是这一概念不仅明确了“参政党”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使得参政党建设的目标有了更具约束性的规定,即参政党建设一方面要使自身更加充分的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更应该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使参政党通过自身建设这种政治实践,在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为参政党履行职能提供保障,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合格的政治主体。尽管这种规定并未见之于文字,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概念本身内涵的,但是,它依然能对参政党建设产生更加强大的约束力。
首先,这一概念明确了参政党的社会主义性质,为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于参政党社会主义性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国内阶级状况发生根本变化,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不复存在,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阶级性质也随之改变。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绝大部分变成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各民主党派演变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2]中国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转变为“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社会主义爱国者”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其中“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指已改造好的“有劳动能力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包括旧知识分子在内,他们与工农劳动阶级相区别;“一部分社会主义爱国者”,则特指已改造好的但没有劳动能力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人物。民主党派的性质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成为“一部分劳动人民的政党”,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这一时期,尽管无“参政党之名”,但民主党派事实上发挥着参政党的作用,这正是部分人士对民主党派的社会主义性质予以肯定的现实基础。尽管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党派一度被看作为“资产阶级性政党”,但是,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第五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对此进行了拨乱反正,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光荣的历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作了重要的贡献。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不会忘记的。现在他们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学者们对参政党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讨论更加热烈,但是,这种讨论并未纳入政党制度建设的框架,我们可以注意到,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两个重要文件,是回避了参政党究竟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讨论的。这种回避尽管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主党派自身的进步,关于参政党性质问题的疑虑越来越成为制约参政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参政党的性质问题是“决定多党合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最本质问题”,[4]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明确了参政党的社会主义性质,有助于各民主党派突破意识形态的障碍,积极加强自身建设,从而为民主党派发挥参政党作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有助于参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与进步,从而为参政党的发展与完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因而对参政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概念明确了参政党的本质属性,为参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概念,肯定了参政党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就明确了参政党的基本规定性。由于参政党的参政合法性源于宪法对参政党政治地位的确认,源于民主党派对“参政党”这一概念的内涵的深刻把握和正确理解,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参政党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和各种能力与素质都是内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概念中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对参政党所提出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从而积极寻找改善参政党运行状况、提高参政党能力的途径,这就为参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为参政党建设确立了明晰的评价标准。过去,我们往往把参政党建设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我们并没有为参政党建设的成效确立一个评估标准,造成了参政党建设事实上不能满足参政党参政需要的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也就是说,参政党建设实际成果要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检验,能否坚持参政党的社会主义性质,能否真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作用,将是参政党建设有效与否的金标准。政党建设本来就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和原则,通过自觉的调整与变革来主动改造不适合的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参政党建设也不例外,参政党要使自己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另一方面也要靠自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政治表现和政治作为来检验。因此,衡量参政党建设成果的大小,应该以参政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用发挥的强弱和履职能力的大小为标准。从终极意义上看,是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1]李金河.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与时代使命[J].求实 2006(6).
[2]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6.
[3]邓小平文选(第 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86.
[4]孙瑞华.新时期多党合作理论研究状况的分析与发展展望[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