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金香
党的十八大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并就“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进行了全面阐释。中国梦既是理论,也是实践;既是目标,也是行动;既是预见,也是应对。实现中国梦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共圆中国梦,必须要全面认识、深入理解中国梦,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理想信念是人们奋斗的目标,是支持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精神支柱作用、内在驱动作用、凝聚力量作用和指导现实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个人的梦和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没有国家强、民族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国家强、民族兴根本上是要实现人民的福利最大化、幸福最大化,共享、共建“大同世界”、“太平盛世”。
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梦”实现的助推器。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就会随波逐流;有了梦想,有了远大目标,也就有了方向,就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播种梦想、点燃梦想,使每一个中国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正能量。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每一个中国人深刻认识:奋斗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唯有奋斗才能圆梦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把蓝图变成现实,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筑梦行动。
助推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除了理想信念的基本知识教育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
理想是国家、民族、个人奋力前行的向导。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全国人民自觉地为实现这一理想奋斗,这是一个紧迫、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当前,要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键要做到: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的全新的事业,没有坚强正确的领导核心是不行的,没有忠诚可靠的组织保证也是不行的。这个领导核心、这个组织保证就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党。因此,我们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的选择。
要实现共同理想,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这条道路要有坚定的信念,在理性认知、情感和意志取向三个方面给予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自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我们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历经了风霜雨雪,但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科学理想信念理论基础的历史却始终没有改变。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引领历史潮流的最先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理论前提。中国人民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是崇高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不断丰富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中国人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需求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实现中国梦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成就中国梦的三大要素。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能单靠理论教育,需要通过实践教育使受教育者通过切身的实践体验去消化和检验这些内容。理论教育能够通过理性的分析阐明事物的逻辑联系,使人能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真理。理论教育对于人们确立坚定正确而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影响理想信念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实践对于理想信念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社会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教育来达到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目的。通过实践教育,使受教育者目睹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接触和感受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学会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弥补知识和社会脱节的缺陷。通过实践教育真正认识到为理想奋斗的艰辛和价值,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加深对理论科学性的认识。通过实践教育解决受教育者的认识问题、立场问题和方法问题,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正确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使其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坚定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的原则。首先,通过正面教育唱响主旋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和英雄行为,营造积极向上、公平正义的“中国梦”实现的社会氛围。其次,利用反面教育,通过对坏的、消极东西的批判和剖析,以达到效果。充分利用反面教材的警世作用,使人们从典型的反面案例中吸取教训,帮助人们增强在复杂环境中的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认清不良行为的后果,确立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但反面教育要适度、反面教材要客观公正,不能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去刻意丑化反面人物。
马克思经典作家中,对“灌输”理论首先进行系统详尽阐述的是列宁。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当前理想信念教育是以灌输为主。灌输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包括难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等。基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采取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将“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结合起来。
一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除了具备一定的认知成分外,还必须具备“情”和“意”的成分。理想信念的形成,是知、情、意的统一,必须通过渗透来实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在他心里留下愉快、兴奋、精神充沛的情感,知识才能够变成信念”。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通过灌输和渗透使受教育者对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才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才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追求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真正让祟高而科学的理想信念深入人心,需要从受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想信念教育助推中国梦的目的。
[1]朱喜坤.理想信念教育的概念与地位[J].理论学刊,2002,(12).
[2]辛雅丽.正确处理.理想信念教育的几个关系[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3,(6).
[3]本报评论员.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理想信念[N].中国教育报,2013-05-07.
[4]宋维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