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在低流行地区之传播趋势与应对策略——来自甘肃省的调查报告

2013-08-15 00:45李亚琼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0087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海口57000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甘肃省艾滋病人群

文/张 宁,李亚琼(.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 0087;.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海口 57000)

一、导论

1993年在从非洲国家津巴布韦归国的甘籍劳务人员中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携带/感染者到2011年,HIV/AIDS已在全省流行20年,期间经历了极低流行期(1993-1999年),低流行期(2000-2003年),快速增长流行期(2004年至今)等三个主要流行阶段。

根据流行病学的数据调查显示,甘肃省HIV/AIDS感染者/患者数从2004年起呈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年增长率非常快,从2007年开始保持三位数的增长;在分布地区上,兰州、天水、临夏三市州的HIV感染者数最多,三地均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感染HIV途径类型中,通过性途径超过静注吸毒成为第一大感染途径,且同性人群中感染HIV增长较快;在感染HIV民族构成中,汉、回、东乡、彝、维族等占感染者数大部分;HIV感染者年龄比例中,20-39周岁占较大比重,达到71.3%,说明处于性活跃期和流动频繁期的青壮年是高风险人群;HIV感染者性别构成中,女性比例呈逐步增多趋势。

本文以社会科学视角全面审视分析甘肃省艾滋病流行趋势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和针对性建议,供相关实务部门参考。

二、流行趋势与特点论析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高原,辖区民族众多、幅员辽阔,从地图上看甘肃贯通着中国东西部地区,是重要的亚欧大陆桥通道;另甘肃又处于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中心位置,区位特征明显。又因历史厚重,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现居甘肃的主要民族包括汉、回、藏、东乡、撒拉、裕固、维、彝、满、蒙古等民族。但甘肃受客观诸多因素限制,经济与兄弟省区相比较为落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较后。独特的地理、人文、民族、经济等因素在遭遇艾滋病流行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以下趋势和特点。

(一)高风险人群是全省HIV/AIDS易感人群重点防治对象人群。

对HIV/AIDS易感人群的辨析是定义高风险人群的重要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和归类,甘肃省易感HIV/AIDS高风险人群主要包括: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商业性女性服务人群、男男性接触人群等。

1.静注吸毒人群是甘肃省最早感染HIV/AIDS群体,静注吸毒人群在1993-2007年之间,一直是全省感染HIV/AIDS的第一大人群。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甘肃省处在“金新月”和“金三角”毒品贩运的通道上,这就客观上便于毒品在甘肃境内的流通和大量瘾君子的存在;二是甘肃省个别地区因人员流动性强,涉毒行为较为频繁,为追逐暴利甚至出现家族和族群集体涉毒现象;三是涉毒、吸毒群体文化知识落后,对静注吸毒危害性认识程度不高,在吸食毒品时为追求快感易采用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方式普遍存在。

2.商业性女性服务人群是甘肃省易感HIV/AIDS人群中的潜在高风险人群,这类人群的称谓经历了“暗娼”、“小姐”、“性服务者”、“失足妇女”等。甘肃省的商业性女性服务人群基本都具备分层性、流动性、逐利性、特定圈内性等特征。以兰州市为例,在其中的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的从事商业女性性服务者呈一定的来源特征,且与当地社会经济背景有一定联系。城关区和七里河区属兰州市商业服务中心区域,各类档次会所、酒吧、旅馆众多,客观上为这类人群存在提供了空间,这两区的性服务者流动性很强,外省流动妇女特别是东北和四川、贵州等省的占很大比例,是该市从事商业性服务的主要群体;西固区属于工矿区,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许多企业倒闭,部分女性职工失去了工作,为了生存一些女性选择从事商业性服务,这类情况构成了该区群体的部分来源。

3.男男性接触人群感染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兰州、天水、白银三地开展的对男男性接触人群的基线调查中,发现在男男性接触人群中存在数量较多的艾滋病感染者。男男性接触人群通常在固定的男同酒吧、浴池、会所、网络等场所聚集,但缺乏相关预防艾滋病知识,成为易感人群。从2006年甘肃省实施全球基金艾滋病第五轮项目以来,各地各级疾控中心已对男男性接触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并在一些男同人群活动的场所帮助建立MSM行为干预组织,从人群的文化特点入手进行艾滋病的防治与干预。

(二)全省流动人群感染HIV/AIDS特征明显,且全省HIV/AIDS整体流行速度呈加快趋势。

因社会流动和交往的日益扩大化,流动人群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由于流动人口中单身占绝大多数,且大多处于青壮年期,加之自我保护意识与知识不足,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风险目标人群。甘肃省是典型的西部地区外出劳务人口输出大省,劳务人口中青壮年人口占较大比例,随着在打工地生活的深入和市场化因素的影响,劳务人群中的各种高风险行为增加,相应的感染几率提高,从而加速艾滋病的传播。

(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少数民族HIV/AIDS流行增加迅速。

近年来甘肃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少数民族艾滋病流行趋势增多,临夏、甘南两州的艾滋病感染者数逐步增加,对两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潜在风险。临夏州截至2011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过百例,甘南州截至2011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超过二十例。临夏州的广河县、临夏市、临夏县、东乡县和甘南州的夏河县是发现和确诊艾滋病感染者最多的地区。临夏州艾滋病感染途径多为静脉注射毒品,甘南州艾滋病感染途径多为异性接触。关注上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少数民族艾滋病流行的原因、现状和应对策略是未来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中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三、应对策略

甘肃省艾滋病流行虽然近年来增速较快,但总体上处于低流行阶段,只要防控措施到位、得当,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是可以实现的。

(一)努力改善政策环境,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甘肃省即将启动的“第五个禁毒工作三年规划”和“甘肃省十二五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标志着全省在一个新的工作起点上,推动防艾工作向前进行,同时也意味着防艾工作越来越走进深水区。涉及到全省防艾政策的制定、修改、完善等内容,包括甘肃省省本级的防治艾滋病办法或条例要尽快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防艾工作办法或意见的制定;贯彻《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省级计划制定与颁布等。相关政策的制定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善顶层制度设计,为五年甚至更长的防艾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而有利于推动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大力推进。

(二)积极申请各类国际防艾合作项目

甘肃省从2005年起陆续申请到一些国际防艾合作项目诸如世界宣明会、全球基金、中英项目、中日技术合作等,在本省防艾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技术人员培训、仪器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影响明显。在接下来的防艾工作中,应以积极申请一切可能的国际防艾合作项目为工作突破点,在引进先进防艾技术的同时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将国际项目的资金应用到全省防艾工作的短板工作中,迅速提高现有工作的水平增强防艾人员的管理能力。

(三)正确引导社会组织发挥其独特功能作用

“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艾工作方针,对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防治艾滋病工作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相关不同类型、性质的社会组织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关怀救助等方面已经发挥出较大的积极作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在抗击艾滋病流行过程中广泛有效的组织动员起包括宗教组织、民间组织、草根组织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结合它们各自组织的特点和性质,进行防治行动是符合因地制宜治理艾滋病问题应对策略的。宗教组织因其在信教民众中拥有巨大影响力、号召力,可以将国家防艾的政策、法律、知识等内容通过宗教人士宣讲的途径和信教民众固有的社会网络关系,向更大更广的人群范围覆盖,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接受到对防艾知识的掌握和对高风险行为的自觉抵抗意识的形成。MSM组织对急速增长的男同圈人群的高风险性行为的直接干预措施,可以收到一定的防艾干预效果而且还同时普及相关艾滋病预防知识,维护男同圈人群自身的生命健康。PLWHA关爱组织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救助行动,切切实实地帮助患者人群增加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反艾滋病歧视方面能够起到较大作用,最重要的是PLWHA关爱组织可以直接将政府对艾滋病患者的人文关怀措施,以最为迅速的方法传达到每一位患者,PLWHA关爱组织可以承担起对患者最为直接的心理干预行动。

(四)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防艾对策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以穆斯林聚居地区为例,在穆斯林聚居地区进行防艾宣传教育时,重视清真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必须予以关注和回应的。当前中国伊协正在开展大规模的“解经”行动,涉及到伊斯兰教对当今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宗教人士——阿訇、满拉等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全球化过程中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回应,这也是贯彻《清真寺民主管理办法》和“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等宗教政策的实际体现。公共卫生部门在对穆斯林群众进行防艾知识干预时,要与深耕于穆斯林群众基础之上的清真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清真寺的途径开展防艾干预行动效果更为突出实际。清真寺代表地方性知识的文化资本,通过参与艾滋病防治这样的社会公益行动,更能促进宗教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宗教价值体现。

(五)加大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民众特别是流动人口对防艾知识知晓率

甘肃省防艾工作中特别要注重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教工作,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始终要贯穿于整个防艾工作中。甘肃省的外出劳务人员和本省辖区内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多且流动频繁,更加注重对这一部分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教对全省防艾工作成效的取得有着重要的意义。探寻流动人口的流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干预宣教措施势在必行。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组织、妇联、工会、共青团等团体的作用,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对不同流动人群的防艾宣教;对一些劳务输出人口较多的地区。要注意动员当地村委会、基层卫生机构、计生机构等力量参与到防艾宣教行动中。

四、余论

我们从以上几个方面梳理并讨论了甘肃省艾滋病的相关问题,目的是以社会科学视角检视艾滋病流行的趋势和应对的策略,同时拟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和充实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合作平台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创新防艾领域中社会管理的方法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突出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政府“包打天下”,到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习惯“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等执政新理念。具体到对参与艾滋病防治行动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就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方法和思路,以符合社会组织参与和行动特点的思路处理好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充分发挥出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将政府宏观管理与社会组织微观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放手让社会组织在艾滋病防治领域中的独特作用完全体现出来,并在合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相关经验,为更好指导管理社会组织参与防艾行动探索管理方法。

(二)重视吸纳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意见建议

社会科学介入公共卫生治理已不是仅仅停留在学术讨论层面的问题了,公共卫生治理其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问题的命题,历史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仅靠纯医疗手段是无法应对人类层出不穷的疾病。美国著名医学人类学家特罗斯特教授指出:“流行病学与医学人类学均为寻求行为模式和疾病模式的科学分支,两者的核心都是人文主义。流行病学倾向于统计和定量,人类学则重视文本和定性,但是本书将使二者携手并肩。笔者理想中的学科交叉和交流对话得以启动,而且得到许多人类学家和流行病学家的认同,因为他们和本人志趣相投,十分看中这种志同道合的合作。”[1]

所以在艾滋病问题治理中有关专家咨询平台应体现出社会科学与医学携手共同应对危机的契机。以甘肃省为例,我们从省卫生厅查阅到的2010年3月8日印发的《关于成立甘肃省卫生政策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甘卫宣发 [2010]111号)中发现,卫生行政部门已经注重将有社会科学背景知识的专家纳入到卫生政策研究中。

我们认为将大量具有社会科学知识背景的专家纳入专家咨询组中,有利于提高防艾治理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三)注意借鉴兄弟省区的防艾经验成果

这里有几个兄弟省区的做法值得甘肃省借鉴学习,包括四川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四川省在防艾过程中,对社会组织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该省于2008年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关于促进社会力量参与防艾的地方法规——《四川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办法》;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艾滋病问题上,自治区政府十分重视宗教组织所发挥出的独特优势,故在自治区防艾制度设计层面就及时将全区宗教组织纳入治理资源之一。伊斯兰教-清真寺在穆斯林群众中可以发挥宣传教育、救助关怀的作用不容小视,经过自治区几年以来的实践探索,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宗教组织参与防治艾滋病固定下来,这在全国属第一家。《新疆维吾尔白治区艾滋病防治条例》(2010年7月28日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第十六条规定:“民族宗教事务行政部门应当对宗教人士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并指导、督促宗教人士对信教群众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此外,自治区政府近十年来,参与了若干国际卫生艾滋病合作项目,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一些参与项目的宗教组织在抗击艾滋病工作能力建设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云南省在艾滋病防治中特别注重引进国际防艾卫生项目,许多世界知名的艾滋病防治项目都在云南省开展有防治行动,这为云南省获得资金支持开展防艾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先进的国际防艾理念、仪器设备、智力资源均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甘肃省应积极吸取以上兄弟省区的做法,在自己的防艾工作中加以借鉴,从而促进全省的防艾工作得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最后,引用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景军教授的一段话作为论文的结束。“艾滋病的流行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决定了它是一种长波疾病。第一波是病毒的感染,第二波是发病与死亡。我们国家现在己经处于第三波,即对家庭的打击。第四波是社区和国家危机。局部影响己经到达了社区,希望国家危机永远不要到来。”[2]

[1][美]特罗斯特.流行病与文化[M].刘新建,刘新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4.

[2]景军.艾滋病与乡土中国[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02).

猜你喜欢
甘肃省艾滋病人群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 世界艾滋病日》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