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清华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1].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2]可见,创新是一盘国家谋划,各行各业及各类人才共同参与的大棋.在我国,有组织、有目的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主要由教育机构实施与完成,而大学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金字塔中占据着较高的位置,因此,大学的创新教育开展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大学生作为创新教育培养的受体,将成为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他们的自身创新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本文将从分析现行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两个层面,以大学和大学生两个视角浅谈我国大学的创新教育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7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的[3].该计划是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倡导主动实践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
本计划的具体实施方式是:由入选该计划的学校具体负责执行,被选中并确立的项目由教育部备案.项目的具体实施主要由学生申报、选题以及具体筹划并完成立项目标,整个申报过程中,教师只起辅助指导作用.
对于没有完全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完成数门甚至十数门的实验或实习课程,这些课程有的是课中课,有的是独立设课,无论如何,该种培养创新素质的模式都属于被动式模式,实践的主体——学生没有根据兴趣或爱好进行选择的权力.
为了培养创新意识,拓展知识视野,活跃学生思维,部分高校开设了一些内容丰富、学生自愿参与的实践项目,比如燕山大学就在校内公开开放“物理演示实验室”,并在理学院院内开设“实验选修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是校方公开资源、学生自主参与的一种新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按照教学大纲规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学生在高校期间必须完成的教学环节.这类课程或环节学生没有选择权.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给定的题目,然后完成选定题目要求,这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半自主实践型模式.
目前高校中主要开展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实际运行过程,存在如下问题:
(1)各类模式之间,过于经纬分明,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联系,导致创新教育培养不成体系.
(2)基于分散毕业生就业压力等原因,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普遍过于细分,这样学生被自己所学专业禁锢,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步幅变小,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3)在对学生的创新实验立项申请、项目结题评估等环节上,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4)当前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下,学生的退出和再选择机制不完善,这样就会引发如下问题:学生当初选择创新实验立项的方向错误,或者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现自己对所选择的方向不感兴趣,或者项目做不下去,而由于缺乏“退出和再选择机制”,导致学生必须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5)当前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积极性的调动引导不足.目前有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游戏当中.应该看到,这些学生往往都是做事情最有毅力的一部分人,只不过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他们沉迷于游戏而无法自拔,如果能够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将他们引到创新学习中来,相信他们会有好的学习状态.
(6)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表现在高校当中就是,人均占有资源较少,因而上述的各种培养模式,都会受到学校现有资源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应以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素质为目标,切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为我国早日进入创新性强国行列而奋斗.可采取如下措施:
(1)改革专业设置,本科阶段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目的,将专业“粗化”,加大交叉学科的开设力度,让本科生的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广阔一点;将专业性人才留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培养.
(2)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倡导完全学分制,让大学生根据兴趣和规划选修课程.
(3)完善制度规范,建立起各个创新平台之间的跨平台操作路径,让创新平台切实发挥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4)建立健全创新实验立项申请、项目结题评估等环节的评价体系[5],切实做到人员选择、项目资助的合理公平.建立和完善“退出和再选择机制”,使得大学生有二次选择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将走上歪路的学生及时拉回正确轨道.
(5)加强公共引导的力度,建立一种常态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共有资源的配置,使得大学生有创新想法,学校提供相应的实施环境与资源供给,这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想模式.
(6)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创新能力培养活动,以此为契机,增加自己的知识宽度与深度,通过学习,逐步成长为创新能人,创新强人,成为祖国的合格接班人.
(7)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体系的建立要以“兴趣驱动,自主学习,重在过程”为宗旨,高校之间不能千篇一律,在形式上一定要有创新,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厦门大学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6],可以借鉴.
本文所谈的“大学的创新教育”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两个关联性极强的独立命题,二者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印证、独立发展.在这个大命题中,存在着两类主体,一是学校,二是学生,二者缺一不可.大学开展创新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拥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受体,可以说在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可忽略,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同样也不可或缺.
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的构建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学校要认清形势,通过对几届甚至十几届学生的主动引导,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爱学习、爱思考、勤动脑、多动手”的创新氛围,只有让创新融于生活,这个创新体系才算真正构建起来.当前,促进和推动大学生创新的实验计划、课程设计、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一些已有平台应有效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并不断改正缺点,充分发挥学校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摆在学校管理部门和学生面前的一道试题.相信通过学校和学生的不断努力,我国大学的创新教育开展得会越来越好,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也会越来越好,不远的将来我国会真正由创新大国步入创新强国的行列!
[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 [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76-79.
[2]中国文明网.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DB/OL].(2012-12-18)[2013-03-25].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xuexshibad/quanwe/201212/t20121218_988500.shtml.
[3]张友琴,王萍,朱昌平,等.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67-170.
[4]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8.
[5]李旦,赵希文,吴菊花.以过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价体系研究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02-105.
[6]乔连全.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 [J].高等教育研究,2011,31,(3):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