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胜召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化工销售华中分公司,湖北 武汉430070)①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这是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高层次问题。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单位,企业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企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也可以说,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先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和谐企业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和谐企业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笔者认为,构建和谐企业需要企业审美文化理论的指导。因为“审美文化具有三大功能,即人格建构功能、情感传达功能和美化关系功能。审美文化能促进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准备。”[1]39因此,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企业审美文化是培育和谐企业的指导原则。
企业审美文化理论是企业文化理论和美学理论有机结合而产生的创新理论,既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现实发展的结果。企业审美文化使企业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产品、培育人才、服务社会、促进发展,这样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创造美的实体。
著名美学家周来祥教授认为:“审美文化是一切体现了人类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从而具有审美性质,可供人们审美观照、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并可使人们从中得到一种审美愉快的文化。”[2]在企业审美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和谐企业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企业审美文化的视角下,凡是企业都应该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建设和谐企业更要具体组织实施“以人为本”。因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文化是人们有意识地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而这种活动的原始动力就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这当然要把“人”作为中心地位来对待,没有“人”就没有审美,也不可能形成审美文化。
企业审美文化视角下的“以人为本”与日常人们理解的“以人为本”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就是,这里的“人”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员工,也包括企业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股东、客户、竞争者、供应商、合作者、新闻媒体宣传工作者等。因为建设和谐企业不仅要处理好企业内部各种关系,也要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因此,企业审美文化视角下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尊重人、爱护人、依靠人、培育人、开发人、激励人来经营企业,全方位调动内部员工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把每位员工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真、善、美”的潜意识逐渐转化为前意识和意识,从而转化为审美意识和审美行为,进而培养审美文化,为构建和谐企业奠定基础。没有企业审美文化,就不可能打造和谐企业。
2.配合匀称原则。许多美学家都提出了“美是关系”“美是和谐”“美是比例”等论断,和谐的本意就是配合得当和匀称。欧洲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美有三个因素:完整或完美,适当的比例或和谐,颜色鲜明。因此,和谐是美的基础,美是和谐的发展,审美文化与和谐的本质是一致的。
在审美文化的指导下,企业要和谐,就要处理好内部各种关系、企业与外部的各种关系,达到平衡、适当与匀称,这样企业才能持续有效发展。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凝聚力,凝聚力产生推动力,推动力就形成发展力。
企业审美文化指导下的和谐企业构建过程中的配合匀称还把包括企业运行的有序进行,员工的良性竞争,企业与社会、环境的自然有序的关系交流。因此,企业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员工上访等都是与“配合匀称”原则背道而驰的。
3.全员参与原则。和谐企业不是一部分的和谐,而是全体员工的和谐,企业整体的和谐。企业经营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和谐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经营者要向企业成员灌输全员参与原则,每位员工自身和谐、员工与员工要和谐,以及企业与外部要和谐。从和谐的本质上讲,和谐就是整个有机体的有序运行,个别地方不和谐,就会破坏整体的和谐。
4.友好协作、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原则。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协作、互动和沟通,但和谐企业的协作是友好的,互动是良性的,沟通是有效的。友好、良性和有效,是指企业内不同个体和不同的群体都能够以不损害企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为组织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反过来说,企业经营者要想构建和谐企业,就必须全力培养企业内部的友好协作、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
5.动态发展原则。和谐不是稳定不动,而是有序、协调运动。和谐的本质不仅要求在静态上的和谐,而且还要企业在发展动态上的和谐。达到一个和谐的局面之后,因内部变革和外部环境变化,旧的和谐就会遭受到破坏,这是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和谐。这样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构建和谐企业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的和谐;二是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三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企业内部的和谐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比较完善之后,企业管理层可以逐步减小其影响力。企业管理者的权力应随着企业组织的和谐程度递减,只要企业可以保持监督约束的权力,其他的权力就应该尽可能地下放。
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体现于信任机制的建立。因为在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过程中,企业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在外部系统中的权重,也就是企业在整个外部系统中的地位问题。在整个外部系统的产业链中,企业与长期合作者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这样可以最小化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并最大化企业的利润。同时减小系统中强势成员对弱势成员利益的侵害,从而达到系统的共同繁荣。
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体现在反应机制的建立上,对于存在于企业外部的经济、政治、法律、人文等环境,企业通常是无能为力的。企业只有顺应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才能生存发展。因此,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就是指对外部环境的随时观察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1.安全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前提。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的,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决定了企业要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灵魂。特别是煤矿、炼油、化工、钢铁等行业企业,更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千方百计保证企业安全生产。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安全事故频发,造成员工伤亡和人民财产的损失,企业管理混乱,员工不稳定,那么这个企业就不可能“和谐”。“和谐”一词本身就含有“平安”“协调”“祥和”之意,企业不能搞好安全生产就是最大的“不和谐”。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夯实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进而为和谐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2.稳定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中国企业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做好稳定工作。因此,稳定工作也是中国式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由最高层经营者直接负责的,可见稳定工作的重要性。试想,如果一个企业职工经常到公司机关上访,甚至到省、中央上访,这个企业连基本的员工稳定工作都做不好,还能是和谐企业吗?
由于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相继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而这些规定又大多涉及到员工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且由于事前调研不够、方案粗放等多种原因,造成改革过程中员工的混乱,因而出现集体上访。所以,要从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的原则出发,根据企业审美文化建设的需要,以人为本,带着感情,换位思考,细致工作,将企业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让员工成为改革的主力军而不是改革需要甩掉的“包袱”。
3.诚信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员工与企业都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的前提就是诚信关系。《管子》中有一句:“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讲诚信,是天下人交往的关键。不仅员工之间要诚信,而且员工与企业更要讲诚信。如果失去诚信,员工之间就不可能协调,当然更不可能和谐,员工与企业同样不可能和谐。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是员工和企业的自觉行为。
诚信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甚至比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更为重要。诚信是企业发展的无形推动力,是企业宝贵的资源。诚信能够凝聚内部员工,能够凝聚外部客户,能够创造有序、协调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和谐关系,所以说诚信能够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
4.企业内部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核心。企业内部的和谐包括员工自身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生产等要素的和谐,也可以统称为和谐劳动关系。员工自身和谐是企业内部和谐的前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是基础,员工与生产要素的和谐是关键。这是企业内部和谐三种关系的辩证统一。
员工自身的和谐,包括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尚的情操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体包括政治关怀、经济扶助、人文制度建设、职业生涯帮助、环境美化和认知疏导、情感疏导、社会环境疏导等,其目的就是首先要达到人自身的和谐,这也是企业和谐的中心。中国石化在此基础上,从胜利油田开始试点,逐步探索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
员工与员工的和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里的“员工”不仅包括原来我们所指的一般员工,而且包括各级、各部门领导。员工与员工的和谐最重要的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必然要求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要的,但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是提高效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把竞争推向极端,就会造成人心的沦丧、道德的败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员工与生产等要素的和谐,主要是指员工劳动工作的和谐、员工与装置的和谐、员工与现场管理的和谐。员工与内部环境的和谐,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表明,人对自然的友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社会能否长久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决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客观因素。
5.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点。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的基础是建立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机制。
“在商业环境下,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指顾客、投资者、股东、员工、供应商、政府机构、社区以及其他在公司产品、运营、市场、产业和成果等方面拥有权益的个人和机构。”[3]27显然,这里作者所指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与企业发生利益关系的个人和机构。因此,我们所指的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是指在企业外部所有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关系人。其中包括:顾客(用户)、原料供应商、股东、所在社区、新闻媒体等。企业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只能施加一定的但不完全的影响,但外部系统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实现。从长远看,只有长期的和谐才能保证企业利润的持续和稳定。因此,必须在外部的系统环境中形成一种共谋、共生的系统形态,即与外部系统的各个成员形成长期的信任合作机制。
6.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因素。企业与政治、法律环境的和谐主要是指企业要密切关注政府运作情况和所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对内对外政策(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政府订货、补贴政策,以及对外援助、对外经济政策等等),执政党推行的基本政策以及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从而做到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用足、用活政策,达到协调有序。
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之后,企业要认真积极贯彻落实,选择符合执政党执政理念和政府产业政策的行业和工艺路线来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这样才能达到和谐。
企业与经济环境的和谐主要涉及下列内容:经济发展是高速发展、中速发展、低速发展,还是处于停滞、倒退时期,甚至发生经济危机等;国家支持哪些产业发展;国家的支柱产业、经济政策、金融管理体制等等。企业要抓住国家经济政策,大力发展自己,做大做强,实现稳步发展,达到基业长青。
企业与科技的和谐主要包括积极与企业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社会科学技术并驾齐驱。如果企业的技术落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那么就不可能和谐。
企业与社会人文的和谐主要是指企业的文化、员工精神与社会习俗、社会文化、社会道德观念、社会公众价值观相适应。同时,企业要积极发挥对社会和社区的贡献,多做一些福利事业。
中国石化是国民经济重要的能源产业、基础原材料产业和支柱产业。因此,在加强企业与外部环境和谐方面提出了创新型举措。这就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行绿色低碳战略,即以现代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技术,生产清洁能源;以先进的生产管理控制技术代替传统的控制技术,进一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物耗、能耗和排放。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企业实现循环利用,实现了“零排放”。
构建和谐企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要按照企业美学理论,特别是审美文化理论来全面规划,把“和谐”的意识全面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与具有这种思想观念的人相配合,真正发挥出“和谐”的强大力量。“在文化创造的各个领域,人们更关心的是审美表达,而不是社会解释。”[4]525审美表达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和享受美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寻求一种社会通俗的表达,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和社会。
[1]吴建新,赵伯飞,李茁.审美文化功能与和谐企业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
[2]周来祥.中华审美文化通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O.C.费雷尔,约翰·弗雷德里希,琳达·费雷尔.企业伦理学:伦理决策与案例:第8版[M].张兴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康拉德·托特曼.日本史:第2版[M].王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