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京刚
( 哈尔滨市滩涂开发管理办公室,哈尔滨150010)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对生产经济的束缚,我国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建设在诸如规划、设计、施工等各项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可总结为以下6 点:
在建设初期会对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多方考虑,进而能确定在技术经济诸多方面合理的方案,许多细节问题也能在设计时得合理,进行很好的规划。然而薄弱环节表现在具体实施上,达不到设计要求,长期弃之不用或因为长久失修基础设施也会损失严重。
农田水利建设整个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大量的小型电灌站、机井、农桥等基础设施,因为管理不善引起站房被毁、电线被割、电机被盗等现象,甚至会产生涵闸启闭不灵、地表水流失的严重状况。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水利基础设施的工程管理工作,逐步提高农民旱涝灾害意识的培养[1]。
许多站房建设良好,然而田间渠系不完善,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在设计中,如果遇到某些设施的灌溉值数定律偏大,而且当地的土质情况不佳,对平地、筑渠有着很大的困难,那么很容易产生有站无渠的现象,同时机电灌站的经济效益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制约。
现在的农业水利工程的主要思想是: “以排为主,灌溉为辅”。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多注重对大中型工程的开挖、疏浚,这些做法对排涝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有些农田缺少相应蓄水功能的设施配置,于是在地表水排走的同时,浅层地下水也被排走,不能得到很好的储蓄。这样现象持续后果就是旱情将会因之加重。
防洪除涝工程、桥涵闸、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等建筑物配套工程,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局面需要通过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来改变。近几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增加了对一些重点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对一些受益范围比较明确的小型农业水源和农田灌溉工程,正在实行以“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为主旨的产权制度改革,这些措施都充分调动了农民个人或联户建设的积极性。然而对于一些村级、跨村或跨乡的规模较大、受益范围较广、但缺乏相应的财政支持的工程建设则逐渐呈现萎缩趋势。由于财政投入不足,配套资金很难落实。由于省市等相关部门没有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这些小型工程有关的投资补助政策,这都在无形中导致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投资的渠道来源不明确的局面。2005年,国家启动并从相关政策上支持了小型水利设施民办公助项目,由于投资力度有限性,这些措施很难从根治上解决问题。
1) 把握重点,整体推进,审时度势,统筹考虑。要对重点大中型水库、骨干河道治理的加固予以足够的重视;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现状和安全形势; 充分考虑中小型水库、中小河道中容易发生险情的水利工程需加固治理。
2) 强化行政调控。在加强政府组织引导及投入的前提下,大胆的引入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机制,广泛吸纳集体和个人等社会资本,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工程投资渠道,加强对各类用水合作组织的组建工作,在理顺水价的条件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各类灌排设施的建设工作,并且加强对配套田间水利设施的建设,从小水源工程的建设工作出发,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调整和调控,增加旱涝保收田面积,进而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工作。
3) 加快省市范围的水网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市间水资源统一调配的目的。这些工作要充分协调流域间的水资源的分配工作,进而实现对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的优化协调和配置。例如可以选择在河流上合理考察选址,并进行充分的科学考证,选择合适的位置兴建一批拦蓄工程,或者在山丘区中选择建设一批众多的功效明显的小型蓄水窖池,还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建设和完善局域水网的工作。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支撑和保障了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4) 加强对水利管理体制的改革,积极创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各级部门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一步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改革,同时应该及时签发并且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对水利管理部门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另外还要采取措施,充分理顺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充分落实经费的管理,实现管养的充分分离,从而建立起长效、良性的运行机制。小型水库的管理责任主体是乡镇政府,县镇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基层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将责权、事权和法定的权益充分配合,同时还要将市场机制进一步引入到小型水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最大程度地发挥水利设施的效能。对于中小型水库,应加强相关的管理与监督工作,严格执行相应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严格分配小型水库的防汛责任。对一些规模较小或功能萎缩、病险严重或者是一些经济、技术不可行的水利工程,要严格执行相应的规定,对工程进行降等管理或进行彻底报废,以而消除安全的隐患。
5) 强化管理,加强责任追究。水利工程的建设及安全管理要发挥好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的优势。应分清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对违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工程建设管理行为、与工程相关的行政领导及责任人员,进行相应的行政处分,从而使水利与防洪安全工作规范、良好的进行。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应结合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和要求,积极转变水利理念,扩展相应的的服务范畴;加快相应管理政策的制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的管理工作走上健康的、发展的道路。
[1]张紫红,崔启.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革思考[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34(01)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