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波 (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湖南省 长沙市 410004)
环境规划作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城市规划,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必须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融入环境规划的理念和内容,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城市建设必须先对原有的环境进行破坏才能进行二次建设。例如在更新旧建筑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大型设备会产生严重的噪音污染,大量的灰尘会造成大气污染。如果在河、湖附近进行建设施工,必定会对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近年来,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和粉尘在一定条件作用下逐渐形成空气中的颗粒物。此外,在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少不了大型的施工设备,包括挖掘机、搅拌机、汽车发动机等。这些设备的运行会产生严重的噪音污染,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城市建设中地基的施工会也对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由于城市的土地使用有限,工业区、生活区以及农业区存在相互层叠的情况,缺乏规范的划分。工业区内普遍存在水污染、噪音污染以及空气污染严重的问题。如果将工业区划分到农业区和生活区的附近,势必会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给人们的呼吸、饮水带来严重的困难。工厂的污水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也会对正常的农业生产造成污染。
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造成人口数量的增多,人口密集度越大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各大城市频繁出现大规模的堵车现象,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污染。汽车尾气的排放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指数上升的关键因素。此外,缺乏对城市的公共卫生的有效管理,也是造成城市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又一大因素。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垃圾未经相关规定处理就随意堆放,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给城市河流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从而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保持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城市宏观的生态环境概念,这种概念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整体的稳定性。保证城市水资源的总量、大气环境质量、植被的种类和面积是城市微观的生态环境概念。我们一直认为只要城市的植被覆盖率越大就代表着环境质量越好,但是绿化面积的规划一定要有个标准。因为,如果面积过大,就无法实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城市的绿化面积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而且必须根据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等因素来决定。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城市建设水平的关键,因此,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对资源的开采、污染物的排放以及人口的增长进行严格控制,绝对不能超出环境的承载范围。其实,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让三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完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导向型城市必须以正确、实事求是以及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为基础。通过在实际城市规划中结合社会、生态以及经济等因素,并严格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来完成城市的经济规划,这是我国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手段。生态型导向城市作为一个将经济增长、生态良性循环以及社会和谐等方面结合的特殊形式的居住区,不但适合人类的居住,还能将人、城市以及生态环境组成一个整体,并使三者之间形成一种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在进行生态导向型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必须遵守两个原则: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原则以及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也被称为“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它是指在以生态学的角度为根本出发点的情况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自净力。由于城市的建设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结构较为单一,因此,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有一定的限度。由城市提供给城市居民的各类生态因子的总和被称为城市生态位。它是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以及发展现状的指标,并且也是一个城市的具体功能、环境和资源、地位和人口等优劣程度的体现。因此,必须将城市的发展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不能过度扩展,否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被严重污染,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环保意识的普及使环境规划融入到传统的城市规划中,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基础,才能实现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1]耿海清.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及其对开展规划环评的启示[J].世界环境,2010,2(2):79-80.
[2]徐东.关于中国现行规划体系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8,10(10):18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