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娟 张琳林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1)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积极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项目化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项目化课程以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目前对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评价仍处于研究阶段。传统的教学评价显然已经不适合项目化课程的评价。为保障项目化课程能够有效实施,建立与高职项目化课程配套的评价体系,有效发挥评价体系在课程实施全过程中的作用,是目前项目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只重结果,不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表现在:
1.评价主体单一,缺乏科学性。往往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的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都由教师完成,教师很难将评价信息及时、完全的反馈给学生,无法科学的评价学生每个阶段性的学习情况。教师只注重学生理论成绩,不注重对能力培养过程的改进。
2.考评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不合理。传统的考评内容多以学科性的知识为主,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评较少,尤其是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能力没有考评。因此,传统的考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3.评价的方式单一。教师的评价方式多采用考试量化的评价方式,这种传统的总结性考评,会导致学生“应试教育”倾向与投机心理。学生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也能取得好成绩,考试作弊现象也是屡禁不止。
项目化课程评价强调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是贯穿于课程开发实施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课程评价的检验与监控贯穿于课程设计及实施全过程,才能促进课程及时改进与完善。项目化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征要求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控。实施前,对教学准备情况进行评估; 实施中,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的检查跟踪,对发现问题的予以纠正; 实施后,对实施效果及学生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意见,进而改善下一周期的教学。
多元化原则包括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等等。在制定过程性学习评价标准时,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标准的弹性与灵活性。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进行评价。评价主体需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课程评价体系要求易操作并可检测。高职教育专业和课程的类型复杂,适宜采用较为普适的评价标准作为综合评判的依据,使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操作性,有利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对定性评价项目和标准,尽可能明确,用语要准确,以提高区分度。对定量评价项目和标准,尽可能客观,准确,必须是可以检测的。
决策导向评价模式(简称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方面组成。该模式适用于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借鉴这一评价模式,从课程准备、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等实施全过程进行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高职项目化课程背景评价可以通过访谈授课教师、行业及企业专家、查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课程开发资料等形式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其评价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该课程是否适合实施项目化;该课程适用于哪些层次的学生;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的项目选取是否合适;该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是否合理科学等等。
通过考察实施课程必备的教学设施、教学团队、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准备情况,进行充分的课程实施前的组织,为课程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其评价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是否具备开设该课程的教学设施条件;课程教学团队是否具备实施项目化课程的能力要求;该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等等。
通过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学生互评、教师互评、专家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其评价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教学条件是否满足项目化教学;是否贯彻执行了教学设计方案;是否体现了项目教学的特点;是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等。
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及社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对项目化课程实施后的效果、影响和推广性等进行全面评价。其评价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收获了什么;教师收获了什么;该课程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项目化课程的改革与实施需要通过评价来进行决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好质量管理与监控工作。
实施前的准备及评估是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条件、内容及资源等进行的评价。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及测试。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效果。通过学习和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组织教师进行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并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的测评。通过职业教育和教学能力测评,使教师掌握项目化教学法的核心,为具体项目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制定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制定与项目化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并根据评价实践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订与完善。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教学内容上,学习项目或任务应明确具体并可实现,项目任务来自于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突出行动导向,实现知识应用与能力训练的同步;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工作过程,注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手段上,灵活选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建立恰当的学习情境,并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教学效果上,有效使用教学时间,课堂组织严密,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形式好,多数学生能达到课前设定的预期目标要求,并能灵活运用。
(3)项目化课程实施条件的评估。为了确保项目化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对项目化课程的具体实施条件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课程是否适合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团队是否满足要求;教学设施的条件是否可行;教学设计是否可以满足提高教学的要求。课程实施准备完善的教师或课程,可以向学校申报实施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课程必须按按审核后的课程方案实施教学,同时要组织经过培训的督导员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与指导。
重点跟踪项目或任务。对一个完整项目或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全程跟踪,通过查看教学文件、听课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和学生获得能力的过程,并指导教师在实施中不断优化教学单元设计。
及时调整并改进教学。项目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方案。通过座谈、访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使学生能达到课前设定的预期目标要求。
实施后的验收与效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作的评价,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打下基础。
(1)课程实施材料的验收。课程实施后教师主要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是课程设计方案,包括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具体实施方案、任务单等; 二是课程相关资源,如案例、图片、视频、课程网站等; 三是课程考核材料,如项目评价标准、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材料、成绩评定表等; 四是课程总结材料,包括学生的学习总结,教师的教学实施总结等。通过查看以上材料,并结合平时实施情况,对该课程的实施做出客观准确的评判。
(2)教学效果的评价。在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应关注学生。首先查看学生作品及成果,了解学生在课程项目中能做什么,做出了什么; 其次了解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掌握教师教学态度、课堂组织管理、作品批改点评等情况;最后结合督导评价与同行评价,形成课程实施的总体评价。
高职项目化课程评价必须贯穿课程准备、实施、验收的全过程,兼顾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化课程评价体系,对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
[1]高玉萍.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探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26-29
[2]高进军.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53-54
[3]王小红.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研究[J].辽宁丝绸,2010(4):40-41
[4]胡宏,邹洁.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考评评价方法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