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娟,郝 娜
(河北省大清河河务管理处,河北 保定 071051)
发生在2012年汛期的大清河系北支“7·21”洪水给白洋淀带来9000万m3的洪涝水资源,对干涸已久仅靠外流域调水维持最低淀水位的白洋淀湿地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救淀之水。
白洋淀属草本沼泽湿地,是我国北方最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湖泊,不仅为区域生产生活提供大量水资源,而且在蓄洪防旱、调节局地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补充地下水源、改善水质稀释污染物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洪水产生灾害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洪水定期泛滥即洪泛作用,对湿地形成和发展、物种生存与繁衍及洪泛区湿地景观与功能的维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洪水对湿地系统产生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连年干旱,上游水源枯竭,流域内工农业需水量激增等原因,造成白洋淀发生13次干淀,淀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997年至“7·21”洪水发生前,仅靠20余次上游水库和外流域调水暂时维持。
据最新统计,“7·21”洪水入淀后,目前淀水位已达8.3m(大沽高程)、相应蓄水量3.13亿m3,水位、水量均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与汛前(6月份)相比,淀水位上升了1.7m,水量增加了2.56亿m3,水域面积由之前的75km2扩展到245km2。洪水携带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水流进入湿地,补充湿地水源,提升地表水位,扩大湿地面积,促进地表水的循环和更新,从而修复其因水源短缺而濒临绝境的湿地生态系统。据环保部门监测,此次入淀的水质是Ⅲ类水,符合鱼类和水草的生长条件,为鸟类、鱼类及其他物种的恢复提供适宜环境,逐步实现和维持湿地系统良性循环发展。
洪水在补充湿地地表水的同时,一方面有相当水量从地表渗入地下含水系统,地下水得到大量补充,维持了地下水系统平衡。同时蓄量增加后的地下水,使淀区和周边区域农田受益,有助于农业增产。另一方面,湿地保持的地表水分在干旱季节随气温升高,又被蒸发返回到大气中,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调节局地小气候,增加区域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的作用。白洋淀属于浅碟型湖泊,水面宽阔更利于水分蒸发,年蒸发量2亿m3,对调节华北平原气候,改善气候干旱状况,遏制沙尘暴的多发,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白洋淀素以湿地物种丰富著称,据记载,淀内有鸟类197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30余种,野生两栖爬行动物3种,哺乳类14种,鱼类54种。近年来水资源短缺,连年干淀致使大部分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此次洪水共计给白洋淀带来2.56亿m3的新增水量,新进水源入淀后,稀释更新了原有被污染水体,改善了湿地水环境缺氧状态。湿地面积的扩展及洪泛过程中,洪水携带大量有机、无机营养物质,有利于湿地浮游动植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长,不仅为迁徙鸟类提供了大量食物,也为各种鱼类、芦苇等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创造了适宜条件,有助于白洋淀退化湿地景观的恢复,从而维持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
因“7·21”洪水带来丰沛水量,已经连续实施了5次的“引黄济淀”工程,2012年将不再继续,首次成为1997年以来不需要外来水源补淀的年份。初步估算,减少一次引黄入淀工程,不仅节省5000多万元的调水资金,还将减少大量调水沿线输水工程修复改建、污水处理等人力、物力的投入,更遏制了输水沿线农田盐碱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此次洪水资源的适时补充,使白洋淀湿地内生长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得以持续发展,不仅为渔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可继续提供社会经济生产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芦苇是淀区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作物,以芦苇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业是白洋淀的支柱产业。此外,芦苇杆径中的纤维含量可达51.87%,与木材的纤维含量近似,且质量较好,也是造纸工业的良好原料。湿地景观恢复后,为5A级景区的旅游观光带来巨大商机,经济效益可观。
湿地具有良好的减洪作用,通常1hm2的湿地能蓄滞约9144m3的水体。湿地植被吸收洪水并使水分缓慢入渗土壤中,从而降低洪水的流速和流量,可以显著降低洪水水位,减轻洪水爆发的破坏力。白洋淀是大清河系缓洪滞沥的重要防洪工程措施,在历次较大洪水治理分洪中都起到了消减洪峰、缓洪滞沥的关键作用。“7·21”洪水中,白洋淀接纳了来自河系北支拒马河下泄的9000万m3全部水量,极大减轻了上游的防洪压力。洪水前锋冲刷了行洪道内大量污染物和阻水物,使淀内泄洪通道变得通畅。随着湿地自身减洪功能的基本恢复,白洋淀再次具备了应付较大洪水灾害的能力,此次洪水过后,接下来将更好地发挥其防洪减灾的作用,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洪水携带的泥沙等悬浮物质含量较高,造成白洋淀入淀口淤积严重,抬高河道水位对正常行洪形成阻水影响。据测算,白沟引河入淀口现已存在面积1.4km2,平均高度0.75m的泥沙淤积带,泥沙淤积不仅造成淀区底高程被不断抬高,蓄水量减少,水面萎缩,地表水质进一步恶化,且壅高阻水,影响行洪。此次洪水入淀时,后期水流速度放缓,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势必将淤积于河道内,继续抬高淀底高程,存在侵占淀边苇地农田的潜在危险。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增加,河系上游造纸、皮革、印染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排放量剧增,加之行洪河道常年干涸,沿河地区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多被非法排入河道,“7·21”洪水前锋将污染物带进白洋淀,对部分水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污染,并造成了水体污染的扩散,致使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直接对淀内鱼类等多种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对淀区生态环境和水产养殖业带来不利影响。
洪水作用猛烈,水位变化强烈,都会对水生植物正常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如荷花的生长空间为0.5~1m之间,如果水位增加超过1m,荷花将有被淹死的可能。此外,淹没水面的迅速扩展,会将部分动物、鸟类巢穴冲毁,使之数量减少。
“7·21”洪水给白洋淀带来恢复湿地宝贵水资源的同时,也带来对湿地系统的不利影响。采取科学有效的工程及非工程措施,促进其正面效应的充分发挥,将其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影响范围内。工程方面,保证除险加固工程质量,管好引水闸坝,为科学调度入淀洪水做好准备;非工程措施方面,从法律层面促进湿地水源保护立法的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律保护力度,防止偷引淀水和偷排污水现象的发生,保护湿地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建立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洪水进入湿地过程的实时监测,掌握洪水产生各种不同影响情况等,不仅为科学防洪提供参考,也为湿地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探索进行洪水对湿地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客观地认识洪水产生的各种影响,从而消除洪水给白洋淀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好地促进白洋淀湿地恢复,既能科学防洪,实现人水和谐发展,又能造福于淀边人民,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1]卢晓宁,邓伟.洪水对湿地系统的作用[J].湿地科学,2005(2):136-142.
[2]韩会玲,徐丽娟.白洋淀生态补水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5):46-47.
[3]刘春兰.白洋淀湿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4]李红梅,美国湿地减洪[J].水利水电快报,2008(7):29-30.
[5]白润领,张军保.白洋淀围埝问题探讨[J].河北水利,2004(8):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