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晖,侯 越,张建江
(河北省大清河河务管理处淀东管理所,河北 任丘062550)
引黄补淀所利用的河道多为天然河道,在引黄补淀之前,多被用于贮存污水,污水种类大致分为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周边企业的工业污水。其中,工业污水是水质的主要污染源。为保证入淀水质量,历次引黄补淀,上游水头由南至北到达小白河出岸后,引黄补淀的入淀口任丘市大树刘庄十二孔闸提闸,由北向南泄水,同时,小白河东支后赵闸提闸,上下游水头合力推动河道内污水通过后赵闸向文安方向下泄。待污水排净后,十二孔闸提闸进水。但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入淀水质。引黄河道沿线分布着面粉厂、造纸厂、洗麦厂、纺布厂、羊毛刷厂等数10家企业。引黄通水后,沿途企业大肆排污,严重污染了入淀水质。最具代表性的是2010年引黄期间,肃宁县窝北段附近2家面粉厂,持续向引黄河道内排放大量污水,造成沿线出现死鱼、死鸭事件,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随着水行政主管单位加大检查、制裁力度,沿途企业转变了排污方式,呈现出埋设管线、小排量、间歇性排污,引水前清污、引水后排放的特点。由于引黄多在冬季进行,河面结冰后,冰层以下的排污口不易发现,给排查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引黄补淀沿途经常有渗水、漫堤或决口事故发生,规模大小不一,较有代表性的是2011~2012年度引黄补淀过程中,紫塔干渠野场段河堤漫水及紫塔西桥西侧子埝向外渗水,淹没农田、林地13.3万hm2。2次淹地造成输水沿线周边农林作物大面积受灾,浪费了大量引水资源,不能满足引黄输水要求。
沿途引黄工程重复建设较严重。引黄补淀工程具有周期性和间歇性,引黄补淀主干线周边沟渠错综复杂,在通水前由水利厅委托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封堵。引黄补淀结束后,由于干旱缺水,为保持河道贮水,封堵口门多未打开。在进入下一年度引水周期后,沿途乡镇继续以口门封堵作为新的建设项目上报,造成引黄沿线工程重复建设,引黄工程建设资金的浪费。
偷水现象最早可追溯到2004~2005年度引岳济淀工程时,每次引水过程中屡偷屡禁、屡禁不止。偷水行为在引水初期呈零星分布,主体为个人,多发于引水河道周边,通过水泵或倒虹吸管线抽水,用于满足河道两侧农林作物灌溉。在近两年的引水过程中,偷水活动逐渐向大规模、有组织方向发展,较典型案例为2010年釜东排河小八里庄村段人为开口泄水案件,滏东排河东支沟渠引黄补淀前被封堵,引黄通水后,下游村庄为了用水,将封堵堤坝用挖掘机挖开,造成引黄补淀水资源分流,流量6m3/s,至彻底封堵历时8h,估算流失水量18万m3。随着引黄补淀的常态化及监察力度的加强,偷水手段逐渐变得隐蔽,2011年引黄补淀期间,商林干渠崔厂村附近发现一起埋管偷水事件,埋管直径达20cm,埋设深度距河床仅50cm,若在通水前不被发现,通水后则无从查处。
引黄补淀通过任丘市大叔刘庄村十二孔闸进入白洋淀。历次引黄补淀,上游河道内污水排净后,十二孔闸和后赵闸闭闸,上游河道憋水,待水位抬高与淀内水位落差达1m,十二孔闸提闸进水,流量经快速升高后逐渐降低,水流在淀内运行开后趋于平稳,流量随即逐步升高。2011年引黄补淀初期通过十二孔闸进水时,水流持续处于低流量入淀,流量始终未超过3m3/s。后闭闸再次在上游憋水,待上下游水位落差超过1.5m后再次提闸进水,流量依然上不去,排除上游河道某处决口分流和沿途冰层阻水等原因,发现十二孔闸下游河道水下存在一道阻水围埝,待清理后水流量趋于正常。近年由于干旱少雨,淀内水位持续走低,填土筑埝之风日盛,且规模越来越大。通过卫星观测,淀内除主河道外,支杈、沟渠几乎全部被围埝隔断,引黄补淀的进水全部依靠主河道通行,且主河道由于筑埝时的挤压,过流断面变得狭窄,致使引黄补淀的水源不能在淀内顺利漫流,对引黄补淀造成不利影响。
引黄河道利用的基本都是自然河道,这些河道在枯水期被用作污水贮存。引黄补淀工程实施后,由于引黄补淀属于生态补水,引黄补淀输水水质应达到Ⅲ类水水质标准。生活污水尤其是工业污水不经过专业处理不能达标,原因在于工业企业不具备专业排污处理设备。有的企业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采用种种方式逃避监管、偷排污水。出现了昼停夜排;工作日停、节假日排;穿堤埋管;活水时停、结冰后排等各种排污方法。虽然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上述情况做出处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引黄沿线输水工程设计标准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引黄补淀利用的输水河道在引黄补淀工程实施之前多为灌溉用引水河道,白洋淀为灌溉水源头,输水河道河床北高南低,水流流向自北向南,通过引黄补淀的进淀口十二孔闸及沿途各节制闸,可科学控制下泄水量,保持河道内水流流量平稳及水位适中,两岸堤防及封堵口门承受水压力较小。引黄补淀工程实施后,输水方向倒置,原上游变为下游,下游变为上游,而河床高程仍是北高南低。因此,淀内补水必须通过闭闸憋水,使上游河道水头抬高至高于淀内水位,并产生一定落差(通常控制在1m),才能实现由较低高程的河道向较高高程的白洋淀补水。十二孔闸底板高程6.0m(大沽高程,下同),当淀内水位高程7.0m,用于灌溉时,下游河道水位不会超过6.5m;用于引黄补淀输水时,原灌溉用的下游河道变为上游河道,上游河道内水位高程至少要达到8.0m才能实现向淀内补水。河道用途的转换使沿途水工闸涵、河道堤防、封堵口门承受的水压力大幅增加。同时,引黄补淀工程实施前,河道常年无水,两岸水工建筑年久失修,挡水能力普遍下降,而且淀内阻水情况较严重,致使上游河道水位不断抬高,容易造成堤防及封堵口门出现渗水、漏水甚至决堤险情。
引黄沿线水利工程重复建设问题主要由于沿途各县乡水利部门受经济利益驱使,连年重复申报上一年度引黄已完成的工程项目,争取更多引黄补淀资金。上级监管部门对此行为监管不到位且缺乏制度约束,重复申报、重复审批、重复建设屡屡发生,造成引黄资金的浪费。
(1)沿线居民认为引黄补淀工程水资源沿途各地可任意取用,即使当时不用,也应储存以备用。这一观点是造成输水沿线某些乡村以集体为单位组织大规模偷水的主要原因。
(2)输水河道两侧种植户和养殖户普遍认为黄河水资源富含营养,可使劳动作业事半功倍,因此频频采取多种手段偷水。
(3)水行政主管机构只有监管权,没有处罚权,发现偷水行为只能依靠当地政府部门予以查处,而当地政府部门为维护地方利益多采取敷衍态度,对偷水行为不采取严厉处罚。
(1)近年来干旱少雨,白洋淀持续低水位运行,方便筑埝作业。
(2)筑埝可用于种植、养殖、旅游等多种用途,带来丰厚的回报。
(3)筑埝者认为筑埝圈地即为自己所有。
(4)各行政机构职能矛盾,农林、畜牧、旅游主管机构提倡筑埝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并给与相关补贴,而水行政主管机构禁止非法筑埝。
(1)水行政主管机构应要求相关排污企业提交以地表水为主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污水经过净化处理仍不能达到Ⅲ类水水质标准的排污企业在引黄补淀期间予以关停。同时,对污水水质不达标仍采取各种方式向引黄河道内排放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大幅提高其排污成本。
(2)水行政主管机构组织专家对引黄沿线河道进行实地勘查、测量,提高输水河道沿线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管,保证水工建筑达到设计标准。这种做法在引黄补淀第一期永久性工程建设中已初见成效。此外,应着重加强输水河道两岸堤坝建设,将原有土石坝改为浆砌石坝。
上级水行政主管机构应组织技术人员比照上一年度项目审批表,现场逐一审查沿线水工建设项目,认真复核建筑工程量,对上一年度封堵口门已拆除今年需重建的,要求地方水利主管部门提供具体日期的拆除影像资料,杜绝重复建设。
(3)确立以补淀为第一要义的输水原则。引黄水资源应首先供给白洋淀,同时兼顾地方利益,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用上报用水需求量,上级水行政主管机构统筹分配,输水前确定分配量并通知沿线各地,待满足淀内引水需求后,根据计划向沿途各地有序补水。
(4)赋予水行政执法人员适当的处罚权限,在处理偷水行为时能够实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即时见效的目标,在引黄补淀沿线中树立水政执法的权威性。
(5)改变白洋淀多行政区域、多行政部门分别管理的现状,确立白洋淀管理处为唯一白洋淀管理机构,对白洋淀内社会、经济活动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消除多行政区、多部门分管白洋淀造成的矛盾。以白洋淀管理处为主体,加大对淀内非法围埝的处理力度,对关键位置的阻水围埝实施彻底清除,在“7·21”大水期间已初见成效。
引黄补淀工程作为一项公益性补水工程,第一次实现了跨流域调水,自2005年首次实施以来,共计为白洋淀补水超过5亿m3,发挥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型工程运行初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完善,引黄补淀工程也会使“华北明珠”白洋淀更加灿烂辉煌。
[1]任丘市人民政府.周密部署 严格管理 保障引黄补淀顺利实施[J].河北水利,2011(11).
[2]河北省大清河河务管理处.引黄济淀对白洋淀生态作用研究[R].2010.
[3]严增才.2010~2011年度“引黄入冀”补淀(献县—白洋淀段)管理工作回首[J].河北水利,2011(11).
[4]河北省水利厅建设与管理处.河北省“引黄入冀”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河北水利,2011(11).
[5]李锁庄,王建伟.河北省“引黄入冀”工作探析[J].河北水利,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