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卫杰,史超群,边 司
(1.河北省大清河河务管理处枣林庄所,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省大清河河务管理处安新所,河北 保定 071000)
“7·21”特大暴雨在北方近十几年的防汛史上极为罕见。
首都北京平均降雨量在170mm,城区平均降雨量215mm,为北京市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降雨过程。房山、城近郊区、平谷和顺义平均雨量均在200mm以上,降雨量在100mm以上的面积占北京市总面积的86%以上。
强降雨一直持续近16h。
最大点房山区河北镇460mm,接近500年一遇,山区降雨量达514mm;小时降雨超70mm的测点站数多达20个。
拒马河最大洪峰流量达2500m3/s,北运河最大流量达1700m3/s。
这场暴雨由于雨势强,雨量大,大清河系部分山区遭受山洪灾害,北支河道也出现了“63·8”以来的最大洪峰,部分中小河流和水库出现汛情。其中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最大洪峰流量达2500m3/s,洪涝灾害造成房山、通州、石景山等11区(县)12.4万人受灾,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北京市受灾人口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交通中断,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已造成77人遇难。另外,北京有11个气象站观测到的雨量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水利工程、农业、林业等也遭受了巨大损失。
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这段时间,华北地区进入降雨集中期,容易出现雨量集中、强度较大的降雨过程。这与我国整个雨带随着季节从南向北推的规律相吻合。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会起到两个作用。暖气流在行进中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遇冷凝结降水,因而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降水量大,而在山地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量少。北京西部、北部环山的特殊地形,使被堵截的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在这种情形下,一遇到冷空气活动,则形成降雨。
出现强降水的原因主要在于水汽条件充沛。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当季风北推到华北地区时,就为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条件。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北一带剧烈交汇。因此,这一带产生了强降雨,这次降雨过程强度之大比较罕见。此次天气系统覆盖了整个华北地区,冷暖空气的交汇点恰好处于北京上空。持续几天的闷热给京城积蓄了充沛的水汽,北京以南的水汽又源源不断地输入,将空气湿度送至饱和,为降雨营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华北东面存在一个高压天气系统,其阻碍导致降雨系统的东移,因此降雨持续较长时间。
华北地区西部地区为黄土区,土质均匀,缺乏团粒结构,土粒主要靠易溶解于水的碳酸钙聚集在一起,抗冲击能力极差。在暴雨时大量泥沙的冲蚀和山坡的坍塌和崩塌,极易产生泥石流,形成洪灾。
(1)防洪意识不强。随意在河道采砂,向河道倾倒废渣、垃圾,人为改变河道流向、填河造地、侵占河道行洪断面,严重地阻碍了行洪。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毁林造田,严重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在遇到暴雨时极易造成洪水。
(3)缺乏有效的管理。城镇、乡村盲目扩建,不论证,不规划,盲目建设,致使防洪标准不一致,河道行洪能力大大降低。
组织领导是减灾措施中最首要的,是实施其他各项措施的前提和保证。加强领导责任制,对防汛指挥部内部和有关责任单位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统一领导,建立一个统一性、权威性、科学性的指挥机构,便于对泄洪进行科学调度,是保证抗洪成功的关键。
(1)建立和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加固堤防,并全面巩固、恢复现有河道堤防工程防洪能力,保证汛期洪水顺利通过。
(2)加强防洪区域及下游河道治理和清淤除障工作管理,完善防洪基础设施,并有重点地完善、提高防洪重点地区的堤防防洪标准。
(1)加强河道治理同时,分洪、滞洪区的建设亦同样重要,应根据河道现状和防御特大洪水方案确定蓄滞洪区,同时搞好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
(2)积极加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防洪标准的高低,防洪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防洪工程的分布,工程自身防洪能力的大小及整个防洪体系的组织协调等诸多因素。防洪工程体系的规划指导思想,从“蓄泄兼筹、以泄为主”调整为“蓄泄兼筹,以蓄为主”。
(3)除了发挥水库调蓄洪水、加大蓄滞、减少泥沙的作用之外,通过拦河建闸、平原水库、河网连通,增强平原蓄滞洪涝水的能力,使防洪工程体系在不继续增大河道行洪负担的前提下,即充分发挥河道、水域拦蓄洪水的功能,又减轻洪涝损失,为增强抗旱能力与生态环境的修复创造条件。
维修加固堤防,加固治理险工险段,提高行洪能力。对防区内各水利枢纽工程及时进行检查,并认真完成除险加固,使各枢纽、闸涵、河道等做好抗大洪的准备。在现有防洪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多渠道争取防洪资金,促进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顺利完成。
依法防洪是现代防洪的必然要求,开展各项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重点宣传本地区的灾害特点和防范措施是减灾措施的主要内容之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洪涝灾害特点,了解防洪减灾的指导思想和对策,增强全体市民的水忧患意识和依法防洪的意识。同时认真贯彻《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全面增强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障防洪工程发挥正常作用。
(1)加强同水文站的联系,迅速推进水文数据库建设,努力进行水文、雨量信息采集,为防汛减灾提供最基本的第一手水情、雨情。其次引进水灾预警系统,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模拟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范围、程度、损失,并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防灾减灾措施,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争取主动。
(2)完善防汛减灾通讯网路指挥系统,做到指挥信息下传迅速、到位,反馈信息及时、准确。加强通讯网络指挥系统是保证各项防汛政令、指令及时发布及雨情、汛情、灾情、险情等信息联络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及时有效的通信,各项指令的及时到达,能较大程度地降低洪水危害,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各种信息及调度指令的传递速度是把握时机、决定成败的关键。
[1]孙贻让.山东水利[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席家治.黄河水资源[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3]洪庆余,罗钟毓.长江防洪与“98”大洪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4]李宪之.减轻几种主要自然灾害的途径: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的九十五华诞文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5]罗庆君.防汛抢险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6]熊治平.我国江河洪灾成因与减灾对策探讨[J].中国水利,2004(7).
[7]杨金铎.面向21世纪的防灾与减灾[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1).
[8]吕兰军.浅析水文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及几点思考[J].水资源研究,2010(2).
[9]汪恕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