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谊
(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湖北襄樊 441053)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正是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高度消耗的阶段,而建筑行业更是其中的消耗大户,那么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我国来说,建筑行业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发展理念,按照绿色施工的要求实施,方能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那么绿色施工的含义是什么。在建设部2007年9月发布的《绿色施工导则》中,建设工程中的绿色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1]。
绿色施工并不是静态的管理,它是对工程进行系统化的动态管理。要求全社会对于绿色施工都能达成共识,让绿色施工的实施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的大量消耗,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建筑行业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其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作为一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已经为大多数的相关行业人员所了解。但是,尽管绿色施工在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其实现的过程中,存在口头赞同多、实际行动少,深度与广度不足,系统化和标准化差等现象,因此绿色施工的作用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2]。
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有一定的区别,不再是被动的去适应传统施工技术的要求。除了传统施工所要求的质量优良、安全可靠、施工文明等,还需要从整个生产过程出发,整体规划施工建设的全过程,改革传统的施工工艺,改善传统的管理理念,以达到施工过程中降耗、增效和提高环保效果,由此可见,绿色施工并不是很新的思维路径。
当前,我国的建筑企业数量很多,但是数量多不代表质量高。除去少数的特级企业,剩下的企业作为承包商时大多数在意的是能否按照合同、图纸、预算等指标来完成项目,没有充分运用新技术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系统的思维模式,也未充分考虑施工的可持续性,因此绿色施工的发展也随之受到制约。
但是对于这个观念有些承包商不认可。因为他们会按照政府的规定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施工噪声、减少施工扬尘、减少环境污染等,他们觉得这就是绿色施工。固然这些措施确实属于绿色施工,但却不是绿色施工的全部,更不是绿色施工的真谛。这些承包商对于绿色施工的理解比较单一,在采取这些措施时态度也是比较被动和消极的,仅仅停留在口头宣传多,文字档案全的阶段,与传统的文明施工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对施工区域进行全封闭、没有粉尘、没有噪声危害、在四周栽花种草等这些内容。它的核心是施工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包含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资源与能源的节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各方面。它要求承包商把整个施工阶段当作一个微观系统,采取系统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管理,从材料、工艺、机械等各方面整体提升施工以及建筑业的内涵。
在我国绿色施工难以真正实现正是源于人们对绿色施工的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尤其在与绿色施工实施息息相关的工程建设各方。
目前开发建设单位是行业的主导者,他们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企事业单位、有的是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开发建设项目的初衷各有不同,对于绿色施工的认识程度不一,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绿色施工。但作为开发建设单位首先考虑的就是要做到最短时间的投资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开发的工程项目也往往和当地经济建设的指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主要相关的各方更注重工程建设规模、进度、质量和运营效益。如果在项目开发和建设时期就没有绿色施工意识,甚至认为绿色施工就意味着增加成本,这些都是施工单位的事情,那么后果就会很严重,就会导致连锁反应。因为开发建设单位不重视或消极对待绿色施工,那么自然而然项目的开发方、规划方、设计方均会效仿。而施工单位在这种大环境下,也会认为不需要增加额外负担,只针对建设单位的招标条件和实际需求进行承诺和实现即可。再加上施工单位本身对绿色施工的理解也比较模糊,在实施项目时只做些表面工作,一旦绿色施工与工程建设的其他方面出现矛盾时,那么可想而知,必然是绿色施工让路。
因此,绿色施工思想应在工程建设的各方去推广和贯彻,尤其应该建立在工程项目开发立项之初。如果在工程设计与施工招标文件中建设单位就能提出绿色施工的具体要求,那么作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必然会做出明确响应和承诺,并拿出一个详细的、科学的计划和部署,将绿色施工列为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与工期、成本、质量等同对待,这样才会有了绿色施工的实际动力和需求。与此同时,在相关的规范、标准等内容里面,应强调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包含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将建设项目的各方都纳入进来,再加上上级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和管理,这样才会提高各方对于绿色施工的重视程度,才会使绿色施工真正融入到工程建设中。
目前建筑业各类奖项设置中只有很少的一些要求是涉及绿色施工的,比如设计类的“绿色建筑创新奖”涉及的是绿色建筑。而建筑业大奖比如“鲁班奖”“詹天佑奖”和“科技示范工程”等其中并不涉及绿色施工,甚至在一些地方性的奖项设置中也没有绿色施工的相关内容。
这些奖项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十分重要,有助于企业扩大声望、增强竞争力,甚至在企业申请资质等级时都是重要的参考内容。但是从这些奖项设置中可以看出,缺少绿色施工并不一定会降低企业的声望和竞争力,因此尽管政府在大力推广和倡导,但是相关政策的执行依然很缓慢,更不能引起建筑企业高层领导的充分重视。
虽然在2012年4月25日,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施工分会在北京成立,并且于2013年在全国建筑业中开展了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评选,同时规定凡通过绿色施工示范工程验收的工程,申报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或全国建筑业AAA级信用企业或安全文明工地等评优评价活动,在满足评选条件的基础上予以优先入选。但是,这一点点激励并不足以引起建筑企业高层领导的充分重视。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把一些重要奖项的设置条件和绿色施工有机的结合,才可以实现。比如在结构奖项的评选内容中增加“基础施工阶段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绿色施工导则4.3.2条中第6款)等内容;在建筑奖项的评定中,增加对节地、节电、节水、节材、环保等相关内容,增加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等评定要求。只有绿色施工的内容真正融入到这些涉及社会影响和企业形象的奖项中,那么才能在工程中真正实现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这实际上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均衡。实施绿色施工必须同时考虑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但是在实行绿色施工时,一些对可持续发展有利的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比如无声振捣,现代化隔离防护,节水节电新型设备等等,这些是需要增加建筑成本的,但是施工单位的目标却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以及最高的利润建成项目,这就导致了矛盾的产生。那么只有几乎不增加施工费用,或者已经在合同中加以规定,或者在经济上对承包商有好处,这样承包商才会主动地去实施与绿色施工有关的工作,否则承包商是不会主动的。
因此绿色施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就是解决绿色施工经济性差的障碍。以下是几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1)通过对绿色施工技术的改革和创新,降低应用成本。落后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是导致施工企业成本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对于这些技术和工艺应限制和淘汰。施工企业应加大施工技术和工艺的改革和创新,开发出适合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这里要强调下,绿色施工技术并不是指高新技术,高新技术在推广上有一定的难度,而中等技术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在实现技术提高的同时又有效的降低成本。在许多情况下,一种比传统工艺对环境更为有利的施工工艺反而更经济,至少在费用上是相等的。
2)加强财政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经济体制对于绿色施工的推广和促进来说,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在经济体制中,可以通过税收调节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研究绿色施工技术及运用绿色施工方法。从世界范围看,控制污染的经济手段中有50%是收费,30%是补贴,剩下的有预付金返还和排污权交易等[4]。在一些发达国家,凡是新建或改建项目,只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效果能达到标准及以上的企业一般都能从政府获得优先得到建设项目、减税、奖励等优惠。
3)推广ISO 14000认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施绿色施工,我们必须实现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ISO 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继ISO 9000之后推出的第二个管理性系列标准,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是ISO 14000的基本思想。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使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的环境影响最小化,并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改进[5]。已获认证的企业普遍反映:通过构建并运行环境管理体系,能减少物耗、能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减少了环境污染,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使企业在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效益,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建筑企业应积极参与ISO 14000环境管理标准认证,使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在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绿色施工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施工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其具体体现在保护生态与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等涉及到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但是目前绿色施工的推广和实施距离政府的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那么应对实施绿色施工时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提高“绿色施工”意识,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绿色施工含金量,加大绿色施工的执行力度;解决经济性障碍等一些措施。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实施绿色施工必将成为社会的潮流。
[1](建质[2007]223号),绿色施工导则[R].2007.
[2]竹隰生,王冰松.我国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及推广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1):21-22.
[3]黄顺江.环境意识影响环境政策[N].中国环境报,1999-02-18.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5]申琪玉,李惠强.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21):30-31.